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cm等行距优质高产植棉模式管理技术
2018-10-24
哈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哈密 839000
1 基本配置
采用0.01 mm厚膜,膜宽2.05 m,一膜三行(或者采用窄膜一膜两行均可),行距76 cm,株距9.75 cm,16穴播种盘, 播种密度 9000株/666.7m2。预期产量结构:实收密度7000株/666.7m2,单株果枝 9~10 台,单株成铃 12~13 个,整株平均铃重6.3 g,预计籽棉产量529 kg/666.7m2。
2 主要配套技术措施
2.1 化调
化调必须综合考虑品种、地力、水肥、棉花长势长相、密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化调时间及用量,原则上应采用如下办法:
第一次化调:棉苗出齐现行后进行,用甲哌鎓(缩节胺)0.5~1.0 g/666.7m2。其目的一是控制果枝始节以下棉株自然高度,二是促进根系发育,三是提高叶片光合强度和能力,培育壮苗。
第二次化调:两片真叶时进行,用甲哌鎓(缩节胺)1.0~2.0 g/666.7m2。其目的是控制棉株节间长度和促进花芽分化。
第三次化调:在打顶后8~10 d进行(待顶部果枝伸长6~7 cm时进行化调),用甲哌鎓 (缩节胺)6.0~8.0 g/666.7m2。对于长势偏旺的棉田打顶后要进行两次化控,第二次在第一次化控后10 d进行,亩用甲哌鎓(缩节胺)6.0~8.0 g/666.7m2。防止上部果枝过度伸长造成中部郁蔽,控制无效花蕾和赘芽生长,忌用一次性大剂量甲哌鎓 (缩节胺)化控。
2.2 水肥运筹
施肥指标。坚持以地定产、以产定肥的施肥原则,按400~450 kg/666.7m2籽棉目标产量确定施标肥总量180~190 kg/666.7m2。N:P2O5:K2O=1:0.30:0.25。(见表一)
表1 各种肥料不同时期使用比例分配
全层施肥:尿素10 kg/666.7m2,三料12 kg/666.7m2。(含纯氮 4.6 kg/666.7m2,纯磷 5.52 kg/666.7m2)。
生育期追肥:尿素42~43 kg/666.7m2;滴灌肥(N、P2O5、K2O、螯合态 B、螯合态 Zn、螯合态 Mn 含量分别为 6%、12%、42%、0.08%、0.08%、0.04%)15 kg/666.7m2。 (生育期含纯氮 20.22~20.68 kg/666.7m2, 纯磷 1.8 kg,纯钾 6.3 kg/666.7m2)
棉花全生育期滴水次数及灌水量。生长期滴水11~15次,总滴水量为230~280 m3/666.7m2。具体滴水量及滴肥量如下:
4月份:出苗水20~30 m3/666.7m2。配合2 kg/666.7m2腐殖酸钾,直接溶入出苗水,完成滴灌。
6月份:滴水2~3次,正常年份第一次滴水在6月上旬开始,滴水量30 m3/666.7m2;第二次、三次滴水量20~25 m3/666.7m2。从6月10日开始计算,按照每日施用滴灌肥0.15 kg/666.7m2、尿素0.35 kg/666.7m2的标准,6月份共滴施滴灌肥3 kg/666.7m2、尿素 7 kg/666.7m2。
7月份:滴水6~8次,每次滴水量18~26 m3/666.7m2。从7月1日开始计算,按照每日施用滴灌肥0.4 kg/666.7m2、尿素1 kg/666.7m2的标准,7月份共滴施滴灌肥12 kg/666.7m2、尿素30 kg/666.7m2。
8月份:滴水2~3次,每次滴水量20 m3/666.7m2,共滴施尿素 5~6 kg/666.7m2(此期滴水量和供肥量应呈每次递减趋势,前多后少。8月20日停肥,9月5日停水)。
(注:以上滴水量指田间毛管滴头实际出水量)
2.3 打顶
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适期早打顶。棉花打顶7月5日前结束。打顶后单株平均保留果枝台数9~10台,棉株自然高度控制在70~85 cm。
2.4 病虫害防治
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秋耕冬灌基础工作,切实做好病虫调查监测,抓早治,合理利用天敌,综合防治,严格指标,选择用药,不随意普治。
3 植棉模式优质高产原理分析
3.1 早熟优质
运用滴施腐殖酸原液促根壮苗技术、科学打顶技术、科学供水技术、肥水控一体化技术等,基本实现7月底红花上顶、8月初断花、霜前花率90%以上、中下部及内围铃构成主体产量的栽培目标。
3.2 节本增效
采用76 cm等行距和16穴播种盘的播种模式,节省种子50%,节约打顶、除草等用工30%以上。
3.3 优化成铃的空间分布,实现提质增产增效
就单株棉花成铃的空间分布而言,本模式下部铃比例较传统模式提高3%,中部铃比例提高5%,上部铃比例降低7%。提高中下部铃比例、降低上部铃比例,是铃大铃多、提质增效的生理基础。
3.4 提高了棉田群体的透光率,改善了棉田群体光照
对比传统“矮密早”模式,本模式棉田群体的中部和下部的受光量,分别提高4.6%和3.1%,满足了棉花“喜温好光”的基本需求,从而使棉铃发育充分,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棉花。
3.5 增温、节水、抑草,改善了棉花的生态环境
该栽培模式由于播种孔少,增温、保墒、抑草作用明显。5 cm和10 cm地温,整个苗期的积温分别增加150℃、70℃,为壮苗早发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条件。通过降低密度、减少播种孔达到:(1)降低了土壤水分通过播种孔蒸散的比例,较好保持了耕层水分;(2)通过降低叶面积系数,减少了棉花群体的蒸腾失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能更好地抑制田间杂草的滋生,节约人工除草成本,减少水肥损失。
3.6 植保效果好
塑造合理的棉田群体结构,确保棉花各部位均匀着药,改善防病防虫的效果,减少用药量,提高植保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