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抗美援朝
2018-10-25薛林群
朝鲜战争爆发已经过去60多个年头了。回顾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重大抉择,展现了运筹帷幄的高超艺术,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尚情怀。
一、出兵援朝──毛泽东艰难曲折的重大抉择
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中国宣布出兵朝鲜,中国的方针和策略经历了从开始避免参与朝鲜冲突到后来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直到最后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决出兵援助朝鲜的艰难过程。
(一)战争爆发之初,毛泽东明确表明态度。毛泽东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就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他警告美国说:“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1]p260尽管一开始,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力尚未完全转移到朝鲜问题上来,但在美国全面卷入朝鲜战争之后,中共中央便开始重视朝鲜战局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军事部署。随着朝鲜局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的忧虑也在加深。由于估计到朝鲜战局会发生重大的曲折变化,毛泽东的态度十分明朗,他在1950年8月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1]p62310月1日,毛泽东收到了斯大林、金日成的电报,连夜紧急召开中央书记处领导人会议,他很明确表示:“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将更猖獗,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1]p629。但是,面对在装备及火力上拥有强大优势的美军,出兵朝鲜有几成取胜把握?我国军事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把握。毛泽东也犹豫了起来。
(二)全面慎重考虑,毛泽东定下参战决心。这时,最主要的军事领导人彭德怀还没有到北京。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叫彭德怀来,听一听他的意见。毛泽东目的很明显,就是必须在出兵援朝问题上更加慎重,并能争取彭德怀的同意。彭德怀一直在考虑西北建设开发,急召进京后才知道是为了这桩大事,并且在到达会场时才知道,中央对出兵援朝有不同意见。当时他没有表态,只是静静地听着。他反复考虑了一夜之后,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必要的、英明的决策。在第二天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毛泽东听后十分满意。经过进一步讨论,对于这一场战争,打还是不打,这个很不容易下的决心,终于定了下来。
(三)再度展开讨论,毛泽东最后敲定出兵。正当毛泽东发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各项入朝准备工作全面展开时,毛泽东收到周恩来从莫斯科发来的电报。大意是苏联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时无法支援中国志愿军作战,请中央对出兵问题再作考虑。鉴于苏联态度的变化,毛泽东收到电报后三天三夜没有睡觉,香烟一支接着一支地吸,脑子里似翻江倒海。“慎重啊,慎重啊,一着不慎会全盘皆输!”[2]p181。于是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对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关系再次展开讨论。彭德怀虽然对苏联暂时不能给予空军支援也感到意外和不满,但对让金日成到东北来建立流亡政府,把美国人放到鸭绿江边上来的前景,深感不安,这也正是毛泽东的担心所在。反复讨论了这种情况后,毛泽东和政治局领导人一致认为,出兵朝鲜是唯一选择,并把这一决定电告周恩来和斯大林。出兵决策最后敲定。
从这一艰难的抉择过程可以看出,虽然受客观因素制约,毛泽东在权衡利弊之后,自始至终坚持出兵比不出兵好,并经过他艰苦耐心的工作,党中央统一了认识。这一重大决策,使中华民族免受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对几十年来我国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制胜之道──毛泽东运筹帷幄的高超艺术
出兵朝鲜的决策敲定后,怎样以劣势装备打败绝对优势装备之敌,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运用灵活有效的作战模式,确定最佳的战役发起时间等,就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
(一)运筹帷幄,制定入朝作战方针。根据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及其作战特点,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入朝作战的战略方针反复进行研究,最后确定了“以积极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反击、袭击、伏击来歼灭与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方针。为了达到战略与战役上的突然性,毛泽东与彭德怀商谈了具体作战计划。首先,决定入朝部队从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4时停止,天亮以前隐蔽完毕,在行动上严守秘密。其次,宣传报道方面,战斗打响之前绝对保密,打响之后注意分寸。要设法转移敌人的视线,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再次,要利用麦克阿瑟认为我国不会出兵的错误估计,抓住美伪军分兵冒进的有利时机,大胆地进行穿插、迂回,待机突击。这一系列正确决策对确保初战必胜,振奋士气,扭转被动局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后来五大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作战,取得五大战役全胜。志愿军入朝后,毛泽东一直密切关注朝鲜战场局势,在相继发起的五大战役前后,发出了一系列电报指导作战,最多时连发四份电报。综观这些电文,除具体的兵力部署、批准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以及对取胜表示祝贺鼓励外,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根据当时敌我形势,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三次战役连续得胜后,部队速胜思想普遍存在。毛泽东多次在电文中指出,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必须教育部队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二是要积极稳妥地作战。他认为应从稳当的基点出发,不做办不到的事,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他多次肯定志愿军的作战部署是稳当的,“甚好、甚慰”地大加赞赏,并强调要周密部署,积极捕捉战机,大胆诱敌深入,力争不打则已、打则必胜。三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毛泽东在1950年10月30日20時的一份电报中指出:“各军师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敌人的侧后实行分割敌人而各个歼灭之,则胜利必能取得。在大作战时请注意使用六十六军,以厚兵力。”[2]p210他歼灭作战的思想非常明显,在电文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是“歼灭”“全歼”等字样。面对强敌,他极不主张进行消耗战,他一直倡导:你打我,我让你打不着;我打你,就要把你打死。四是战役战斗胜利的最关键环节是作战时机的选择。第三次战役发起的时机,是毛泽东统观敌我态势和时局而定的。历经前两次战役,我军伤亡较严重,而且部队向南推进后,后勤供给线延长了近两倍,原本供给困难的情形此时显得更加恶劣。加上两次战役后部队相当疲劳,有的棉衣、棉鞋未运到,甚至有部分战士打赤脚,非战斗减员、病号不断增加。鉴于部队急需休整补充,志愿军司令部认为第三次战役应放在次年2、3月间。毛泽东认为,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将利于敌军整军再战,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我军必须趁势越过三八线,伺机再作休整。所有这些指示,为志愿军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和战役指导方针,对历次战役胜利的取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以打促谈,迫使美伪停战。五大战役胜利后,敌军被迫进行停战谈判。美军是极不情愿、极不体面地离开朝鲜的,顽固不化的李承晚集团更不会甘心失败。针对这种局势,毛泽东确定了以打促谈的方针。在准备进行谈判时,毛泽东就作了充分估计,美国虽因在战争中遇到严重困难而求和,但在谈判期间它可能玩弄种种阴谋伎俩,也可能乘机在战场上进行突然袭击。因此,他多次指示志愿军必须提高警惕,积极注意作战。特别是停战谈判开始后,针对联合国军的行动以及美方在谈判桌上的种种蛮横表现,毛泽东指出,只有将政治上的揭露与军事上的打击紧密结合,尤其是军事上予敌人以沉重打击,才能迫使美国知难而退,使停战谈判按照有利于中朝人民的方向发展。根据交战双方情况,毛泽东为志愿军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即“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动”[2]p711。美军在登陆企图破产、战场上又受重创的情况下,重回谈判桌上。但李承晚集团大肆叫嚣“反对任何妥协”,声言要“進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志愿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将原定以打击美军及其他侵略军为重点的计划,改为以打击李承晚的军队为主,对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军队暂不攻击,对美军也不作大的攻击,最终有效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使谈判达到了预期效果。
战争转入局部反击后,战场情况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我们方面发生的问题,最初是能不能打,后来是能不能守。”对于怎样才能守得住,毛泽东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大显神威。以坑道为主阵地,袭击、伏击、反击相结合,“小吃狠打,逐点攻歼”,“稳扎狠打”,攻击目标以不超过一个营为原则,采取“集小胜、多胜为大胜”的方针,有力杀伤了敌军有生力量。不打则已,打则必歼;攻则必克,守则必固;有利则守,不利则给敌以一定杀伤后放弃。这样既保持了军事上的主动,也赢得了谈判桌上的主动。
三、痛失亲人──毛泽东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伟大情怀
毛泽东也富有一个普通人的人情冷暖。他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就忍不住要掉泪,他比谁都明白战争的残酷性。但是,朝鲜大地在流血,朝鲜人民在遭受灾难。“邻家着火,岂能安之若素!”
(一)送子上前线,体现了毛泽东的无私奉献。毛泽东的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为了中国革命解放事业,毛泽东已有5位亲属献出了宝贵生命。毛岸英是他的长子,毛泽东非常喜欢和疼爱他。毛岸英诞生在动荡的岁月,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年仅8岁就陪妈妈蹲了国民党的大牢,杨开慧牺牲后,他便成了上海十里洋场的流浪儿,受尽了种种磨难。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特意将他送到劳动大学经受锻炼。朝鲜战争爆发后,尽管深知战争的危险,但毛泽东决定让岸英到朝鲜去经受一番战火的考验。作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他深深地明白,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需要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赴汤蹈火,勇往直前。送子上前线,毛泽东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
(二)节哀劝别人,体现了毛泽东的宽阔心胸。毛泽东对其爱子毛岸英之死是异常难过的,因为“他死得太早了,刚满28岁”。但他又为儿子的壮烈牺牲感到自豪,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听到这一消息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彻夜不眠,坐在沙发里拼命吸烟,警卫员多次请他吃饭,他也没听见。但当彭德怀为毛岸英的牺牲感到很内疚,当面向毛泽东致歉时,毛泽东却用这样一段暖人心肺的话安慰他:“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嘛!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反抗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战士。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的主席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3]p109。失去自己的亲生儿子,无疑是异常痛苦的。但他没有责怪别人,反而用肺腑之言劝慰别人,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
(三)就地埋忠骨,体现了毛泽东的国际主义情怀。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出后,有人提议将他的遗体运回北京安葬。彭德怀从大局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建议,觉得应将毛岸英的遗体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为好。中央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毛泽东也欣然同意。第二次战役后,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毛泽东还称赞说:“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的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凝成的。你们做得对,做得很好。”[2]p265没有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精神和宽阔心胸,没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伟大情怀,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这恰恰体现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古越.大运筹[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2]解力夫.朝鲜战争实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3]宋一秀,杨梅叶.毛泽东的人际世界[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薛林群(1967—),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政训练系副教授,军事学硕士。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