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减负”,让寒门学子也有机会上名校

2018-10-24杨文滢

记者观察 2018年5期
关键词:寒门减负教育部

杨文滢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下达了《十项禁令》,包括:严禁学校自行组织选拔生源考试;严禁学校将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学校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等。面对日益繁重的竞赛班、英语班、小五班,教育部的禁令意在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为孩子们减负。然而,很多家长认为减负喊了30年却并未真正推行,说明减负不适合中国国情。

“中小学生减负”“课后三点半”等长期被诟病的问题反复治理,却依然存在。不少人提出了诸多减负弊端:宽松教育限制了精英的发挥,令天才泯然众人,近三年中国在国际数学奥赛上成绩倒退就是证明;学校给孩子“减负”了,却把原本学校之前就承担的东西,转嫁到了家长身上;有条件的家庭全力以赴“推娃”,普通家庭疲于奔命孩子没人管,如此一来更加剧了两极分化……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给孩子减轻负担仍是热点话题,教育部的回复中也谈到“学校教育如何遏制片面追求升学冲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但是,仅因一些现状和困局就认为“减负”这个大方向是不可行的,是注定失败的,无异于因噎废食。教育“减负”应与其他教育、社会改革配套施行,探求更科学的教育体系并均衡教育资源分配,才能将家长、学生从焦虑与纠结中解放出来,让更多贫困区孩子也有机会上名校,重新树立对教育功能的价值认同。

“减负”并非一场寒门学子的灾难

一个个惊醒了数千万家庭的“真相”?——“减负”让寒门雪上加霜;中国常年得不了诺贝尔奖,是因为中国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教育“减负”没有收获立竿见影的成效,根源还在于高考这根指挥棒……诚然,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相较国外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与很多人一直鼓吹的相反,这种差距主要出在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和科研领域长期落后等原因导致的,不能片面地归因于基础教育。一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全世界是独领风骚的,2016年,英格兰曾有半数小学引进并采用了“中国上海市数学教学办法”,就是一个例证。

因此,我们在倡导教育“减负”时,一味否定我国基础教育是不合理的。“减负”并非降低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亦非全面叫停家長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多元化教育投资。相反,我们应在基础教育“减负”中,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勤勉刻苦、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意志力。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寒门学子占大多数的中国社会,读书是唯一一条让贫困地区孩子选择什么样人生的机会的快捷通道。“减负”并非寒门学子的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减负”改革对中国家长提出了更科学、全面的教育认知要求,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提升标准,在无数学子的求学路上发挥着正向迁移和积极引导的作用。

“减负”应强调基础教育资源均衡供应

在《十项禁令》中,教育部特地提出应“确保各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大致均衡”以及“统筹城乡师资配置,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

义务教育意味着基础知识全民覆盖。中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达到教育支出占GDP的4%,与之对应的是3亿名学龄儿童少年。所谓的基础教育“减负”,不是让更多的孩子上名校或更多的培训班,而是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不是确保孩子进入上层阶级,而是确保孩子不会沉沦到社会底层。对众多寒门家庭而言,比争取珍稀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供应。

知乎上的一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讲了这样一件事:

上级部门要求北京市中小学生参观国博的同时学习课外历史。相比于东郊某中学初二年级的混乱无章,学生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薄弱,城里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清晰指出,在北宋与南宋之间建立过一个叫做“伪楚”的政权。

读到这个故事,令人感叹的不止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的落差,更有:为何北京有的学校能够组建超过100支社团,开展滑雪、击剑、马术,各种高大上的课程,一个操场耗资几百万元,而仅仅200公里以外的保定曲阳县多所乡村小学连供暖问题都尚未解决,孩子们只能靠跑步热身?

同样是国家出资的公立学校,有的孩子享受到的是远超大纲的贵族教育,有的孩子则连最基本的资源都得不到保障。

声称减负会“拉大两极分化”,这个结论是偏激、无理的。真正造成分化的不在于“3点半放学”,而在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成本投入的不平衡,在于被边缘化的打工子弟学校、乡村中小学校,甚至有少数地方连学生们接受教育的资格都可能被早早剥夺。

此次教育部发文要求调和师资、均衡生源、打破垄断;不许学校收取任何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2020年前取消特长生招生;教育资源向乡镇倾斜,缩小城乡差距,旨在让每一名儿童都得到等质等量、成本均衡的基础教育资源。

课后辅导、学术竞赛、超前学习,原本就不是基础教育应该背负的,家长自己出力理所应当,如同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说的:“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招。”

“减负”不是阶层固化的凶手,倒是那些高呼“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家长从心理上还没有产生“竞争是自己的事”的觉悟,这种心态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网上,对抵制“减负”喊声最响亮的是城市中产,而真正的底层家庭是发不出声音的。

那些打着“兴趣班太贵”“双职工走不开”“孩子放学没人管会打游戏”这些借口,要求教育部“别给我的孩子减负”“延长课时到5点”,真心说不过去。无论在哪个国家,中产阶级都不是救助的对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5974元。你的房贷比全国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都高了,国家凭什么补贴你呢?

“减负”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补贴中产子女在精英竞争中的成本,基础教育之外的资源和机会,本来就该是家长们靠拼自己去争取的。

教育“减负”本质在于因材施教

“减负”不应等同于降低学业挑战,而是因材施教,以战略上的纵深战胜战术上的短视。

比如,美国教育部规定,一年级的孩子做10分钟作业,二年级的孩子做20分钟作业,依此类推。然而,放养的美国小学生在阅读理解、公民教育、批判思维等方面都优于我国学生。

同样是公立小学,美国学校与学校之间倾向不同,各具特色。有需要测智商入学的“实验小学”,有穿校服、留作业的“传统教育小学”,有“科学特色小学”,有“艺术特色小学”,更有“中英”“英法”等双语小学,林林总总的项目足以满足孩子的差异性需求,家长们才不会在择校上格外焦虑,削尖头往三五所学校中挤。

不仅如此,美国自小学三年级后施行混班制,给予孩子提前修读擅长科目的自由。到了中学阶段,在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余力学习大学内容的学生可以参加不受区域限制的IB课程。真正做到了在资源均衡的前提下各取所取,多样发展。

曾了解过国内一所学校五年级的课程:第一个课题是挑三样食品,看哪个先发霉。孩子选的是草莓、蛋糕、苹果派。其中,含有大量糖分的苹果派似乎永远不会霉变。第二个课题是挑自己喜爱的音乐种类,学习它的历史并谱写简单的乐谱,小朋友选的节奏布鲁斯。第三个课题是了解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做简报给全班讲解。

相比在中国大行其道的补习和竞赛,这些教育手段无疑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说:“教育不是为了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然而,中国的不少家长更多关注知识的范围与深度,却甚少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说到底,中国大学扩招这么多年,985录取率平均也才百分之一点多,211录取率也仅百分之五;许多中产家长坦言,就算已经拼尽全力,孩子在应试中还是很难达到理想结果……既然如此,倒不如让孩子擁有完整的人格、乐观的态度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当反思,所谓“减负”,减掉的应该是低龄儿童不必要的负担,比如已经学会的字还要翻来覆去地写到晚上10点;比如让孩子动辄做什么复杂的小报、手工、PPT;比如老师应该精简以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机械地提高课堂效率等。正视教育“减负”,家长除了空谈孩子考上哪所学校,从事何种工作之外,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以及引导孩子如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度过一生。同时,社会也应该积极进行配套改革,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的社会环境,让孩子机动地选择,让他们不虚度这求知欲旺盛的12年时光。

猜你喜欢

寒门减负教育部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寒门如何出“贵子”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