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民族与非民族地区的比较分析
2018-10-24程广斌
程广斌,郑 璐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一、引 言
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内各项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2015年全国人均GDP相较于2000年增长了4.9倍,其中民族地区增长了6.71倍,比非民族地区高2.1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和非民族地区平均水平。从总量来看,2015年民族地区人均GDP为全国人均GDP的71%,为非民族地区人均GDP的58%。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从经济总量看,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据相关数据显示,非民族地区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0%以上,民族地区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仅为63%①数据由历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整理而得。;从集聚水平来看,2000—2016年非民族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由1.35升至2.53,民族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由0.58升至0.87。
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般分为三方面: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和民族地区集聚经济的研究。关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产业的空间集聚对整体经济增长是有利的,主要以Martin and Ottaviano[1]、罗勇[2]、潘文卿[3]为代表;二是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不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集聚并不必然有利于经济增长,主要以Brülhart and Sbergami[4]、覃一冬[5]、金春雨[6]等学者为代表。关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则主要从知识空间溢出效应、技术空间溢出效应和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三方面来考察溢出效应。彭向、蒋传海基于1999—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发现不论是MAR外部性还是Jacobs外部性,地理上的临近都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吸收,并且Jacobs外部性的作用要大于MAR外部性的作用[7]。企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为集聚区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供给。纪玉俊认为,地区间交易程序的繁复性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得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距离阻碍了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8]。现有关于民族地区集聚经济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集中于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定与民族地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两方面。部分学者通过测度产业集聚程度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何雄浪、张慧颖通过测度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发现,近年来民族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呈增加趋势,但受初始资本和要素禀赋限制,集聚产业仍多集中于资源加工型行业[9]。同时适宜的制度环境的缺失又使得民族地区工业集聚水平呈低水平发展,整体工业竞争力不强[10]。王坤[11]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产业集聚程度上的差别是造成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而特色产业的集聚对区域经济绩效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12],为此民族地区应有选择地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集聚程度,从而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发展。
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上各有偏重,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于全国样本的研究而言,民族地区产业集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民族地区的集聚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相结合,以制造业集聚为切入点,以期得出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政策建议。
二、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知识溢出机制
不管是来自相同或不同产业企业的集聚都能营造出知识在企业间迅速传播的氛围。假设集聚以专业化集聚为主:当某一项新技术从初步发展到日趋成熟,技术会不断地溢出原本狭小的研发团队,企业间相对较小的技术差距则大大减少了知识溢出的障碍。假设集聚以多样化集聚为主:异质性企业间通常不存在激烈的竞争,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差异化的企业更易互相影响,行业间知识的相互溢出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创新回报。集聚产生之后,研发人员流动、企业合作、保密措施不健全等因素可能会使企业自有知识被其他企业模仿挪用,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会加大R&D投入,再次进行技术创新,由此形成技术创新循环,集聚区内创新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知识溢出产生的因果累计循环效应不断强化集聚的向心力,无形资产的增加又吸引大量劳动力和资本进入,从而促进集聚区经济增长(见图1)。
图1 制造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
(二)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池效应机制
产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后,会吸引大量劳动力在集聚区集聚,形成一个巨大的劳动力池,这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和工人就业风险,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一方面,企业集聚会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不断吸引人口流入,扩大当地劳动力市场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企业在培训工人的过程中,地方熟练工人不断增加,当地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人才的积累又反过来吸引外资和新的企业入驻,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看出,集聚与劳动力池之间会形成一个正反馈环,企业落户会吸引劳动力集聚,劳动力集聚又吸引新的企业进入,由此劳动力池不断扩大,集聚区凝聚力不断增强,当地经济便会迅速增长(见图2)。
图2 制造业集聚的劳动力池效应
(三)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地方化投入共享机制
一方面,随着企业集聚,集聚区内交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会逐渐完善,企业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同时地方服务业的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持也会使产业的外部效果得到强化,集聚区整体生产率提高,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加,进而吸引新企业和外资进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集聚区内企业技术水平、产销规模、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与其产业垂直相关的产业吸引而至,集聚区产业链逐渐完善,分工更加细化,生产效率提高。这些都会导致集聚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扩大,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见图3)。
图3 制造业集聚地方化投入共享机制
三、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空间计量经济学摒弃了主流经济学中经济要素在空间均匀分布、相互独立的假定、假设空间数据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建立包含地理位置和空间相关性的计量模型,将空间效应纳入研究系统,使模型估计更加有效。因此,近年来空间计量愈发得到重视,发展迅速,构建了横截面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本文尝试用最经典的SAR模型和SEM模型进行整体分析。
空间滞后模型(SAR):
空间误差模型(SEM):
β为参数向量,W为空间矩阵。SAR中的ρ为空间效应系数,而SEM中的λ刻画了邻近个体被解释变量对本个体的影响程度,ε和μ为随机误差项。SAR与SEM的选择依据LM和Robust LM检验进行取舍。为进一步凸显文章空间特性,本文拟使用地理加强模型(GWR)进行个体空间分析。具体模型表达式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解释变量Y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省际人均GDP反映,用AGDP表示。解释变量包括核心解释变量X与控制变量Z。核心解释变量为制造业集聚区位商指数,用LQ表示,指数越大,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其中,Eij为各省制造业就业量,Ei为各省总就业量,Ekj为全国制造业就业量,Ek为全国就业量。根据上述机理分析,本文采用以下指标为控制变量:
1.宏观经济政策:用投资比(Inv)和政府干预(Gov)衡量。投资比Inv=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100%、政府干预Gov=财政支出 /GDP×100%。
2.对外开放水平:用外资利用情况(Fore)衡量。外资利用情况Fore=实际利用外资额/GDP×100%。
3.科技投入:用人力资本(Hum)、创新水平(Innov)和品牌效应(Brand) 衡量。人力资本(Hum),采用各地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①人力资本=接受小学教育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6+接受初中教育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9+接受高中教育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12+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16、创新水平(Innov)以当地专利授权量增长率表示、品牌效应(Brand)以各地区历年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②2000年数据为各地区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占地区企业数量的比重。企业占地区企业数量的比重衡量。
本文使用 Arcgis、Open-Geoda、Geoda Space 软件,对全国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6年 4年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为考察民族与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对两地区2005年和2016年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4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5个多民族省份界定为民族地区。由于西藏数据缺失,故本文将其从样本中剔除。使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部分人口和就业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空缺数据通过中经网和各省统计公报补齐。
(三)实证分析
1.全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由估计结果可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LM(Lag)与RLM(Lag)的P值均小于LM(Error)与RLM(Error)。本文采用SLM模型对全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年份的中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逐渐下降,说明制造业集聚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但随着集聚程度的加深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将逐渐弱化,而可能出现的集聚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专利授权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负相关,这与常理似乎不相符。其原因主要在于:(1)专利审批成为政府摊派任务,企业积极性不高。2011年国家将各地区专利申请量化,专利申请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成果和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指标,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一种政治任务。为了完成评估指标,政府根据专利申请的数量给予财政补贴。表面是企业申请专利,实际是政府为专利申请买单。(2)专利授权数量虽多,转化率却不高。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创造水平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只有15.7%①数据来自《2012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其余84.3%则为市场利用率低下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通常欧美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在60%以上,而中国专利产业化率仅为5%左右,双方差距巨大。因此虽然专利数量激增,但企业利润并未增加,且大量不符合专利性要求的专利泡沫反而会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系数逐步提高。
外资利用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正转负,本文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1)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在短期内迅速增加,有效缓解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随资金而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又促进了中国企业现代化改革,进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长期来看,外资依赖症陷阱不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随着“国民待遇”原则的落实和中国薪资水平的提高,原本吸引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政策和低用工成本优势不再,国外投资纷纷转向东南亚等国。加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国外资本加速撤离我国,回流本国,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500强占比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根据“新熊彼特增长模型”,新企业进入为市场带来新鲜血液,从而保持经济体的活力,高市场进入率行业的“创造性毁灭”为地区经济保持长期增长带来充足动力。跟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市场进入更活跃,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对比历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名单能够发现,入围的公司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即使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也由于规模限制,难以入围500强;与此同时,500强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整体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到2014年底,企业利润率仅为2.7%,远远低于世界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但整体资产负债率却达到69.43%①数据来自《2008—2014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500强企业低盈利能力和运行效率都影响了其作为大企业对经济增长应有作用的发挥。
2.民族与非民族地区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对比分析
同理,分地区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也采用SLM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民族与非民族地区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民族地区制造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呈现出正向作用,非民族地区则由正向作用变为负向作用。这可能与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工业化、市场化及城市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强,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高阶段,集聚区内交通拥挤、资源有限、恶性竞争等都会加剧集聚负外部性,拥挤效应带来的集聚会造成更大的效率损失,不利于经济增长,此时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由正向作用转为负向作用。
投资比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对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政府给予适度的财政支持有助于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大,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政府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投资,导致市场分割和经济效率低下,限制了投资规模效应的发挥,进而出现投资越多,经济活动效率越低的现象。
政府干预与两地区经济增长多为负相关。中国政府财政支出大多投向生产建设项目上,对民间投资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出现“政府失灵”。政府过度干预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市场活力降低、经济效率损失,不利于经济增长。外资利用率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为负,且作用逐渐不显著,对非民族地区呈现正向影响。民族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市场规模较小且不够活跃,因此对外商吸引力不足。此外,民族地区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因此民族地区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非民族地区则凭借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外企业和资金。在技术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外资进入极大地缓解了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外资作为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的综合体,又从各方面对东道主国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东道主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地区500强企业占比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对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从500强企业行业分布角度来看,有色金属及资源能源冶炼等传统行业占比较大,说明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呈现出“重化工”的特点,民族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制约,产业以低端初级工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为主,因此当地大企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带动其经济增长;非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大,虽其500强企业占比占绝对优势,但市场企业总数也大,市场中存在很多规模小但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500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因此“500强”企业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不显著。
人力资本对两地区经济增长都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人才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专利授权增长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又将样本区分为民族地区样本与非民族地区样本,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从全国范围看,制造业集聚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集聚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逐渐下降;分地区看,民族地区由于资源、资本限制,低科技含量的制造业集聚有力地带动了其经济增长,对非民族地区而言,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反而不利于当地经济增长,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土地及用工成本上升等都成为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障碍。政府过度干预和低质量的专利授权不仅消耗大量社会资本,而且造成经济低效率和市场分割,抑制地区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入能为集聚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有利于经济增长。针对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大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度,延长产业链,保持资源型产业的行业优势,不断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建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同时要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防止出现“去工业化”现象,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非民族地区则应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减缓集聚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要素拥挤等现象,加速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的进程,实现中国制造业行业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政府应适度干预、合理引导、有选择地进行投资,避免重复投资与盲目投资,减少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作用,增大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生产建设型项目的投入,加大对服务型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财政引导和支持作用,抑制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第三,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完善专利审批制度。完善专利审查和监督制度,加强对专利授权的过程管理,提高专利授权质量和专利产业转化率,提高全社会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度;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第四,充分发挥大企业在稳增长促转型中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在改革初期,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技术、管理积累,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抗衡国际跨国公司的中流砥柱;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大企业抗衡,但数量庞大,占据了市场大半份额,同时又能在利用较少的经济资源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相对大型制造企业来说,微型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特别是以研发为核心的创新性微型企业,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