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评价体系 向“流量”开炮
2018-10-24蒲琳
蒲琳
传播技术步入互联网时代,原本粗放宏观的审视维度,开始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它能够精确到每一篇文章、每一条视频、每一部电视剧和电影。从发行量到收视率,再到点击量、上座率,“流量”俨然成为时下互联网圈的高频词,它常常被用来佐证某作品或某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但就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那些所谓的“流量剧”却“意外”地全线扑街——无论是于无声中寂寂结尾的《扶摇》,还是“糊”得不声不响的《甜蜜暴击》,想走捷径的制作方与观众一同见证了“流量”的“甜蜜许诺”全面失效的时刻。
曾经,国产影视剧收视的那条“鄙视链”——良心剧收视不如话题剧,话题剧收视不如流量剧——正在崩塌。影视圈的这股被流量拱上去的虚火,是时候该凉一凉了。
平台流量攻略
就在意外成爆款的《延禧攻略》累计播放量突破160多亿的时候,其独播平台爱奇艺却突然扎扎实实地向流量剧泼了一盆冷水。
“告别唯流量时代!”“改变唯数据竞赛现状!”9月3日,态度分明的爱奇艺发表声明,正式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
有人为此叫好,称“这一行为让爱奇艺再次领跑行业”;也有人担心,对爱奇艺来说,放弃显示播放量,就等于是自断财路。毕竟播放量就是流量,流量就是钱,少了播放量作为依照,也就少了和广告主谈判的重要筹码;更有人诚心诚意地发问:“没有了播放量作参考,那我怎么知道哪部剧好看啊?”
的确,影视圈历来存在“两大论”——唯播放量论和唯票房论。讨论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好坏,总有人拿播放量和票房为作品站台。而只要进入市场,影视作品就自带了商品属性,因此“购买人数”势必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2017年网络播放量前三名电视剧,《楚乔传》457.9亿、《三生三世》450.8亿、《人民的名义》318.1亿。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上网人数达到了8.02亿,若以此为基数来看播放量,简直多得令人咋舌。别说中国,哪怕让全世界74亿人看,都得翻来覆去看个几遍。
国外是一个平台玩出多种花样,国内是多个平台只玩一个花样。“观众不是爱看吗,那我们就一个套路拍到烂呗”。
當然,这的数字和视频网站计算播放量的方法有关。绝大多数视频网站所显示的播放量,并不是正片播放量,而是这一个专辑的播放量。也就是说,只要是《延禧攻略》这个专辑里的视频,无论是正片、预告还是花絮,只要观众点了看了,就都算成播放量。不仅如此,播放量可以无限叠加,当你点进你曾看过的一个视频,就相当于你为这段视频贡献了两个播放量。
把流量奉为圭臬的,其实是一个制作方、平台、资本、观众共同促成的局面——有些作品,影视创作者想拍而不敢拍,因为播放量和票房;有些作品,视频平台和影院根本不给排,因为播放量和票房;有些作品,观众想看却看不到,还是因为播放量和票房。
最终从上游到下游,无形中都被“流量”左右——制片方信奉播放量,不惜花钱买流量、花大钱请流量明星,这样一来只能压缩制作成本,降低剧集品质;平台迫于流量效应,只能对流量剧来者不拒,而后收视长虹,让更多制片方看到了这种模式所能带来的利润;至于广告主呢,只看流量,播放量多那就多给钱,播放量少那就少给钱。
偶尔,出现个把胆子比别人大的,结局往往也是死得最为惨烈的。
这也导致了,国外是一个平台玩出多种花样,国内是多个平台只玩一个花样。“观众不是爱看吗,那我们就一个套路拍到烂呗”:爱奇艺《延禧攻略》、腾讯《扶摇》《斗破苍穹》、优酷《武动乾坤》,无一例外的古装外壳+现代内核。
既然如此,爱奇艺为何毅然决定关闭播放量的对外显示,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唯播放量论”主流环境下,频出爆款的爱奇艺既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还兼具着受害者身份——频频被“刷量”等恶劣行为,挡了财路。
换句话说,奇艺看似自断财路,实则是自救。
最近几年,视频网站开始扶植更多网剧网大公司,不再是一口价买断内容版权,而是采取分账的模式互利共生,即平台跟合作方(制片方、宣传方等等)分猪肉,播放量越高,合作方分到的猪肉越多。
广告主自然是提供猪肉的一方,本来播放量越高,给的猪肉就该更多。但对于越来越多刷出来的播放量,广告主又不是瞎子,自然不会为此付出成本。
久而久之,到最后最受“刷流量”伤害的还是视频平台。刷出来的高播放量并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利润,反而因为分账模式,自己还要倒贴钱。此外,和其它平台争流量,导致恶性循环,更是不利于平台本身和市场发展。
评论猜测,爱奇艺在此时抽身,是一步险棋,也是形势所迫下的必要决策。毕竟盲目信奉播放量,不是健全的市场生态。
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市场,观众也不是只有一个口味,能做好市场细分和观众定位,才有可能实现多元化,才能去流量化,让市场更加成熟。
就像笔者前段时间看过的《疯人院》(尤其是第一季),虽然目前只有2.56亿左右的播放量,连《延禧攻略》的一个零头都没有,但丝毫不影响它是一部有意思,以及很有勇气的国产剧。恐怖惊悚外衣包裹下的这部剧带着对社会人心的拷问,在众多古装剧中横刀立马杀将出来。
播放量是评价一部剧的关键标准,但这个数字不应该是对一部作品的最终评价。正如爱奇艺在声明中提到的那样,将搭建一个评价体系多元、综合权重合理的热度值评估体系。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将来将采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来对作品进行评价。
有个网友的评论很有意思,“不看播放量,难道看豆瓣评分吗?”笔者想说,为什么不能看豆瓣评分?这个代表着不同视角和立场的评分网站对影视作品的评判考量,难道还比不上观众几乎是跟风式的点击动作汇集成的数字吗?
相信随着唯播放量论的标准打破,更多评价维度体系的建立,观众的选择也会趋于理性。而那些天生缺乏爆款品相的好作品,也就有了更多被选择的机会。
好演员的春天到了
上个月,从去年的《演员的诞生》改名而来的《我就是演员》开播。首期节目,没了去年的“流量”和“争议”,每一位演员都在竭尽全力表演;每一位导师,都在认真思考评判,或鞭辟入里或一针见血,去评价演员,去讨论演技。
节目更是请来了陈凯歌、许鞍华等这样的知名导演进行现场指导,试图将演员从明星重新变成真正的“演技派”。
正因为重量级导演和来自影视公司各个环节及评论员的出现,这一次《我就是演员》的整个流程更像是一场场试戏,演员在导演、潜在和合作方面前展现自己的表演功底、快速学习能力、合作态度,比之前在《演员的诞生》中单纯争一个“总冠军”头衔压力要大许多。
网友评价,这次终于不再是“戲精的诞生”了。在豆瓣上,《我就是演员》当前获得7.1的评分。通过“演技竞演”,《我就是演员》将演员的评判标准回归到“演技”,用专业视角引导观众对演技的品评,最终“让内行说出门道,让外行不看热闹”。这或许正是《我就是演员》的初衷。
在《我就是演员》第一期节目中,演员任素汐就说出了一番大实话:“我来的原因就是,我看到很多好剧本,但他们不来找我。所以,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我可以演得很好。”
对于任素汐的无奈,徐峥直言:“我太理解任素汐讲的话。你不得不被其他人、其他剧组去选择。但是如果大家的导向都是不以演技作为一个最高的标准的时候,那些特别有能量(的演员),他会有一种从事这个职业的悲哀,就是你演得再好也没用。其实,并不是没有好演员,而是大家的评判标准都开始谬误了。”
但徐峥同时也信心十足地表示:“好演员的春天到了。”
以今夏大火的《镇魂》为例。说实在的,《镇魂》的皮相在一开始并不好,网剧、IP改编、奇幻设定、五毛特效……一看就是国产烂片的标配。而其内核也并不精致:编剧不稳定,常年下线;配角演技尴尬,整容脸出戏严重;反派造型独特,杀马特洗剪吹一套全含……这些硬伤让这部剧在头一两集里就劝退了不少路人。而豆瓣评分也持续下降,短评里头有许多真情实意的“镇魂女孩”都认为6.4分还是过高了。
但这部剧最终却火爆了这个夏天,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应该是两位主演的选角。朱一龙和白宇都是科班出身。朱一龙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两个人现场很少NG,而且常常会加入一些自己对人物理解的细节和临场发挥的“灵光一闪”。朱一龙说:“因为我相信他(的演技),所以我敢给出来。”正是这种专业能力,让某些即兴发挥成为名场面。可以说,两个人的演技影响着整体的风格。
可以说,《镇魂》的热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观众对于当下流量当道、糟心辣眼睛演技的一种反弹情绪。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演技带给一个演员、一部作品的魅力有多大。
近年来有不少科班演员参演网剧,专业甚至优秀的演技使得“网剧=小成本辣眼睛”的负面印象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网剧在很多观众心中的质感。如《白夜追凶》《余罪》等都是科班出身演员参演的高评分网剧。
影视市场上真正缺少的并不是好演员,而是好剧本。好剧本往往集中在少数好团队手里,而好团队自有选角偏好和方向。
不过,那传统意义上的流量明星就已经不走俏了吗?除了已经播出的作品,接下来,郑爽、赵丽颖、Angelababy等流量演员都会有新作亮相,说明流量演员在市场上依然占据重要一席。
至少在目前,流量仍是门槛之一。对此,《橙红年代》中有出色表现的陈伟霆就看得很清楚,他挺享受“流量偶像”这个标签,认为自己有流量和商业价值,制片方才会找他拍戏,他才拥有在不同类型剧本、角色、团队之间选择的权利,这样就既有了市场,还能在表演上持续进步。
作品品质更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人都在反复呼唤“好演员”,但“好演员”的机会并不一定都是被没演技的人挤掉的。影视市场上真正缺少的并不是好演员,而是好剧本。好剧本往往集中在少数好团队手里,而好团队自有选角偏好和方向。正因为好演员不少,最终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最后多数人都在演烂剧,观众被迫看烂戏。
领悟力再强、表现力再好、再有情感爆发力、情感体验再丰富的演员,放到一个没有被故事赋予灵魂的空壳里也只能演出空壳,这种例子在最近所谓“电影脸”们出演的电视剧中频频出现。
打一个有那么点消极的比喻,演员之于整个作品来讲不过是一只美丽的容器。许多时候容器出现在环境中的方式不合适,并不是容器本身出了问题。
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我就是演员》第一期中输给杜淳的演员宋洋,他之前在《师父》、《暴裂无声》等电影中的表现是备受肯定的,倘若他能够在节目中坚持己见,或许结果并不至于落到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发长文慨叹。再比如说第二期中,对于阚清子与徐璐表演的《七月与安生》片段,导师章子怡与徐峥之间出现不小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故事本身缺陷,故事中的人物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观众对人物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演员的成长就是累积演技和等待好戏的过程。一个演员有了流量或者演技好,表现再出彩,如果剧本本身存在硬伤,之后的制作又很粗糙的话,结果往往也是白费心力。比如,朱一龙在《镇魂》之后的新剧《许你浮生若梦》就被评为“俗套的玛丽苏剧”,口碑很一般,他的作品如果接不上,用网剧积累起来的热度很快就会沉寂。
反之,如果碰到一个好剧组、好剧本,天赋没那么好的二线演员遇上会调教的导演,只要用心揣摩人物,也有可能演绎出贴近人心的角色,从而获得好评。
现实中,像《如懿传》和《天盛长歌》这种把好牌打烂,以及《延禧攻略》这般把看起来普通的牌打好的情况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只能说,一部剧火还是不火,能不能推出演员,是市场、演技、剧情、制作和档期等多重作用的结果,一味追求流量或者一味看重演技,或许都是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