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婚姻深处的孤独

2018-10-25游小挺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琐事亲密关系婚姻

游小挺

廖一梅曾说过一段话:“每个人都很孤独。人生在世,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关于孤独,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为何婚姻深处的孤独感,让人感觉尤为难过?

我们很多人以为遇到爱就是遇到了解,遇到合一,但婚姻中的孤独感,从来都如影随形,从来没有消失过。如何在孤独和亲密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两个人的孤独

前段时间,著名女星俞飞鸿说了一段话,让很多人心有戚戚:你有没有觉得很多夫妻,他们在婚姻中根本没话讲。我觉得那种两个人在一起的孤独可能比一个人的孤独更悲伤。

这种情况,在很多婚姻里很常见。身边人不知何时就成了一个婚姻合伙人,共同生活,共同养育孩子,共同还房贷,共同面对家庭琐事……但孤独感却越来越深重,彼此的话题除了琐事就是琐事,不再倾吐心事。没有了感受的交流,精神上的共同探索,连性,也成了例行公事……

姣姣觉得她十年的婚姻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老公除了工作,回来就是玩游戏,偶尔帮她照看孩子,一到十点就雷打不动地倒头就睡。

周末拉着他,一起去看看电影,逛逛街,没走几步就喊累,他觉得最好的休息就是窝在家里沙发上,做一坨沙发土豆,舒舒服服地刷个微信,在网上下几盘围棋。

姣姣当年是个文艺青年,喜欢读书、看话剧、养花草、下厨房,是个颇有情趣的姑娘,也喜欢呼朋唤友,更喜欢黏着先生,她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都很开心。但自从进入婚姻后,家务和孩子占去了太多时间。她感到自己的生活被严重挤压,当她张嘴抱怨时,他总是以玩游戏来回避,两个人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一日睡前,她想和老公分享些什么,但还未开口,老公已呼呼秒睡,台灯投下阴影,恰好落在身边人的面容上,她一怔,最亲密的人已变得陌生而遥远,心中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她找朋友倾诉婚姻中的不如意,却发现很多朋友,面临的问题比她还严峻,有的已经离婚,有的正在和第三者角斗,撕扯得一片狼藉,相对而言,还是她的情形更好一些,虽然平淡,但还算稳定。

她还是很疑惑:我们进入婚姻,为的就是那份亲密感,为的就是不孤独。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什么话说,没有精神上的沟通和共鸣,那还不如单身呢!

承认孤独感的存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看看另外一个明星的答案。

刘若英也谈到过婚姻中的孤独感,但是她的观点截然不同。最好的亲密关系是——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自白里有一段专门描述她与先生的婚后生活:我们两个一起出门,去不同的影院看不同的电影。一起回家之后,进了家门,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我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和书房,但厨房和餐厅是共用的。

刘若英说,她认为的真正成熟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能“窝在爱人怀里孤独”。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那也没关系,沉默本身就是一个话题。而能静静躺在对方怀里,肆意孤独、放空,是两人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爱的最高境界。夫妻的相处之道,是敢于接纳“孤独”;学习如何“独处”。这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在婚姻中也不例外——即使拥有亲密关系,也要学习时刻保有“自我”。

对比这两位明星的言论,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都在婚姻里感到孤独,但决定心情悲伤还是愉悦,是对孤独感的接纳度。

在热恋中,我们都尝到过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是同一感。我的需要你看得到,并能第一时间地满足我。我的优点和价值,也从来没有被这么欣赏过。我夜里肚子饿,你可以在寒夜里爬起来,去下一碗热面,或者去外面买份小龙虾(现在改为点一份外卖);我来月事了,你整晚用手给我捂着;我和你倾诉老板有多可恶,你再累也强撑着听;我一点风吹草动,你比我还紧张;我有什么心事,都能和你倾诉,我有什么优点,你比我还自豪……

这份亲密感,让我们勇敢地走进婚姻里,渴望彼此拥有。

但两个人永远是两个人,有不同的个性、家庭背景、行为模式、思想观点……我们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相爱的两个人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个性的部分,甚至有不被任何人接纳和理解的那一部分。孤独是每个人生存的底色。勇于承认这点,并接纳这点,两个人才能相处得舒服。

姣姣在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后,重新梳理了她和先生的关系。她本质是个特别害怕孤独的人,所以她总是下意识地黏着老公,希望所有的事他都能一起参与。而先生在工作了一天后,疲惫的他只想用他的方式来休息。

承认两个人的不同,承认不管我们多么努力,作为个体,孤独始终存在。姣姣接受这点后,也重新开始计划属于一个人的放松方式,她喜欢养花草、下厨房,就利用边角时间来享受这些快乐,获得滋养,而不再黏着老公,希望他时时有耐心听她絮叨。

当她留出一点空间来给自己时,发现心情真的好了很多。当她带着平和愉悦的心情,再和老公说些什么时,发现老公也不像以前那样,躲到游戏里回避她了,他们的交流顺畅了很多。

在尊重彼此个性,给自己留出空间的基础上,两人可以既享受孤独感,又享受亲密感。一个善于独处的人,善于自娱自乐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是加分的。

孤独感来自哪里?

当然,我们进入婚姻,并不是去体会孤独感的,我们也寻求真正的亲密。

但说起孤独感,有些人能够享受,甘之如饴,有些人虽然不喜欢,但能承受,也有一些人的孤独感特别浓郁,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程度的差别,可以追溯到我们在婴儿期和父母的互动模式。

如果在0到3岁期间,妈妈能看到我们的需求,并尽量回应孩子,与孩子的喜怒哀乐共鸣,耐心地陪孩子,哄孩子,那孩子会觉得这世上总有个温暖的存在可以照拂他。

相反,如果这期间,妈妈无力回应孩子,没有能量去照看孩子的喜怒哀乐和需求,孩子内心就会留下孤独的底色。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躲避这份孤独感,一头扎进婚姻里。很多女孩子想寻找一个暖男,但却没有看清对方是个怎样的人,或者更直接点说,没有看清自己的感情模式,也没有能力看到对方,这样的亲密只能称之为假性亲密,迟早会出问题的。

晓箫很小就跟着妈妈出国了,但出国后发现日子太艰难了,爸爸惹上官司,家里争执不断,接着父母离婚,她小小年纪就开始处理这些繁琐的事务,一个孤独的孩子必须独自支持一个大家庭。

为了逃避这份钻心蚀骨的孤独感,长大后她寻找伴侣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要对自己好。她确实也找到了这样的男朋友,对她尽心尽责,但她始终觉得对方的爱,让她不堪重负,她也无力给出他想要的爱。同时,她也不能触碰他脆弱的自尊,否则他会很长时间处在低气压中,两个人陷入了“拯救者——受害者”的關系模式中,有爱,有痛,有委屈,有愧疚,有无力感。

而带着创伤进入关系的人,很多时候是看不到对方的需求的,因为自己内在小孩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总觉得对方没有满足自己,或者控制,或者苛求,或者忽视,那么一旦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就有各种不满和抱怨,隔阂也日渐增长。

而孤独的感觉也日益增长。

如何建立真正的亲密

所以,如果想建立起真正的亲密感,第一,我们一定要回头看看自己,我们进入婚姻的初心是不是只为了逃避孤独感。如果是,先去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去关心她,照顾她,信任她。

第二,如果想增进彼此的亲密,关键是分享彼此的感受,特别是那些脆弱的感受,是增进亲密感的不二之选。

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可以回头问问自己,孤独的时候,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也许只是理解——这份理解,是对我们当时情绪、感受的接纳,是对我们内在需求的回应,是对我们行为背后那些原因的看见。

当一个人被另外一个人真正看见时,亲密就发生了。

所以,在一份成熟的关系里,有孤独感,也有亲密感。我们享受孤独带来的自在,也享受亲密带来的甜蜜。

当我们足够成熟到进入孤独的底部,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并不孤独,我们的心都是相通的,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有共同的恐惧,有各种喜怒哀乐,也有内在的纯净和富足。那时的我们,既孤独又圆满。

猜你喜欢

琐事亲密关系婚姻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美国琐事二三 美乐成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