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脱维亚货币简史(上)

2018-10-25张亚威北京

中国钱币 2018年2期
关键词:拉特拉脱维亚银币

张亚威 (北京)

沙俄1914年50戈比银币

拉脱维亚1916年发行的明信片,上面印着“祖国时局艰难,孩子们,孩子们,救命!”这时候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已经成为拉脱维亚的人格化国家象征

拉脱维亚,前称“利沃尼亚”,是波罗的海沿岸一个安宁、美丽的国家。拉脱维亚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而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历史却还不到100年。在独立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这片土地上流通过古罗马的第纳尔、阿拉伯的迪拉姆、波兰的泰勒、瑞典的先令、俄国的卢布等不同的货币,独立之后的货币也十分混乱。本文将拉脱维亚货币系统地梳理出来,供钱币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

一 独立之初的乱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片土地已经被沙皇俄国统治了100多年,沙俄卢布是这里唯一的法定货币。在寄人篱下的岁月里,拉脱维亚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905年,波罗的海诸省爆发了反对沙俄统治的革命,迫于压力,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了《十月宣言》,向人们允诺公民自由以及组织政党和召开议会的权力。

战争开始时,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全力支持沙皇,但当地的德意志人就很尴尬了。在战争的最初6个月里,他们只能试图让多疑的圣彼得堡当局相信他们的忠诚,然而到了1915年秋天,德军在东线的军事胜利,特别是对立陶宛和库尔兰半岛的占领使得德意志人转而与德军合作。57万拉脱维亚难民(约占其总人口的1/3)不得不离开故土,向东疏散至俄罗斯境内,一路上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1]。

考虑到当地人的习惯以便他们更容易接受,德军当局1916年在占领区发行的临时性货币使用俄国货名称“卢布”、“戈比”而非德国的“马克”、“芬尼”。其中大面额的卢布采用纸币的形式,小面额辅币为铁质。纸币共有1、3、10、25、100卢布五种面值。硬币共有1、2、3戈比三种面值,正面是铁十字勋章图案和面值,背面有“东线总司令部辖区”字样,由柏林(A)和汉堡(J)两个造币厂生产。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战争,波罗的海国家趁此机会相继宣布独立。这对于两线作战的德国是天赐良机,德军统帅部抓住机会,与新生的苏俄政府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试图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德国的势力范围。当地的德意志贵族甚至提出了成立“波罗的联合公国”的方案。可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战争的天秤逐渐向另一侧倾斜。1918年11月,基尔港水兵发生哗变。在各方压力下,威廉二世宣布退位,社会民主党宣布成立共和国,并签订停战和约。

1918年11月18日,拉脱维亚人民委员会宣布成立拉脱维亚共和国,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 Ulmanis)出任政府首脑。就像很多诞生于风雨中的国家一样,独立并没有带来片刻的安宁。虽然此时世界大战的硝烟正在逐渐散去,然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却是风云诡谲。德国与俄国扶植的代理人都在试图控制这个新生的国家。

当时,拉脱维亚同时流通多种法定货币:第一种是沙俄政府发行的卢布;第二种是“二月革命”后,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发行的卢布;第三种是前文提到的德国在波罗的海占领区发行的“东方卢布”;第四种是德国1918年在立陶宛地区发行的“东方马克”。此外,德国本土马克也在当地参与流通。

1916年发行的德占立陶宛1卢布纸币,用四种文字标明面值

德军东线1戈比,A(柏林)版

德军东线2戈比,A(柏林)版

德军东线3戈比,J(汉堡)版

1918年发行的德占立陶宛2马克纸币

俄国对波罗的海诸省的独立一直心有不甘。苏俄当局得知德国战败的消息后,立刻宣布之前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无效,同时红军开始和当地的布尔维克里应外合,夺取政权。1918年12月,在苏俄红军发动攻势的同时,拉脱维亚的布尔什维克在未被德国人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临时苏维埃政府。乌尔马尼斯领导的临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国人占领的库尔兰半岛。

掌握了政权的布尔什维克迫不及待地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宣示主权。1919年1月,里加工人苏维埃发行了1、3、5、10卢布四种面值的纸币。

里加工人苏维埃1卢布纸币

里加工人苏维埃3卢布纸币

里加工人苏维埃5卢布纸币

里加工人苏维埃10卢布纸币

与此同时,德国人也不甘示弱。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的军事组织—波罗的海防卫军[2]与德国自由军团在吕迪格·冯·德·戈尔茨将军的率领下对布尔什维克发起反击并于1919年5月22日重新夺回里加。几千名忠于乌尔马尼斯的拉脱维亚军人也跟随德军一起抗击里加苏维埃政权。6月23日,波罗的海防卫军在采西斯战役中被爱沙尼亚第3师击败,实现停火后,协约国要求德军撤出拉脱维亚。

为避免受到协约国的指责,冯·德·戈尔茨名义上解散了波罗的海防卫军和德国自由军团,实际上将他的部队合并到哥萨克将军帕维尔·贝尔蒙特-阿瓦洛夫[3]的西俄罗斯志愿军中。1919年10月,西俄罗斯志愿军进攻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并短暂占领了里加的道加瓦河西岸,乌尔马尼斯政权则向立陶宛和爱沙尼亚请求军事援助。英国皇家海军也为拉脱维亚提供了火力支援。11月,拉脱维亚军队成功将西俄罗斯志愿军赶入立陶宛境内,后者在拉德维利什基斯被立陶宛军队重创,随后撤回德国。

在短暂占领拉脱维亚的一个月时间里,西俄罗斯志愿军也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该货币只有1马克纸币一种,一面为俄语,一面为德语。

西俄罗斯志愿军发行的1马克纸币

盘踞在拉脱维亚北部的爱沙尼亚军队长久以来一直协助拉脱维亚与苏俄和德军作战,因此在拉脱维亚的维泽梅地区也接受爱沙尼亚马克并一直使用到1920年。

二 短暂的和平岁月

为了解决混乱的货币状况,1919年3月22日,拉脱维亚临时政府发行了过渡性货币—拉脱维亚卢布。这套纸币共有7种面值,最大面额500卢布,正面使用拉脱维亚语,背面使用德语、俄语注明货币名称和面值。5名拉脱维亚艺术家承担了纸币的设计工作。这套纸币与前文所述的4种法定货币同时流通,乌尔马尼斯政府还规定了拉脱维亚卢布对其他三种法定货币的汇率:1拉脱维亚卢布=1德国“东方卢布”=2德国马克=1.5沙俄卢布。

1920年8月11日,拉脱维亚与苏俄签订和平条约,至此拉脱维亚独立战争宣告结束,政府宣布拉脱维亚卢布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为了维持战争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拉脱维亚临时政府印制了大量纸币,据统计,在1918年11月至1920年4月期间,临时政府共发行了37 900 000拉特,这为战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1卢布纸币

500卢布纸币

在里加的市场上,1920年7月的一磅黑麦面包价格是2.25-2.40卢布[4],到1921年8月已经上涨到10.8-12卢布[5]。1921年6月,制宪议会着手准备发行新货币的事宜。新货币名称的确定经过了漫长的讨论。法国财政部希望拉脱维亚沿用法国的法郎-生丁,其他一些提议包括“橡树”(ozols)、“橡果”(zīle)、“太阳”(saule)、“黎明”(austra)也被纳入考虑范围。“拉特”(lats)这个名称并不为人所接受,因为和“木板”(lata)一词非常接近。

1922年8月3日,财政部长林戈尔兹·卡尔尼科斯(Ringolds Kalnings)签署了《货币条例》,将拉脱维亚的法定货币定名为拉特[6],规定1拉特=50拉脱维亚卢布。起初,拉脱维亚试图采取金本位制,规定1拉特=0.2903226克黄金,这个提议被议会以黄金储备过低为由否决。1924年,经议会投票决定,拉脱维亚实行双重货币体系:财政部负责发行国库券,拉脱维亚银行负责发行纸币。1925年,拉脱维亚卢布停止流通,拉特成为唯一法定货币。

为了确保货币政策的实行,制宪议会于1922年9月7日通过了法律,授权拉脱维亚银行发行法定货币。不过早在1月2日,拉脱维亚银行就已经发行了第一种临时货币—10拉特加盖纸币。这种纸币实际是在原先的500拉脱维亚卢布上加盖“拉脱维亚临时纸币10拉特”字样。

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拉脱维亚并不一次性发行全部纸币。1923年先发行了100拉特,1924年发行20拉特和50拉特,1928-1929年增发25拉特和500拉特。图案以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题材为主。

拉脱维亚1922年10拉特临时货币

拉脱维亚1923年100拉特纸币

拉脱维亚1924年20拉特纸币

拉脱维亚1928年25拉特纸币,正面的人物克里斯雅尼斯·瓦尔德马斯是拉脱维亚民族独立的精神领袖

拉脱维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独立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1/10的房屋被毁,加上里加长期被围困,人口数量从1914年的250万下降到1920年的158万,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从40%下降到不足24%。下降的人口中大半要归于流亡,估计有75万人逃亡到俄国或其他地方[7]。

由于国家遭受重创,拉脱维亚不具备铸币能力,因此早期的硬币和纸币全部委托英国和瑞士制作。虽然国家羸弱,但拉脱维亚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国家的尊严,硬币和纸币全部由本国艺术家设计,从现存的货币实物来看,大多精美异常,而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

1922年,就在拉脱维亚银行发行新货币的同一年,硬辅币也同时问世了。辅币被命名为拉分(santīms),采取十进制,100拉分=1拉特。共设置1、2、5、10、20、50拉分6种面值,其中50拉分的背面首次出现了这个经典形象。少女站在船上,装饰着流苏的衣角和长长的秀发随风飘曳,她手扶船舵,目视远方,右侧还能看到被风吹起的风帆。这一设计不但极富动感,而且寓意深远,也许设计者想表达拉脱维亚人找到了未来前进的方向,信心满满地扬帆远航。

拉脱维亚1923年1拉分铜币

拉脱维亚1922年2拉分铜币(无造币厂标记版)

拉脱维亚1923年5拉分铜币

拉脱维亚1922年10拉分镍币

拉脱维亚1922年20拉分镍币

拉脱维亚1922年50拉分镍币

拉脱维亚1924年1拉特银币

拉脱维亚1925年2拉特银币

1923-1924年,拉脱维亚政府发行了1拉特银币。1925-1926年,又发行了2拉特银币,其中1925年2拉特铸造量超过600万枚。

拉脱维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国57%的农业用地被德意志人所掌控。1920年,议会通过了农业法,按照该法,超过110公顷的私人拥有的土地都要收归国有,私人允许保留50公顷土地。这些土地将分配给无地的农民。到1923年,开垦土地的面积已超过战前水平,农业生产力得到稳步改善。

工业的重建更加复杂。战前拉脱维亚80%的工业产品供应沙俄国内市场。虽然拉脱维亚和苏联在1927年签署了贸易协定,但两国的贸易往来并不积极。到20年代末,拉脱维亚的主要出口国是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1929年,拉脱维亚已拥有3家国有银行,19家私人银行和605家信用合作社。

但是,1929年也是危机之年。货币贬值、失业增加、政治动荡使得拉脱维亚人,特别是农民阶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1929年2月,财政部决定将“象征着拉脱维亚共和国和自由”的少女头像作为5拉特银币的主要图案。拉脱维亚画家里哈兹·萨里尼什(Rihards Zariņš)的设计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萨里尼什在战前曾担任沙俄卢布纸币和二月革命后第一张俄罗斯邮票的设计工作,1919年回到拉脱维亚后参与设计了拉脱维亚国徽。

萨里尼什选择了一名出版社的校对员泽尔马·布劳尔(Zelma Brauere)作为模特。29岁的她年轻、优雅、聪慧。今天,英国皇家造币厂不但保存着5拉特银币的模具,还有萨里尼什的手稿和最初设计方案。萨里尼什的最初方案比较写实,皇家造币厂的雕刻师珀西·麦特卡尔菲(Percy Metcalfe)将肖像做了调整,使之更高贵、更有表现力。

5拉特银币直径37mm,重25g,含银量83.5%。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端庄秀丽,浓密的秀发在脑后绾成发辫,肩上扛着丰收的谷物。银币的边铭为“上帝保佑拉脱维亚”(DIEVS SVĒTĪ LATVIJU)。5拉特银币共有三个年份:1929、1931、1932。

理查兹·扎林奇以泽尔马·布劳尔为原型绘制的手稿

左:理查兹·扎林奇绘制的方案 右:珀西·麦特卡尔菲雕刻的石膏模,这一版被确定为最终方案

拉脱维亚1929年5拉特银币

拉脱维亚1931年5拉特银币

拉脱维亚1932年5拉特银币

5拉特银币的边铭:上帝保佑拉脱维亚

5拉特银币在英国铸造完成后,从伦敦运往里加,并于1929年12月23日投入市场。新币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银行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给这种银币起了一个昵称“米尔达”。这种精美的银币投放市场后,绝大部分被人们收藏起来,有的作为给孩子的礼物,只有很少一部分回流到银行。(未完待续)

注释:

[1] 凯文·奥康纳:《波罗的海三国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76-77页。

[2] 波罗的海防卫军(Baltische Landeswehr)是1918年春由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提出的“波罗的联合公国”的国防力量。指挥官是曾因支持波罗的德意志人地主而成为男爵的阿尔弗雷德·弗莱彻(Alfred Fletcher)少校。

[3] 帕维尔·贝尔蒙特-阿瓦洛夫(Pavel Bermondt-Avalov)的武装是德国人扶持的,也称贝尔蒙特分子。该武装声称加入高尔察克的白军,但真实目的是维持德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影响力。西俄罗斯志愿军战败后退入柯尼斯堡后和波罗的海防卫军一起自行解散。

[4][5] Dr. oec. Viesturs Pauls Karnups, Economic and fi nancial developments in Latvia (1920–1940), 26 页。

[6] 拉脱维亚语中的部分名词因数量不同,复数形式也有所不同。拉脱维亚货币的单数形式为“拉特”(lats),2、5的复数形式为“拉提”(lati),10以上的复数形式为“拉图”(latu)。文中统一使用“拉特”。

[7] 凯文·奥康纳:《波罗的海三国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92页。

猜你喜欢

拉特拉脱维亚银币
美国退还以色列“一枚银币”
2022年6月8日,美国一架MV-22鱼鹰在拉脱维亚上空飞行
面包里的银币
当梦想被按下了暂停键
跌落·升腾·激荡
山羊兹拉特
一枚银币
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