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赣粤风格各异的客家绝美廊桥

2018-10-25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廊桥客家人风水

赣南最长的廊桥玉带桥、典型的风水桥太平桥、飘逸着浓浓书香的云龙桥……这些美丽的客家廊桥,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之所。

江西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广东北部的“闽赣粤”三省毗连地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客家人聚居地。这一带的土楼、围屋、九井十八厅等客家民居声名遐迩。然而,人们却忽略了客家人的另一个杰出创造——客家廊桥。

客家廊桥凝聚了客家人的智慧、大义、团结和永不服输的精神,那些散落在山间村落的座座桥梁,风格各异,是客家人绘就的绝美画卷。也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

石拱廊桥客家廊桥中的翘楚之作

贛南地区是客家人的摇篮之一,此地廊桥并不密集,但座座精彩绝伦,其中尤以石拱廊桥见长,有的雄浑壮丽,有的小巧玲珑,可以说赣南石拱廊桥不管在工艺上还是形式上,都独树一帜。

信丰县的玉带桥堪称赣南石拱廊桥的代表。玉带桥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全长8118米,是赣南最长的廊桥。它横跨虎山河拐弯处,依水势而筑。犹如一条玉带飘在河上,故而得名“玉带桥”。

关于玉带桥的建造,有着一段辛酸往事。

古时虎山河常常水势凶猛、波浪翻滚,行人涉水渡河多有不便,甚至经常有人被河水吞噬。于是。当地富户余凤歧便立志捐资建桥。没想到,工程极其浩大,很快就将余家的银两耗尽。这个43岁的硬汉欲哭无泪,于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忍痛卖掉独生儿子,动员结发妻子外出乞讨。最后,自己背着数十斤重的锁链,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以“苦行”的方式四处化缘。余凤歧倾家建桥的善行在信丰传开,人们纷纷捐钱捐物。最终将桥修通玉带桥飞跨于崇山峻岭之间。凌架于滔滔激流之上。威为信丰通往广东兴宁市、和平县的交通要道。

比故事更神奇的是这座桥的建筑工艺。一般廊桥选址无非几个条件:河床较窄处、堤岸坚硬处、风水上佳处、水流平缓处。玉带桥坐落在虎山河九十度转弯的地方,两山对峙,两岸距离最窄,坚硬的山体延伸到了水面,无需建引桥,节约了建筑成本,看似各方面的条件非常好。但是。虎山河上游宽阔,经过九十度转弯后河床明显收紧,水流变得湍急,而一过弯口下游水面变宽,这里如同瓶颈一般,虽然降低了架桥难度和建筑成本,但桥墩要承受巨大的冲击力。所以。设计者将廊桥面对着迎水侧巧妙地设计成“C”形弯弓状,将位于河中央的主桥墩后撤十余米,洪流拐弯后顺势从桥孔中通过。从而保护了桥墩的安全。

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神奇,从山势上看,此处正好是来龙去脉的断开点,一座玉带桥连接起了龙脉,满足了风水上的要求。玉带寓意着吉祥美满,寄托着造桥者和沿岸乡民朴实而美好的心理追求。廊桥中间的神龛里供奉着大慈大悲的观音佛像,神龛顶部悬挂着一块“慈航普渡”的匾额,这点明了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观音菩萨坐西朝东,面对窗外滔滔河水。绽放出了庄重而慈祥的微笑。以神龛为中心,“C”形的桥体如同菩萨缓缓伸出的双手,拥抱、呵护、保佑着一方百姓和信众。

在赣南、闽西、粤北还散落着不少石拱廊桥。如龙南县的太平桥、永安县的会清桥、宁化县的水茜桥、石城县的永宁桥、定南县的初石桥等。这些身处客家地区深山峡谷或村落旷野的廊桥,不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看,都是中国石拱廊桥中的翘楚之作。

客家人的风水坐标无形的精神乌托邦

客家人更多地将“廊桥”叫作“风水桥”。风水学上,村落的进水口称为“天门”,出水口称为“地门”。“天门”处。只要有水进来即可,表示“不尽财源滚滚来”,而“地门”更为讲究,“地门”流水尽量不被看到,象征财源的水流被“锁住”。一个昌盛的村落必须在“地门”以建筑和山形来营造风水,关闭“地门”,留住村落的财气。“补救风水”的建筑有多种,如镇水塔、望江楼、宗祠、牌坊等,客家人首选的风水建筑则是廊桥。

江西龙南县的太平桥是一座典型的风水桥,它与赣州历史上最杰出的父母官有关,他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明正德十一年(1517),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平定了广东北部的匪乱,第二年正月,王阳明回师路过龙南杨村时,在太平江的水口构筑了宏伟的太平桥,上有四通凉亭,四拱双层重叠组合,寓意着“四方平安”,以示“天下太平”。这座貌似凯旋门的廊桥,显示出一派清风朗月的浩然正气,更像是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标志。王阳明带给客家人的不仅仅是太平生活,更是文明教化的开始,从此之后。赣南一带“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由此,太平桥成为客家地区最富人文色彩的廊桥。

太平桥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贯通岚岭嶂和水口岭,紧紧锁住了一江风水。可惜,明代的太平桥已毁,现在的太平桥重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了将一块神似水牛的石头拦在水口之内,更好地起到聚财的作用,新建的太平桥移至原址下游100米处,长达50多米,高度超过了17米,如同巨无霸一般站在江面上。这座由上下三个孔洞叠在一起的新廊桥,淡化了老桥文治武功的寓意,将风水的作用摆在了第一位。当地乡民传说。桥上一孔可以卡住牛头。桥下两孔可以卡住牛的前蹄,这头神牛就跑不了了。这种独一无二的叠孔式廊桥。如同一副量身定做的枷锁,神牛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被囚禁的命运,于是一心一意庇佑杨村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福建连城县的永隆桥也是一座著名的风水桥,它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坐落在壁洲村水口处,是一座长达100米的石墩木伸臂廊桥。除了镇锁水口的作用之外,最让人称奇的是,永隆桥是一座按照仿生学原理设计的“蛇桥”,设计者大胆地将蛇的形态移植到桥上——桥头重檐歇山顶式阁楼形同蛇头,阁楼墙面上的圆洞形成蛇眼,漫长的桥身如同逶迤而来的蛇身,木柱和梁枋形同长蛇的筋骨.廊屋上的粼粼瓦片形成了蛇的鳞甲,一段露天的引桥形成长蛇细细的尾巴。从远处看,永隆桥如同一条巨蟒从山谷盘临,飞驰过溪,体态生动,形象十分逼真。设计者并不仅仅局限于桥的形态,还将河流和风沙口错开,寓意着留住灵气,将财气拦在壁洲村里。

在客家人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坚信有了风水桥,定会“人丁兴旺、安居乐业”。客家人以风水的名义,建起的这一座座有形的建筑乌托邦。也筑就了无形的精神乌托邦。

飘逸着浓浓书香的云龙桥杨吓:的“客家狂欢节”

客家廊桥在建造时,都选址在村落的风水宝地上,而最佳位置为主文昌的东南巽位,这与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分不开。他们意图通过美好的意愿,祈佑村落文运昌盛。

在我走访过的廊桥中。位于闽西连城县罗坊镇的云龙桥,是最具书香气息的一座。云龙桥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桥的首尾两端各耸立着一座高敞的牌坊式门楼,翘起的飞檐好似昂扬的龙头。又因古桥周围常有云雾缭绕,桥身隐于其间,如同踏云飞翔的蛟龙,所以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诗意而霸气的名字——云龙桥。

云龙桥造型别具一格,六座花红色岩石砌成的桥墩托起了长达81米的桥身。桥顶中骑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六角攒尖顶阁楼,阁楼一侧又陪衬着一座略矮的桥亭。沿着光滑的鹅卵石走进廊道,再顺着木梯攀爬上楼阁,第二层是祭祀文昌君的“文昌阁”,第三层是祭祀魁星的“魁星阁”。这两个主管地方文运的神灵被建造者高高地托举在桥顶之上,以彰显其重要性。

云龙桥为罗坊镇罗氏第12世先祖哲甫主持修建,这个自我放逐的老夫子,却不愿意子孙后代隐逸山林,所以他在这座别具一格的建筑中注入了立志向学的精神,鼓励家族子弟通过科举获得人生的荣耀。在他的倡导下,罗氏一族勠力同心.努力培育英才。再加上有了醇儒指教和子弟的刻苦攻读,罗氏历史上出了不少飞黄腾达的官员和品学兼优的读书人。

飄逸着浓浓书香的云龙桥,是罗坊人的精神领地。当地每年高考的学生,为了考上理想大学,都会在考前到桥上往返走一遍,祈盼“人从桥上过。状元此时生”的洪福降临身上,有了祖先的庇佑,有了良好的心理暗示。他们便满怀信心地走向考场。

在罗坊镇,云龙桥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这里是当地民俗祭祀活动“走古事”的场所。据罗坊人介绍,走古事是流传在北方的民俗活动,清朝时,罗氏老祖宗才徵公在外地当官,后来他把这一民俗带回了罗坊。走古事是类似于抬阁一样的民俗祭祀活动,在融入了客家文化后,演变成了一场大型的民俗竞技运动,至今仍在连城、永定、长汀等县盛行,称为“客家狂欢节”。

走古事于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当天正午,客家人抬着三太祖师菩萨轿,扛着彩旗、宝伞,列队从云龙桥走入河床,鼓乐队先互相泼水,再将沿岸的观众泼湿,三响神铳之后,精壮后生抬着古事棚蜂拥下水,不顾天寒水深,争先恐后地逆水狂奔,情绪异常高昂,直至下午三时许,整个活动才落下帷幕。

从赣南到闽西再到粤北,据不完全统计,客家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数十座风格迥异、精工细作的廊桥。散落在这一带的廊桥可谓是一个大杂烩,什么样式都有,这映照出了客家移民文化的特性。客家人从中原大地聚集到华南、华东的闽粤赣交汇区,描摹了各地经典的廊桥样本,并搭建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廊桥群。而客家人的足迹,也沿着这些廊桥,走向了华南广袤的大地。

猜你喜欢

廊桥客家人风水
无钉桥梁的传承
浙江泰顺耄耋老人“以身许桥”推广廊桥文化
风水吉兆
赖炜炜作品
风水
记忆中的廊桥
一只风水罐的知天达命
廊桥叙旧
室外雕塑与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