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少奇:不做“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

2018-10-25刘新庆

党史文苑 2018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刘少奇列宁

刘新庆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刘少奇勤于学习、也善于学习历史,并将学习历史视为明道理、辨是非、懂理论的重要途径。

“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

刘少奇在1948年12月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引用列宁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来说明掌握正确革命理论的重要性。正确的革命理论从哪里来?刘少奇非常直接地告诫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员们,要学习历史。因为“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不学历史,就“理论不起来”。

针对当时一些干部认为中国的书、毛主席的书都读不完,不愿学习外国历史的倾向,刘少奇指出,“学不学外国革命经验的问题,就是学不学马恩列斯理论的问题”。他分析认为,马恩列斯理论诞生于欧洲的革命运动中,绝大部分说理、举例时结合的都是中国之外的历史。如果不主动学习国外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恩列斯理论,更谈不上与中国革命经验相结合。同时,中国革命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吸取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他以学习列宁为例说,历史上很多问题列宁早已解决了,像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同志才后悔没有早点学习《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否则不至于在国民党叛变革命时毫无思想准备。他又以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为例说,这种制度就是研究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的历史经验提出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些党员干部虽忠于革命事业,但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是残留了某些封建习气等问题。对此,刘少奇提出要让这些同志深化对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历史的认知,用历史“教育这些同志,以便扩大他们的眼界,纠正他们自大的观点以及其他错误的觀点”。用历史加以教育,纠正其不正确观点,其实就是提升这些干部分析看待事物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避免“理论不起来”,以利于克服本领不足、本领落后的问题。

不做“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跛足式的马克思主义者”

刘少奇在阅读《苏联共产党(波尔什维克)历史简要读本》时,在第421页批注:“马列主义不是死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科学,行动的指南。”可见他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深入地融合了自己的思考。

对历史的学习,要全面地、联系地学。刘少奇指出,党员干部的历史学习,不仅要联系现在的实际,而且要研究历史的实际;不仅要联系中国的实际,而且要研究外国的实际。他指出学习国外历史经验是为了彻底搞懂马克思主义。如果不结合国外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单凭自己的经验领导群众革命,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既看不清未来变化,又找不到前进方向,沦为“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时又提出,必须投身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并“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样既“有中国经验,又有外国经验,才有实现正确指导的可能”,才能保证理论的完备性。偏废其中之一,都会陷入教条主义,沦为“跛足式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9年11月1日,刘少奇到海南岛崖县休假。利用这段时间,他认真研读了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刘少奇还请来王学文、薛暮桥等经济学家,一起边学习边讨论,并对国家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社会关系改造等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在讨论会上发言指出:苏联的经验和中国的经验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果“认为苏联经验只有普遍性而没有特殊性,中国经验只有特殊性而没有普遍性”,就是片面的。如苏联教科书将国家组织教育群众的职能称为“专政”,实际上就是没有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分清专政和民主的方法与对象。通过学习,刘少奇对苏联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较为客观的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有了深化。

批判地接受历史遗产

刘少奇非常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对如何运用这些历史遗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对于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我们既不是笼统地一概反对,也不是笼统地一概接受,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其优良的与适用的东西,反对其错误的与不适用的东西。”对于历史遗产,刘少奇认为应该辩证看待。他指出,近代以来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性,与人民联系的缺乏及思想眼界的有限,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关于中国历史与革命的理论。但他们提出的一些革命纲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则是有益的遗产,已经被我党继承吸收。这就是他强调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

刘少奇坚决反对刻板的教条主义,强调要借鉴历史,而不是套用历史。他教育党员干部:“历史从来不重复,死板地照着历史上的前例做,是很危险的。”他指出党的历史上罗章龙、张国焘等都以列宁不服从第二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为借口,反对中央,破坏党的统一。但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是因为“第二国际内部有派别小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那是不革命、不战斗的党”。同时,他强调“列宁与第二国际发生思想上原则上的分歧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是并没有马上就和第二国际分裂,一直争论了十多年之久,等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第二国际背叛了无产阶级,参加了这个战争,宣告了自己的破产之后,十多年的事实已经完全证实了列宁的话是正确的,于是在十月革命成功之后,才正式成立了第三国际”。张国焘等不顾我党的实际,一有不同意见就闹分裂,不但违背党的民主集中制,而且损害全党的团结,是完全错误的行为。

(本刊编辑部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刘少奇列宁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