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档案百年》第十九集 遵化万人担架团
2018-10-25河北省档案局河北广播电视台
■河北省档案局 河北广播电视台
(主持人):
“前方担架队,立功好机会,火线上勇敢救伤员,要和伤员共生存;解放军为人民,农民帮军队,共同努力打胜仗,后方才安稳”,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流传在冀热察地区的一首歌谣,歌中歌颂的便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万人担架团“的事迹。如今,70年过去了,关于这首歌谣的记录,一直被珍藏在河北省档案馆的档案库里(图一)。
(短片解说):
1947年7月,时任遵化县委武委员会主任的杨青(图二)接到了冀东区党委和军区的指示,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组建一个1500人的随军担架团,配合晋察冀野战军作战。
(同期声):
当时遵化是冀东区党委的直属县,土地改革的胜利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和其他生产资料,翻身后的青壮年无论是参军还是参战热情都很高涨,所以只用了5天的时间,担架团就全部组建完毕。
(短片解说):
担架团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晋察冀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作战,负责伤员的安全转移。热南战役中,170多名伤员被他们安全转移到老解放区;解放昌黎城时,又是他们,伪装成了解放军主力部队致使敌方伤亡惨重;奔袭武清香河,强攻任各庄,每一场突袭,每一次转移,担架团都和主力部队一起,穿梭在枪林弹雨,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同期声):
当时担架团的作用还不止如此,辽中刚刚解放的时候,担架团向群众宣传老区减租减息政策,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地方政权,所以说他们既是工作队又是战斗队,还是宣传队。
(主持人):
当时担架队里有两本小册子,一本是教材,里面详细记录了担架员应有的责任、担架队伍的排列等等,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抬法,比如路过山地时“伤员需要头朝上,为保持平衡,上山时前面的抬绳可放长,后面的抬绳可多挽一二趟”。还有一本画册(图三),画面惟妙惟肖,人物生动鲜活,当时这两本册子虽然做不到人手一册,但每位担架队员都必须学习阅读。
(短片解说):
榜样杨占荣同志鼓励大家不开小差、民兵李子中带领担架团上火线、悉心照顾伤员,受伤的战士被担架团成员深深感动……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背后,是担架团成员们没日没夜的辛劳。11月底,北塘战斗已接近尾声,杨青带领3、4、5团各处寻找伤员,向汉沽方向运送。天公不作美,行进途中开始下雪,气温骤降,路面变得又冷又滑,不足25公里的路,队员们走了整整一天。
(同期声):
一是路难走,二是担架队要求行进过程中尽可能平稳,一般的时候是四人抬一副担架,战时为了行动方便往往是两人一抬,甚至是背上伤员就走。行进过程中,即使队员们摔倒了双手仍要紧紧地握住担架,生怕战士们再次受到二次伤害。
(短片解说):
担架团的规模不断在扩大,到1948年冬,总人数已达到9500余人,被称作“万人担架团”。
(同期声):
“万人担架团”创造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成建制随军担架团的光辉业绩,获“全国模范随军担架团”称号。他们为辽沈和平津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二:时任遵化县委武委会主任杨青
图三:担架团画册
(主持人):
我手里有这样一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从配合热南战役开始,到胜利回师,担架团走完了5000余华里的路程,抬运伤员600多人次。这些数字,我们今天说起来,或许它只是历史的记录,但在它们的背后,却是担架团上万人的鲜血与汗水,和脚上那些数都数不清的伤痕,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