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在抗战中的贡献
2018-10-25■王淼
■王 淼
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话剧事业在8年抗日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
《放下你的鞭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批的爱国知识青年为了吐露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曾经使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爱国主义的启蒙宣传,直到运用了话剧形式,才找到唤起抗日激情的新锐武器。
在这之前,上海、广州、苏州各教会大学演出了一些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但是在社会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日寇占领东北后,又加紧攻占华北,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此时产生了无数爱国主义的作品。
田汉早在“南国社”初期曾把歌德的《威廉·麦斯特》中眉娘的故事写成一个独幕剧,故事大意是吉卜西老头逼着生病的眉娘卖艺,眉娘不愿意,吉卜西老头拿起鞭子要打她,青年麦斯特见到很气愤,从群众中站出来喝住那老头儿,把眉娘救出苦难。
1931年长江发大水,江北农民流离失所,陈鲤庭把“眉娘”改成流浪卖艺的故事。
话剧《放下你的鞭子》
“九一八”事变后,由崔嵬等人改编并主演抗战故事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叙述从东北沦陷区逃亡内地的父女俩,流落街头,无以为生,老父逼女儿卖唱,女儿不愿意,老父举鞭要抽打她,这时从群众中走出来一位青年,高喊:“放下你的鞭子!”他责问那老汉为何要折磨他的女儿?老汉和女儿诉说日寇入侵,家乡沦陷,被迫流亡的痛苦。青年向群众说:“我们若不赶快自救,这样的灾难将落到我们每个人头上。”
《放下你的鞭子》当时在各大城市街头演出,充分运用话剧特点,真实且直接发挥强大的感染力,激起民众对日寇残暴的仇恨,群众中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吼。
同时,各剧团根据不同情况广泛演出了《三江好》《最后一计》《好一记鞭子》,对宣传抗日、全民团结、鼓舞士气、暴露敌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崔嵬是位优秀的演员,他曾主演过《宋景诗》《红旗谱》等电影,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曾执导过《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优秀影片。
话剧艺术不同于任何戏剧形式的特点是,它能最直接的、最真实的反映现代生活,能最强烈地感染观众。人们从舞台上的生动语言与感人的艺术表演动作中,不仅看到生动的形象美感,而且会激发观众内心的爱憎情感共鸣。
话剧就是以语言与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分场分幕的近代编剧方法和写实的化妆、服装、布景、灯光、导具、音乐与声效,综合表现当代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它是中世纪前和资本主义的文明,是道道地地由欧洲输入或是受了外国影响的新型剧种。
话剧《屈原》
救亡演剧队
1937年8月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戏剧界组成救亡协会,把话剧工作者编成了13个救亡演剧队,其中两个队留在上海,一个队到浙东,其余7个队经苏州、南京到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抗日宣传。
第一队和第五队分别由临汾、西安进入延安;第四队在1938年赴徐州战地前线,遭遇日寇包围,队员赵曙不幸在突围中牺牲。
这些演剧队先后在武汉汇合,由当时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三厅厅长郭沫若,把演剧队和其他戏剧单位编为十个抗敌演剧队,分配到十个战区服务,当时民众对他们期待正高,被称为鼓吹团结抗战的10个“文化师”。
随着当时抗战形势的逆转,老六队进入了解放区,二队几乎全体队员入狱,他们各以出色的智慧应付着复杂的政治环境,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为坚持团结抗战,宣传进步,作了坚韧不拔的斗争。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当时在重庆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戏剧工作者,他们坚持国共合作,坚持抗战,演出了老舍的《国家至上》、曹禺的《蜕变》、宋之的的《雾重庆》、郭沫若的《屈原》、矛盾的《清明前后》、陈白尘的《升官图》等优秀剧目。
当时,桂林在抗战中形成了西南文化中心,有救亡演剧四、五、七、九队活动外,还有广西艺术馆话剧团、国防剧社的鼎立,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音乐家聂耳、张曙等人都在演剧队,至今传唱的抗日歌曲,一部分就是这时在桂林创作的,由演剧队唱遍全国。
救亡演剧一、五队进入延安后,成立了延安鲁迅文艺学院,当地有个大教堂改为剧场,演出曹禺的《日出》《雷雨》,苏联话剧《带枪的人》《大雷雨》(江青主演)、《新木马人》《前线》《海滨渔妇》等优秀剧目。毛泽东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又演出了话剧《赵一曼》(江青主演)、歌剧《白毛女》(贺敬之创作,王昆主演)、《兄妹开荒》《夫妻识字》 等剧目,并由洗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
铁蹄下的上海
当时上海被日寇占领,爱国的戏剧工作者们组织了“青鸟剧社”“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苦干剧社”“海艺联剧团”,以及“艺林”“夜莺”等无数业余剧团,在铁蹄下仍然鼓舞民族气节,出现了很多暗示光明在望、巩固胜利信心的剧本,当时影响最大的有吴祖光的《文天祥》、于伶的《大明英烈传》、《夜上海》、阿英的《碧血花》、周贻白的《李香君》等。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上海涌现了新的剧作家、导演、演员。这个时期有许多优秀的戏剧家,冒着生命危险,辛勤耕耘,如田汉写出新作《丽人行》、阳翰笙新作《草莽英雄》,黄佐临及张骏祥(导演电影《白求恩大夫》)等人坚持战斗。熊佛西南下成都、桂林,继续戏剧教育。
日寇投降后
日寇无条件投降后,在救亡第二队的金山,代表中华民国大员,奔赴长春接收“满州国映画株式会社”,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他出任厂长兼编导,自编、自导了电影《松花江上》,被赞赏为具有饱满激情和鲜明民族风格的好影片。
金山后来成为电影、话剧界编、导、演的权威人士,1949年调往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副院长兼总导演。
由康槐秋领导的“中国旅行剧团”把话剧活动职业化,再接再厉地开展爱国主义的戏剧活动,把上海作为话剧中心,推广到内地城市,培养了一批优秀话剧人才,有显著贡献。
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事业飞跃发展,这时期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后来成为三○年代的电影明星;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编剧与导演,如夏衍、田汉、曹禺、郭沫若、阳翰笙、洪深、丁西林、于伶、陈白尘、吴祖光、黄佐临、焦菊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