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四老母,在吼难免

2018-10-25水果硬糖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泉讲道理泥鳅

水果硬糖

每当夜晚来临,直至临近午夜,一些人忙碌异常,这个神奇的物种被称为“四旬老母”。因为陪读,她们有着共同的情绪抛物线:极其平静-略有波澜-激情咆哮-自我控制-反复咆哮-反复控制-失去控制-反复失去控制-怀疑人生-自我安抚-空气突然安静……直到“战争”对象洗洗睡了,她们才能燃起生的欲望。她们的寒暄方式不是“你吃了吗”,不是“你睡了吗”,而是“你吼了吗”。她们并不想成为吼叫一族,可似乎又无能为力改变状况。

给孩子讲道理引发情绪失控

乐欣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从没有让父母操过心。无论是预习还是复习,或是归纳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不假他人之手。可转眼自己成了母亲,却生养了一个和自己完全相反的儿子。

虽说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分数仍是升学的重要指标,所以,一度遵从“放养”教育理念的她,不得不在儿子小泥鳅四年级的时候收紧了手里的线。可自从坐在孩子旁边伴读,她也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

为了更好地督促孩子学习,她设计了伴学计划表,从听写生字,到默写古诗,再到检查口算题错误率,一条条、一件件罗列得十分清楚。可真的开始伴学,她才惊觉儿子所学的知识根本就是个大眼筛子,处处漏风。听写时,不是拼音写错就是生字写错,默写古诗时,一首简单的七言诗每次竟然能错不同的生字,数学计算问题更是气得她要发疯,四年级的孩子竟然10以内的加减法还会出错。

望着眼前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起初,乐欣還不断提醒自己,孩子还小,出现问题难免,一定要耐心地和他讲道理。所以,每当发现小泥鳅的错误,乐欣总会把他拉到身边,耐心地和他讲道理,告诉他下次不可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每次,小家伙都会点头允诺,下次绝不会再出现相同的问题。可一转回头,就又一如既往。

起初,乐欣觉得纠正儿子这些小问题不费吹灰之力,他也会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妈妈说什么,马上记在心里,及时改正,从没想到小泥鳅会这样冥顽不灵。就在乐欣感觉已经疲于奔命的时候,老师又打来了电话。毫无悬念,又是小泥鳅的学习问题,生字、计算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师提醒乐欣,如果孩子再这样下去,随着年级增长,问题会更多。乐欣心里的防线被彻底击溃了,让她想不清楚的是,为啥这孩子就讲不通道理呢?无论她多么苦口婆心地说,小泥鳅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终于,又一次的伴读,乐欣被小泥鳅彻底激怒了,接连三次听写同一个生词出错,几次和小泥鳅讲道理,他仍然充耳不闻,乐欣再也无法冷静地和小泥鳅沟通,从怒目圆睁到愤怒咆哮几乎没有过渡。

被“放养”惯了的小泥鳅见妈妈如此也瞬间崩溃了,大哭着将作业划落到桌下,叫嚷着:“你是个坏妈妈。”自己忙日忙夜地辅导学习,不但不被孩子认可,还被说成是“坏妈妈”。乐欣气得抄起鸡毛掸子,狠狠地打到小泥鳅的屁股上,就此,母子大战正式上演,甚至最后惊动邻居来劝架。此后,和儿子咆哮地伴学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夜里,她经常失眠,她不清楚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难管,为什么就是说不听?为什么从不让父母操心的她生出了这般让人操心的孩子?想着想着已委屈得泪水涟涟。

真相点评:

生活中,像乐欣这样的妈妈并不少,认为给孩子讲道理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孩子左耳进右耳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样讲道理式的沟通中,妈妈只在讲道理,而没有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讲道理的妈妈生活在“应该”之中,在她们看来,孩子应该计算题不错,字词不错,应该考试打满分,她们没有生活在“真实”中。

像乐欣这样的妈妈很多见,特别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她们忽略了,道理是外界要求的内化形式。妈妈以某个标准要求孩子,当孩子不能达到要求时,妈妈会通过讲道理来解决问题。此时,妈妈和孩子不再是情感的联结,而是通过“要求”“道理”联结在了一起。妈妈不再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孩子会因为这种被忽视而借由充耳不闻暗自反抗。其实,乐欣更应该做的是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也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先判断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应不应该。

当乐欣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和孩子,她就会发现,理解和感受的力量远大过讲道理的力量,当母子关系建立在安全信任的平台上,孩子会因为懂得妈妈的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感受到妈妈的尊重后,愿意主动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总之,如果乐欣不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强迫孩子去认同自己的观点,一定不会成为“吼妈”。

付出全部为何孩子不领情?

琴棋书画精通的小娇不清楚为什么女儿花宝学什么都让人头痛。因为自己对琴棋书画的偏爱,花宝五岁时这些才艺就成了小家伙的必修课。为了让花宝尽得老师们的真传,小娇费尽了心力,不仅买了相关的书籍自学,还不厌其烦地帮花宝在家复习,可事与愿违,花宝完全不开窍。

起初,小娇认为可能是刚接触,孩子还不太习惯,所以,她总是耐心地鼓励花宝,让她慢慢来。可是,这招并不见效。就画画而言,学习了三个月,花宝还是一幅像样的画作都没有。小娇的脾气开始有些失控,以后,只要花宝画错,她就会大声地指责她,没想到,花宝越画越差。或许是儿童素描有点难,换成国画试试吧!想到女儿从小就喜欢调色板,小娇认为这或许是个好方法。

学习半年儿童素描无果后,花宝开始了国画学习。调色弄墨,花宝颇感兴趣,可很快问题就来了,因为这位国画老师要求严格,小花宝一些随意的“创作”经常会被批评。回家后,小娇痛斥花宝:“你说,你为什么上课不好好听!老师让你用朱标,你为什么用赭石调色?老师让你用淡墨你为什么用浓墨?”花宝回应:“我觉得这样好看啊!”“你觉得好看?可那是错误的,你临摹的都是大家的作品,你以为你是国画家吗?是谁让你自作主张,你不好好听课的,这样能学好吗?”“国画也不是我要学的,是你非让我学的,学不好我就不学了。”小娇说一句,花宝回一句,这下可气坏了小娇,语调越来越高,言辞越来越犀利,直到把花宝训到大哭不止,她自己也气得喘不上气才稍有缓和。实在看不下去的花宝爸把孩子拉到一边,他本想开解小娇两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凭借以往的经验,此时如果他敢开口,开启的就是夫妻大战的序幕,前车之鉴就在那里。左思右想,花宝爸只是无奈地叹着气把孩子拉开了。

此时,房间只剩下小娇一个人,抬头望着屋外的星空,她才发现已是夜里10点了。冷静下来,她开始自责刚才的失控表现,花宝不过才10岁,何苦像个大人一样要求她凡事做到极致。每天除了学校的课业,再加上这些艺术课,孩子的确很累,可自己也不轻松啊,工作一天回到家,不仅要和她一起复习学校的课业,还要复习各种艺术课知识,孩子睡了,还要准备明天的早餐,感觉像陀螺一样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她不怕付出,可付出这么多却没有回报,这是她不能接受的事情。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难教,不懂得改正错误呢?她越来越难过。她不想这样天天吼女儿,可面对这个油盐不进的孩子,她还有什么方法呢?

真相点评:

孩子的觉察力超乎妈妈的想象,妈妈们任何的不耐烦,孩子们都能从语气、声调、行为举止中发现。想让孩子认同妈妈的观点,小娇需要做的是学会“共情”。其实,不止是孩子,大人也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感受,被对方认可。

懂得共情的妈妈,会和孩子产生真正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不是夹杂烦闷、恼怒的表演。当孩子成绩不好、学习受挫时,妈妈不用多言,只抱抱孩子,说一句:“我知道你很努力了”,同时亲吻孩子,告诉孩子妈妈非常爱他。未几,当孩子再受挫时,他马上就能想到妈妈的拥抱和温暖的话话,这是共情的力量。可见,共情不是训斥,不是强迫认可,共情需要妈妈和孩子一起感受他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他并不孤单,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贬损他的不是。

如果小娇可以先让孩子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一会,弄清楚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她就可以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同一時间,孩子也会清楚,自己的感受被妈妈看到了,感觉被妈妈理解和接纳了。如此一来,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要提醒小娇注意的是,和孩子交流前,一定要先理清自己的情绪,感觉自己并没有处理好情绪时,不要着急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让吼叫成为本能不受控制。

共情就是共同的感受,像小娇这样的妈妈,可以尝试着用这句话提醒自己,相信一定可以脱离吼叫式的教育。

吼叫来自不适宜的比较

肖美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一点她很清楚。在她看来,生活要过到极致,因为那样才能发现它更美好的一面。儿子小泉上学后,自然也要事事争第一。

小泉是个很聪明的男孩,很讨老师喜欢,就是学习习惯有点小问题,不踏实。也正因为此,虽然他在班级成绩不错,但成绩永远和第一无缘。这让肖美很是烦恼。在她看来,儿子应该是全班孩子中最优秀的,完全有能力争第一。为此,她想尽各种办法帮小泉提高成绩。找一对一的老师补习,购买大量的练习册,报各种头脑训练营,希望借此帮小泉提升成绩,可谓用尽心力。

付出总是希望获得回报的,可顽皮的小泉虽然听从妈妈的建议去补习,去做大量的练习,可是考试的时候仍要多少错一点,满分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眼见自己这般付出儿子丝毫没有提升,还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肖美就气不打一处来。每次陪写作业时都要上演母子大战。可让肖美烦恼的还不止如此,还有更让她心疼的不自觉的“比较”。

上大学那会,肖美有两个最好的同学,毕业后恰好都留在了同一个城市,姐妹淘的生活背景颇为相近。她们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子,从小到大,因为大人的原因,三个小家伙也时常聚会玩耍。幼儿园时,因为没有各种成绩的要求,孩子和大人每次相聚都十分快乐,可随着孩子们上了学,每每聚会,肖美的心里都很不舒服。妈妈们聚在一起聊妈妈经是不变的话题,只是,现在肖美开始害怕这种相聚,因为小泉让她真的没什么底气。论课业,三个孩子中可乐和小青经常考取班级第一名,这是小泉从没有过的成绩;论业余爱好,可乐三年级钢琴已十级,小青书法也考了九级,小泉则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论教育修养,每次聚会,人家两个孩子都很听妈妈的话,可小泉却显得那么调皮。虽说都是好朋友,看到另外两个大宝优秀她本心是高兴的,可对比一下自己的宝贝,心里难免感觉酸酸的。

无论和朋友的孩子还是小泉本班级的同学比较,小泉总显得略逊一些,这让一向追求完美的肖美越来越无法接受。起初,她还能耐心地引导小泉改正错误,可收效不明显时,牢骚难免。渐渐地,她变成了指责吼叫型妈妈,发现小泉的问题时就会下意识地说:“你看看人家多棒,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你就是不如人家,怎么教都不会,太笨了”或是“你和人家根本没办法比,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没出息的儿子”。别说是小学生,就是小宝宝听到妈妈这样说自己也会很反感、愤怒,渐渐地小泉学会了回怼肖美,甚至学会了摔门,这让本已难控制情绪的肖美彻底地失控了,每次母子交流都大嚷大叫,弄得四邻不安。肖美不想和小泉剑拔弩张地生活,可是除了叫吼地让小泉屈服,她真不知道如何和孩子和平相处。

真相点评: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当妈妈软硬兼施都搞不定孩子时,分分钟就会成为吼叫一族。特别是对孩子有高要求的妈妈更是如此,很显然,肖美就是这样的妈妈。

像肖美这样的妈妈通常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个孩子不吼,不对他严厉,根本管不了。小小年纪已经知道顶嘴,如果再不压制,长大怎么办?她们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个性,没有人可以被复制,从这个角度讲,去比较本身就不是明智的。

妈妈在伴学的过程中想避免情绪失控,首先要学会的是尊重孩子的差异,只有妈妈不被激怒,才会有情感空间去容纳孩子的特异性。相信孩子可以,用有建议性的行为去弥补一些失误,孩子才会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获得必要自信。

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他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此时,可以从孩子喜欢的事情入手解释,比如告诉孩子,有选择权的人喜欢海边,可以去海里畅游,喜欢攀岩,可以去挑战珠穆朗玛峰,而这种选择权不是父母给予的,是他需要努力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获得的。所以,想成为有选择权的人,从小就需要努力。用实例引导孩子,和孩子产生共鸣,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去和别的孩子比较,像肖美一样的妈妈们一定可以不再对孩子吼叫,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猜你喜欢

小泉讲道理泥鳅
泥鳅笼
“讲道理”的面包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小泉纯一郎身后的神秘“女皇”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