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杠杆”中的不良资产风险与处置

2018-10-24刘江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去杠杆债务

刘江云

[提要] 国家各经济部门债务总量、构成及由债务违约引起的不良资产处置是政府及经济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杠杆率偏高及风险问题,政府制定并落实“降杠杆、去产能”政策,对于如何处置不良资产、保护债权人利益也成为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观点是:在构建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处置方式,同时结合“互联网+”等技术创新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有效降低各经济主体损失,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债务;违约风险;不良资产处置

中圖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8月13日

一、近期我国经济部门债务状况及不良资产带来的问题

近十年在低利率政策推动下,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调。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国内产业升级,政府在推动供给侧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今年又针对性地提出“结构性去杠杆”任务,其重中之重就是理顺金融杠杆背后的债务总量、结构状况,做到分层次有步骤地去杠杆,降低隐藏风险。债务虽然不等于不良资产,但是债务高涨的必然结果是不良资产的积累,二者呈高度相关。

(一)近期我国债务总量及构成状况

1、我国宏观经济债务及构成状况。据统计,我国2014~2017年M2/GDP比值分别为193%、206%、208%、203%,呈现出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2016年末,G20各国家中M2/GDP比重最高的是日本,达250%左右,中国排名第二位,接近210%,而美国近年来基本稳定在70%左右的水平。

2、非金融部门债务状况。据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实体经济债务总量为109.83万亿元,国内GDP为68.55万亿元,负债率为160.22%;2016年底我国实体经济总负债为188万亿元,同年GDP为74.4万亿元,负债率达253%;2007年预计为278%左右。IMF测算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在2016年末为235%,其中国企部门74%、私人企业54%、广义政府46%、地方平台18%、家庭部门18%。2018年第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相较2017年第四季度绝对值环比增加1.9万亿元,创出纪录新高。可见,最近两年除居民部门杠杆率还在疯狂的上升以外,其他部门的杠杆率有明显下降。随着政府继续执行“去杠杆”政策,对负债率过高的实体经济是一巨大考验,随时会使隐匿的不良资产问题暴露出来。

(二)我国不良资产规模及构成状况

1、按照来源不同不良资产划分为: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两大类。其中,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包括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非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是指已损失的净资产和可能损失的高风险资产。截至2017年底,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总规模是1.8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余额为1.71万亿元,信托机构为1,314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在2000年后经过5年增长,到2016年后增速明显放缓,基本稳定在1.5%上下的水平。从结构分析,金融部门不良资产呈现出国有银行为主,其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再次是各类中小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逐一递减的状态。从不良资产增量分析,中小银行风险明显高于规模大的银行。

2、从非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构成分析,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主,其次是股份公司和民企。国企近两年不良资产有明显下降,但是股份制企业和民企不良资产反而明显升高,近期暴露出债务违约也集中在这两类企业中,可见随着政府既定工作的推进还会有很多负债率过高企业风险被暴露出来,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债务违约风险。

二、违约带来的不良资产上升风险

(一)金融部门出现违约引发关联机构资产损失或破产。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功能的不断强大构建起了复杂的网络关系,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和效应主要有两种:一是银行间债务违约传导到关联银行出现债务违约,造成一系列不良贷款比重高的银行出现破产倒闭;二是出现债务违约企业被迫低价抛售资产造成关联债权银行资产损失甚至破产。

(二)企业信用违约带来不良资产大幅增加而引发的金融风险。企业信用违约一般分两大类:一是因为宏观经济下行、流动性紧缩引发企业信用风险;二是由于内部财务状况恶化引发违约,一方面财务报表反映出经营状况正常,另一方面企业出现了流动性吃紧,清偿能力减弱的情况。以我国近年企业违约情况看,2014~2017年我国共计65家债务违约主体出现156起信用违约,违约金额总计925.69亿元;从违约频率上看,2015年和2016年是新增违约主体和金额的高峰期,2017年因为政策导向出现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18年至今新增的债务违约主体有4家,违约金额为71亿元。

三、宏观经济“去杠杆”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及效果

(一)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体系。针对被处置不良资产标情况复杂性,我国已形成多个层次处置机构体系。包括:(1)政府背景的信达、长城、东方和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他们在企业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2)政策允许的地方政府、银行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他们是处置地方企业和银行自身不良资产过程中正在学习摸索的两支专业队伍;(3)未持牌的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包括: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及合伙制等自建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该类业务;(4)一些外国机构。随着市场开放,政府允许一些资金雄厚、专业经验丰富的外国投行进入该领域,来满足市场需求。

(二)目前处置不良资产过程及方式。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一般是由各经济部门提供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对该资产分拆评估后,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重组、打包等技术处理,将其转化为不同信用等级的资产包,最后将其出售给不同的投资人以回收资金。

当前,处置不良资产方式除了传统的债务追讨和资产清收外,还包括:债转股、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打包销售等。另外,出现了创新型的“互联网+”方式,如:淘宝拍卖、众筹投资、撮合催收等。

(三)本次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与以往比较更侧重以下几种方式

1、收购处置不良资产类。资管公司通过公开竞标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用低于原值价格,从金融部门收购不良资产,然后根据各类不良资产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实现债权的现金回收,来减少该经济体损失。如超日太阳:长城资产采用“破产重整+资产重组”的方案组合,实现了盘活资产、化解风险、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2、先股后债的基金模式。由资管公司、转股企业、社会投资者共同筹资设立基金,用基金资金入股置换债权。如信达资产处置盾安环境因收购光伏公司造成的不良资产,做到盘活资产,救活企业的目标。

3、发股还债的增股模式。通过转股企业直接向债权人发行股票抵债或定增发股筹集资金置换债券。如,中国一重债转股在2016年9月5日发布定增预案,拟以每股4.85元,向控股股东一重集团非公开发行约3.2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5.51亿元,全部用于补足公司因偿还一重集团委托贷款和往来款的资金,通过定增,对上市公司的債权置换成为了股权,实现“债转股”,减轻公司债务违约风险。

4、随着近年不断创新,出现了“互联网+”模式的不良性资产处置方式。(1)综合处置平台模式。是由第三方机构构建互联网交易平台,通过信息发布,统一竞价方式,将不良资产提供者与各线下交易所衔接起来,实现不良资产交易活跃,价格公道的目标。如淘宝网上开设的不良资产司法拍卖平台;(2)收益权转让模式。它是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以处置的不良资产未来收益作为转让条件,增加银行流动性的一种交易方式。

总之,处置不良资产的目的是帮助国家产业结构能适应市场需要,同时使各经济部门得以健康发展,推动整个经济协调发展。所以,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要更加科学、手段更加专业,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征洋.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7.5.

[2]丁安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全凭“危险”债务分析方法存在重大缺陷[J].新财富杂志,2017.8.22.

[3]张瑜,齐雯,杨秩婷.债市违约潮来势汹汹,不良资产会成为新风口[J].图解金融,2018.5.19.

[4]吴语香.信用债违约现状、原因及未来趋势[J].债券,2018.4.

[5]三万.这场债务崩盘,必须死一批.陆家嘴金融[EB/OL].米筐投资,2018.6.6.

猜你喜欢

去杠杆债务
婚内单方举债,债务自己承担
家庭日常生活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中国如何“去杠杆”?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去杠杆”须精准加力
婚姻已成往事,债务为何还得承担?
万亿元债务如何化解
“消失”的千万元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