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8-10-24张亚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京津冀人才

张亚宁

当前,河北省文化產业仍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导,农业、旅游业、金融业、信息产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融合作用刚刚显现,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融合仍在起步阶段。随着产业融合的深入发展,对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抓紧扩大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

一、抢抓机遇,培养和吸引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等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培养和吸引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一)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与合作,采用与京津人才中心签订人才交流与合作协议、组织文化产业单位赴京津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北京、天津等文化产业相对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借助与京津地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机会,对河北省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进行再培养,提升现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质量。

(二)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区位优势,鼓励京、津充沛的文化产业复合人才通过兼职咨询、讲学或项目合作、定期服务等方式向河北柔性流动。有研究表明,对京津冀人才配置影响作用最大的是制度环境,因此优化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环境,积极推动三地政策互联机制的形成,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创设合理的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完善人才政策的监督、落实和反馈,依靠长期有效的体制机制,强化河北省对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向河北流动。利用“1小时通勤圈”的优势,加强京津冀区域内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交流,鼓励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柔性流动,参与河北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知识创新、产业培育和管理咨询,推进京津高层次复合人才与河北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有效结合。

(三)利用设立雄安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承接人口转移的大好机遇。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加大引才力度,充分利用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政策环境、高端项目吸引高层次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四)借力张家口举办冬奥会的有利时机。抓住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会,促进张家口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推动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张家口文化旅游品牌,靠品牌项目吸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在项目建设中培养自有人才。

二、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

高校毕业生是高端人才的生力军,为现有人才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强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解决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

(一)加强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多元性,文化产业的学科体系也涉及广泛的内容。文化产业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以人文社会科学与相关技术科学等为依托,与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相关联。考虑到其交叉学科的特点,从高等院校的角度出发,应该以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条件,结合本校传统优势学科,如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布局,做到既有学历学位教育,也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既要培养从事管理运营的行业高端人才和从事行业研究的理论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人才。引导更多高等院校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相关学科建设,为扩大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培养紧缺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二)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增加实践机会。创新教学模式,在学制建设上进行有效改革,更好地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例如,在学制建设上可以采取“2+2模式”,学生于一二年级时在文化、艺术学院学习有关的文化艺术基础知识,三四年级则在经贸、管理学院学习经济管理知识。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方法,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在项目的引领下,与省博物馆、省文化厅、省文化产业学会、文化相关研究所合作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积极联系国内外文化产业实践项目,与企业合作,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员工,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以校企双赢的合作方式联合进行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邀请国内外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企业家,到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讲座,参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科研与学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相关文化产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鼓励高校引进文化产业方面的教师,尤其是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教师,同时增加学术访问的名额和资金支持,鼓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采用学术访问的方式,进入国内外文化产业学科较强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鼓励教师以攻读在职硕博研究生、申请博士后的方式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拓展科研视野;鼓励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积极申请承担国家级、省级、社会或企业的文化产业相关课题,对于实现立项的较高水平的研究课题给予经费奖励。严格考核研究成果,确保立项课题准时、高质量完成并得到有效转化。

三、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才配置,激发现有人才活力

打破僵化思维,创新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市场为主导的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配置,激活现有人才潜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一)政府层面。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不光需要满足物质需求,更多的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这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从开发产品到经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人才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从政府层面来说,探索如何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引导人才自由、合理地向文化产业流动,优化人才配置,激发人才活力,为急需复合型人才的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重中之重。一是随着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深入,通过扶植一批重大的文化产业融合项目,以项目为契机,引导与之融合产业的人才了解文化产业,并通过政策的倾斜,鼓励其向文化产业流动,缓和复合型人才紧缺的局面,充实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二是落实《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打破体制藩篱,实现体制内人才自由流动,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体制内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潜力和活力;三是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奖励政策。目前,河北省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奖励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技能人才方面,如为各种工艺大师提供津贴,帮扶其建立工作室等,对于為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奖励力度不大。应重视管理经营人才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奖励政策时应将二者都囊括其中。

(二)用人单位层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分类别的、多种形式的培养计划,根据人才具体岗位和职业愿景,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坚持员工培训常态化。一方面鼓励现有人才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采取岗位培训、短期进修、脱产学习、出国深造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提升人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员,采取不同系统轮岗工作、不同部门挂职锻炼、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二是在人才考核与激励方面,根据复合型人才特点,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规范的、科学的、人性化的人才考核和激励。在制定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时,应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和各类人才的特点,将岗位职责完成效果作为业绩考核的基本标准,重点进行业绩考核,并将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正确评估人才作用。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复合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HB16GL055)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兵,曹文蕊,梁林.京津冀人才配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9).

[2]张效鹏.浅谈人才观念更新与人才管理方法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7(2).

[3]殷亚丽,任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及建设[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7(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京津冀人才
人才云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文化产业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