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2018-10-24陶慧芳
陶慧芳
[提要] 近年来,随着中小型企业的迅猛发展,其审计服务主体——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已成为审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也存在着由审计质量控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审计质量控制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这些问题都限制着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关键词: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8月22日
一、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承接方面。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中,项目费用高于1万元的项目已属于高收入项目,大多数项目审计费用都在1万元以内。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为了承揽更多业务,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审计收费水平。由于审计收费较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无法维持正常经营。审计程序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审计程序能省则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常常对客源没有进行足够的事前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客户风险评估程序,对于老客户的信息也有时更新不及时,不利于及时识别客户风险。
(二)业务执行方面。虽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没有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等同于空有制度,是否执行并不能进行了解。在承接业务时并没有实现对其审计对象进行详细的了解,一味的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对其审计对象并不了解。而且,事务所并没有根据已有的现状进行制度改革,而是选择了无视,并不重视审计质量控制。其审计流程也不够完善、合理,许多有必要的审计程序被缩减,如控制测试、监盘、函证、审计底稿记录、三级复核等。这势必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审计质量。
(三)人力资源方面
1、人员的知识结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所属行业众多,涵盖了金融、实业、制造、服装、娱乐等多种行业,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普遍较为单一,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专业知识背景缺乏了解,事务所也从未对员工进行过其他行业知识的普及教育。
2、人员素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人员中,年龄偏大,总体学历有待提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低。正是由于高学历高素质审计人才的稀缺,在大中型项目审计或在年末审计繁忙期时,时常出现工作时间和人员不足的情况。
3、薪酬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始终是对员工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多年来一直采用基本薪酬加绩效薪酬制度,但绩效未与完成项目质量直接挂钩,对项目质量的促进作用不大。在基本薪酬上,对每个人的要求基本一样,不同学历员工之间的薪酬没有在其学历上有所体现。在绩效薪酬上每个项目中个体对项目贡献大小也没能在绩效上有所體现。
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业务执行不到位、复合程序不完整、审计独立性保持不完整、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发展。
(一)业务承接准备不足。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不足,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常常对客源没有进行足够的事前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客户评估程序,对于老客户的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利于及时识别客户风险。
在业务承接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通常较为关注建立客户关系,而容易忽略对客户审计要求与事务所胜任能力限度的考察。导致审计项目进行过程中时常出现人手不足、审计时间不够充裕、审计资源缺乏等情况,为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审计任务,未严格执行审计流程、缩减必要审计程序等问题时有发生,进而影响到整个审计项目质量。
在业务承接过程中,由于收费过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没能抵制住外界诱惑,对承揽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及到位的独立性评价。当审计人员在不良的动机下报告所发现问题、判断是否应承接项目时,其判断结论的正确性必然受到很大影响。独立性评价不到位直接影响了业务承接质量。
(二)业务执行不规范。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执行中存在诸多缩减必要审计程序的情况,控制测试、监盘程序、函证程序、三级复核在实地审计中都没执行到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执行过程中的过程质量控制不到位,没有在业务执行前对每个环节制定出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对整个审计流程进行全面监控、探寻每个环节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法。
1、控制测试不足。由于很多小规模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不严谨,没有在企业内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经常省略了运用控制测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在对企业进行年报审计时,通常是由项目组负责人基于自身的经验职业判断直接指出需要核对的原始数据项目,导致有可能忽略某些存在潜在风险的相关项目。
2、监盘程序不谨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货监盘因工作量较大而常被审计人员因时间、人力等很多审计资源不足而省去。所以在对这类企业进行实物资产审计中,审计工作底稿通常只有被审单位提供的盘点表或明细表,而无法取得事务所的实际监盘和抽盘记录。
3、函证程序不执行。由于银行存款函证价格较高,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节省成本,对往来账项的审计基本不实施正式的银行存款函证程序,而只是通过账账核对、账表核对进行审计。有时在发函但回函很少的情况下,没有执行任何替代程序予以确认。这样一来账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对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的审计也无法进行必要的账龄分析,审计质量更难以得到保证。
4、审计底稿记录不充分。审计工作底稿是编制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但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执业过程中,首先,没能充分收集审计证据并及时编制审计底稿;其次,在现场审计阶段,当准备内容和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时没有及时更改;最后,若相关业务或数据发生变动,审计人员也并不总能对已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及时进行相应修改。
5、复核程序不到位。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内部管理不够严格、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审计人员数量有限、主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客户关系而疏于项目质量管理等多重原因,导致事务所没能严格按规定进行实质意义上的三级复核制度只进行了二级复核。
(三)人力资源不足。根据调查可知,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人员选聘的不够重视是造成事务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人员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人员招聘中一般只是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及对员工的需求进行相关招聘,选聘标准也主要集中在专业胜任能力、业务水平及工作经验方面,对人员的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没有过多考核。没有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完善的培训制度对发展型员工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福利,它给员工带来的不仅是眼前利益,更多的是在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发展帮助,也是使员工对公司产生更多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则普遍对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员工培训制度建设方面仍有待加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每年会进行2~3次员工培训,但也只能向审计人员提供一些最新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等信息。对不断更新员工知识储备、提高员工在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效果并不甚佳。
三、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优化建议
(一)业务承接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之前本应按规定选派恰当人员对客户单位的行业情况、社会口碑、经营状况、委托目的、内部控制实施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并关注其特殊事项,如客户忽然更换事务所原因、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不确定事项、委托的特殊要求等。只有谨慎识别客户风险,才能避免客户单位将经营风险转嫁给事务所,从而减小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在确定审计关系前,一定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尤其是诚信状况、财务状况、负债等方面的问题。在确定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之后,要合理构建审计项目团队,努力保持审计质量的高水平。在人员配备方面,要全面考虑委托客户及审计项目的特殊要求,如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经验、专业能力、团队精神等各个方面。在审计风险管理方面,要特别注意关于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以及额外专门技术的要求。
审计委托如果涉及重大、直接、具体利益转让时,要更加慎重,要深入了解被審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如果审计风险过高应当不接受委托,以免降低审计质量,影响事务所的声望。制定合理的收费制度,让事务所有能力进行充足、恰当的审计项目。
(二)业务执行方面。计划阶段是审计风险管理的准备阶段,要做好业务承接的计划阶段工作,必须树立长远发展、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即使竞争再激烈、被审计单位施加的压力再大,也要坚持质量为先,通过提高审计质量谋求事务所的长远发展。
应按照计划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发展预期、事务所实力和对审计风险的偏好、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及外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依赖程度等因素来评估事务所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测试进行。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后从为客户提供专业会计服务的人员及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客户同行等多方面搜集客户信息,了解客户单位的行业情况、社会口碑、经营状况、委托目的、特殊要求,了解审计项目中可能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了解本期或前期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对保持客户关系造成影响的重大事项,考虑接受该业务是否会导致现实或潜在利益冲突,保持审计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审计流程,按照流程做事。设立监督部门,对各项审计结果进行监督,保证审计质量。
(三)人力资源方面。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招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业务量较大的年报审计期间招聘次数频繁,招聘人员较多,人员紧缺情形下的招聘计划与实施显然不够仔细,选择方式也较为单一,人员招聘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要使事务所人力资源体系从招聘环节开始得到整体优化,应定期根据事务所发展规模、发展情况制定更加详细、严谨的招聘计划,放弃以往的应急招聘,有步骤地实施人才战略计划。
后续教育培训是会计师事务所保证和提高执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借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培训经验,组织针对管理层、审计人员、助理人员等不同岗位的员工及能力不同的员工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后续教育培训,让每一个人员都能得到适合自身情况的训练,提高培训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翟朝霞.审计质量控制探析[J].财会通讯,2015(1).
[2]魏明海.论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分析模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5).
[3]王谦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J].财会通讯,2016(10).
[4]齐飞.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复核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