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8-10-25徐斌
徐斌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其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包括学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從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景,避免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现结合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如下。
一、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与“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银行利息单,计算存入1000元,一年后连本带利有多少钱。由于是学生自己家里经常碰到的事情,比较熟悉,好理解,本来比较抽象的利息、本金、利率概念,经过学生的举例,就变得具体、清楚,再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利息的计算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加深了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学生自己便能得心应手地解决这类百分数应用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学生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关信息:第一小组5人以及每人跳的个数、第二小组4人以及每人跳的个数,然后我说,体育组老师有个问题要我们帮他解决一下:哪个小组的跳绳成绩好呢?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开始了平均数的学习。显然,这样的设计,由于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以及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教学中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答:我发现有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接着问: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学生回答后,请报6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两次都站起来了?学生回答: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于是师又问:这样的数还有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了公倍数。再次要求学生找一个最大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学生思考片刻后得出:找不出最大的公倍数,最小的公倍数是6。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小公倍数。以上教学片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报数游戏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陶亚军. 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赢未来,2018(5).
[2] 尹士华. 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 华夏教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