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养蚁生涯
2018-10-25陈思呈
陈思呈
六月的某一天,儿子在临睡前突然说,他真希望家里能养一些蚂蚁。
他非常喜欢看蚂蚁,据老师反映,他经常在课间长久地蹲在一边看蚂蚁。没有想过,他爱到想把家里也发展成一个观察基地。他说在学校看蚂蚁不如在家里方便。这是事实,蚂蚁们在家里,会被保护起来,可以让他从容地观察,不会像他的同學们那样,心血来潮就把蚂蚁捏死或者踩死。
我很愿意满足他这个心愿,但不知道技术上怎么实施。蚂蚁可以家养吗?有没有相关的巢穴?带着可有可无的心理上网求教,结果发现,蚂蚁不但可以家养,而且在家里养蚂蚁的人相当多,形成了各地庞大的“蚁友群”。
我向资深的蚁友请教相关设备的技巧,得到了很多帮助。我们在淘宝上购买了几个蚁巢,几种蚂蚁,开始了我家的养蚁生涯。
过了一个月,儿子又告诉我,在家里观察蚂蚁,还是不如在大自然里观察那么有趣。
为什么呢?因为家里的环境太简单了,蚂蚁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失去了在大自然中那种应对能力啊,而看蚂蚁,有趣之处,也在于看那种应对能力。
我说,好吧,在大自然观察,那么你直接到楼下蹲在地板上看不就行了吗?
他说,不是的,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在这里,给蚂蚁们模拟一个自然的环境。
在家里模拟大自然,该怎么进行?
儿子自己在网上找一些更接近大自然的蚁巢。他看到有人把蚂蚁养在一个盆子中间一块凸出来的“陆地”上,周围都是水,那样蚂蚁就一直在那个岛上生存。这个是“水牢”的最初概念。
这个概念给了他启发。但只有一个岛还是不够,因为只有一种蚂蚁,没有体现出自然界蚂蚁的纷争,达不到野外几种蚂蚁互相抢食物抢地盘的情况。所以他决定买一个很大的缸,并在中间设几个小岛,并在岛上养上不同植物以及不同种类的蚂蚁和其他昆虫,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在花鸟市场解决了这个缸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建设生态缸了。
整个客厅,都渐渐地生成一个生态系统。我从一个完全不懂得生态的人,心里竟慢慢有一些期盼,有一些喜悦,甚至是有一些敬畏。我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大工程。
想起来我们小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梦想。那时候我的梦想多数是有关武林方面的,比如去乡下某处某棵歪脖子树下埋个什么东西之类的。
一个朋友的梦想,可以说跟我儿子非常接近了,他说:“我小时候在瓷盆里养过从渭水最大的支流葫芦河里捉来的多种淡水鱼,自制过假山,对于自己爱过的精灵有过梦牵魂萦的想象,但我还不曾拥有过一个生态缸。”
儿子看了这个朋友的留言,说他没有想过真的可以实现生态缸。最初,他只是喜欢在学校看蚂蚁,后来,只是想在家里养一点蚂蚁,再后来,养得越来越多,再再后来,就出现了生态缸。
而我的感受是,帮他实现梦想是义不容辞的,因为这可以给他一个心理暗示,梦想是有可能实现的。人能做梦和敢于做梦都很难得,这个过程既不伤害任何人,又不需要任何成本。更难得的是告诉他一个可能性:只要行动,梦想就近了。
对我而言,帮儿子实现梦想,也开拓了我生活的维度。
我以它为一个开头,开始阅读与动物有关的很多经典著作,比如法国布封的《动物素描》,比利时梅特林克的《蜜蜂的生活》,当然,还有英国夏洛特·斯莱的《蚂蚁》。
然而阅读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活里的变化。我借着建设生态岛的机会,经常要到山上采集一些树枝、石头还有昆虫来补充生态链,如此一来,就常常要被迫爬山。
也许因为我们的祖先毕竟是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这样的渴望,去亲近那些树、泥土、叶子,所以,即使我懒惰了40年,也能在人到中年时,借着帮助孩子圆梦的机会,自己重新获得年轻。
(李鑫摘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