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藏在记忆里的小人书

2018-10-23刘紫剑

延河 2018年10期

刘紫剑

1.《骆驼祥子》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1印,定价0.26元。改编午言,主演张丰毅、斯琴高娃,根据同名影片改编。

讲的是北平城里,年轻力壮的人力车夫祥子,幻想着凭借自己的气力,挣出一辆人力车来。几经挫折,这个幻想最后归于破灭,祥子穷困潦倒,终于被旧社会的黑暗所吞噬。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在旧社会,靠个人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徒劳的,是绝对实现不了的。

《骆驼祥子》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骆驼祥子》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宇宙风》。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描写,一经问世即成经典。三年之后,就被改编成连环画,在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机关报《平明日报》上连载,可见其影响力。

当时的绘画者孙之儁是个倾向革命的人士,他在画这个作品的时候,把结尾修改了,让祥子到陕北去参加革命,可算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不料想,这么样的一个人,最后上吊自杀了。巧的是,和老舍先生同一年去世,都在1966年。

因为结尾太过凄惨,据说这书在欧洲出版的时候(应该是第一版),结局也被改过——让祥子和妓女小福子在一起了。

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是针对旧体制的批判,含有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的批评。窃以为老舍的这部作品,更在于对人性的批判,指出随着现实环境的改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不堪一擊。在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对人性的丑陋也有类似表达。

小人书只到154页: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眼前老有小福子的身影在晃动,她眼里闪着泪花儿,正眼巴巴地朝着祥子看……

2.《双尖山之战》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杜维轩,绘画关庆留,印数:47万-91万册,共166图。1980年9月第1版,1982年2月第2次印刷,定价0.21元。

这是根据魏巍反映朝鲜战争的长篇小说《东方》改编的,一套三本,分为上集《双尖山之战》、中集《狮子峰阻击战》、下集《三八线上的战斗》。《东方》一共出过两个版本的连环画,除了这套,还有一套,是由人美出版的上下集。

魏巍,1920年出生,河南郑州人,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的长篇小说《东方》。

在反映抗美援朝的文学作品中,《东方》应该算是文学性最高的,所谓“描绘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奋战、艰苦卓绝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该作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五部作品: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这其中,我只零星看过前三部,个人更喜欢《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截止到现在,茅奖作品,我完整看完的不到十部,印象最深有五部: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陈忠实《白鹿原》、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莫言《蛙》。

作为中国最高的文学奖项,茅奖中的有些作品让人吃惊。

3.《夜审潘仁美》

北京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印,印数50.6万,定价0.26元。李清洲改编,晓迪绘画,封面设计赵成民,138图。

这是《杨家将》故事全套五本的第四本。讲的是杨业和七郎被潘仁美暗害后,六郎历尽重重艰险回到汴京告御状。潘仁美依仗权势矢口抵赖。寇准在八贤王的支持下,智审潘仁美,使杨家父子的冤仇得到昭雪。

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是潘美(925~991),但潘美决不等于潘仁美。实际上,真实的潘美应是一个正面人物。潘美对宋王朝的第一大功是参与陈桥兵变,使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得以开国。第二大功是宣旨游说,说服后周群臣将领归顺宋朝廷。尤其陕帅袁彦,重兵在握,要与北宋分庭抗礼,潘美不顾个人安危,单人独骑说服袁彦归顺。第三大功是在削平群雄割据之中,英勇善战,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举一个事例:开宝八年(974年)征伐南唐李煜,潘美与曹彬(也是北宋名将)分别带兵到达秦淮河。当时,渡河的战船没有备好,潘美说:“岂能因为这一衣带水而不赶快进攻?”身先士卒,带领大军涉水而过。接着,夺敌战船,破敌水砦,指挥将士猛烈攻城,夺下金陵,平定江南。

《宋史·潘美列传》字数不算太多,综观全篇,在北宋建国、统一的各个关键环节,潘美无不功勋卓著。明朝有个学者贯道周,编著了一本《广名将传》,从西周开国的姜子牙到明朝末年的戚继光,共入选170位名将。北宋被选名将12位,潘美位居第四,杨业未被选进。潘美作为北宋重要的开国功臣,其功是大于过的。用唯物史观分析当时的历史,经过五代时期的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百业凋敝,一个统一的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向的。潘美是为结束长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而且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看见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随从当即把两个小孩子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你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将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如同己出,这个孩子也始终以潘美为父。不但潘美,他的儿子们也非演义和戏剧中那样不堪,其四个儿子都在朝廷为官,勤勉敬业,声名颇好,所以不仅和宋太宗是儿女亲家,和秦王赵德芳(也大不同于戏剧小说中的八贤王)也是。

潘美行事低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唯一没有被削兵权的,只有他,并以六十七岁的高龄善终。

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阳方口陈家沟)一战,潘美与监军王侁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当杨业失利时,又未予以接应,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导致杨业被俘的主谋,乃是监军王铣。在宋一朝,对武官的行为约束很紧,派监军代表皇帝去监军,监军属于文官系统,是不受武将制约的,造成了统兵将帅在军队中的实际权力比监军要小。这就造成了潘美明知监军王铣的行为错误,但无力制止。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王侁和刘文裕皆被撤职发配。

北宋朝廷这样处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民间说书人、剧作家们加以演绎,塑造了潘仁美这样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和潘家一个反面家庭。“杨七郎打擂”、“潘杨讼”等故事妇孺皆知,世代流传,以至于杨姓和潘姓世代不能结亲。这充分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潘美是北宋太宗一朝配享太庙的两位功臣之一,另一位是大将军曹彬。其牌位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才被从太庙中取出,而且是皇帝顺治的旨意。顺治受杨家将戏剧影响,认为潘美违约,没有接应杨业,不配享祭。

4.《白莲花》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1印,定价0.28元。画册根据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的同名影片改编,编剧谢洪、张华勋,导演中叔皇、孙永平,主演吴海燕,改编者午言,157图。

故事讲的是:1935年在陕甘山区,红军某部团长肖烈争取、改造以白莲花为首的一支绿林武装的故事,表现了白莲花由一个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巾帼英雄到向往红军、投身革命的转变过程。由于红军内部以彭炳青为代表的左倾路线的排斥,加上白匪迫害、内奸暗算,在一次敌众我寡的战斗中,白莲花宁死不屈,纵马飞向绝谷,结束了她悲壮的一生。

白莲花的结局是悲剧的。小人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更大的悲剧:1935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西北革命根据地,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部分,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肃反。中共北方代表和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派出代表,联合某些地方领导人,依靠刚刚赶到的红25军,发动了一场主要针对陕甘边根据地和红26军党政军领导的肃反运动。刘志丹、高岗、张秀山、习仲勋等陕甘根据地的开创者,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者被逮捕,并遭到残酷的刑讯折磨,“凡是原红26军营以上的干部和西北军委机关、陕甘边县委书记和县苏维埃主席以上的干部几乎全部被捕”,其中230多人被杀害。

这次肃反,造成了当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严重危机,几乎导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最后一块根据地的丧失。时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也受到酷刑的刑讯折磨和“莫须有”的政治污蔑,甚至生命威胁。正如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痛心地说:“毛主席不到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四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说‘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他们(指‘左倾机会主义者)已给刘志丹和我们挖好了活埋坑。”

小人书封面,是一位身着戎装、笑靥如花、明媚娇艳的红军女战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样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冲击可想而知。其饰演者吴海燕,被誉为“上影一枝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工作者”。吴海燕,原籍江苏沭阳,195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文艺世家,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舞台基本功训练,成为京剧舞台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马花旦,在七十年代初华东地区的京剧《龙江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中,常常担纲出演各类女英雄。她从事电影表演,可以说是半路出家。197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导演谢铁骊相中,在电影《海霞》中出演英姿飒爽的女连长海霞一角,一炮打響,成为那时期“出道”较早的女明星之一。吴海燕先后拍摄了十多部电影,1978年,在《等到满山红叶时》中饰演的“杨英”一角,使其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底,吴海燕代表中国电影团赴埃及参加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放映《等到满山红叶时》时,上座率竟达百分之百,观众对她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九十年代,吴海燕还主演过多部电视剧,在《浣纱女的传说》中饰演西施是她第一次拍古装戏。该剧在香港、东南亚一带放映时反响热烈,香港《大公报》用“西施惊艳”来形容吴海燕的风采。

5.《走向深渊》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一印,定价0.26元。小人书根据埃及同名影片改编,改编者肖明,147图。

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埃及姑娘阿卜莱在巴黎留学期间,由于贪慕纸醉金迷的豪华生活,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拉下水,沦为间谍,并把为国家保密机构工作的未婚夫萨布里发展为间谍成员,一起走向出卖国家利益的可耻深渊。最后,埃及情报员破获了此案,背叛祖国者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故事发生在1969年到1973年,也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间。“中东战争”发生于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之间,从1948年开始,断断续续打了五次,一直打到1982年,前后历时三十四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直到今天,巴以冲突仍在继续。

说起战争的起因,可谓源远流长。巴勒斯坦地区,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在犹太教的宗教经典中,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流奶与蜜”之地,历史上,犹太人也确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以色列人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之后几经战乱,以色列人开始向世界各地流散,统称为犹太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不断迁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涌入巴勒斯坦。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流血暴力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由于当时受美国操纵,这项决议对土地的分割极不公平:占总人口2/3的阿拉伯人,只分到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领土,加之这些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人仅有60万,其分到的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且大部分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个决议理所当然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中东战争由是发端。

阿拉伯人对决议不满固然是战争的主要原因,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欧、亚、非三洲,连接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黑海、里海五海)也使得美国等大国频频干预,也成为战祸不断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同属闪米特民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擅长航海和经商。因此,两个民族在身体素质和智力上并无太大差异。阿拉伯人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但后来日渐没落,在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整个民族便无法取得独立。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漂泊流浪的犹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却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民族,几近遭受灭顶之灾,生存时刻受到威胁,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他们从来不敢懈怠,只有不断强壮自己。

但是历史上的苦难,就是犹太人占据巴勒斯坦的理由吗?阿拉伯人在这个地方可是已经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就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埃及所拍摄的这部电影《走向深渊》,于1980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在国内放映。后来陆续被四家出版社改编成连环画:分别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9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2月)、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

6.《梅花巾》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1印,定价0.24元。根据同名影片改编,电影由王静珠、张良编剧,索立改编,张良导演,摄影李哲先,共137图。

故事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苏州,评弹艺人郭月庭与擅长刺绣的妻子美玉共同养育一对孪生女儿。恶霸丘龙妄图强占美玉,郭月庭将其劈伤,随后将妻女托付给师兄夏月清,带着一角梅花巾远走异乡。40年后,满头白发的他回到祖国,应邀观赏评弹《梅花巾》,而台上述说的却正是自己一家的悲惨遭遇。原来郭月庭逃离后,美玉携两个女儿与夏月清夫妇一起逃难,夏妻在战乱中死去,孪生姐妹白梅与红梅失散,美玉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跳崖身亡。白梅被芬妈收养,二人刺绣为生,夏月清带着红梅四处卖艺糊口。随后,一段离奇的遭遇,使二人一个手指被踩伤、一个喉咙被毒哑,却相遇于牢房中,了解到身世彼此相认。随后苏州解放,姐妹获救,伤残也被治好。白梅与恋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声声演唱,令郭月庭不能自已。他掏出一直珍藏的一角梅花巾,观看演出的白梅也与姐姐一起拿出另一角梅花巾,一家人终于团圆。

小人书根据1980年拍摄的同名电影改编。在艺术上,电影努力探索影片结构上的民族化,剧情太多巧合与偶然的因素,突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将苏州的刺绣、评弹、园林等艺术形式予以有机的展示,水乡特色也得到渲染。在政治上,通过郭月庭一家四口的不幸遭遇,“揭露和控诉旧社会对民间艺人和艺术的摧残,歌颂共产党和新社会对他们的挽救”,是教科书的一种。

小時看这部影片,尤其喜欢其中的女主人公白梅和红梅,简直就是“真善美”的化身。那时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分饰两个角色,只觉得世上还有这么相像的两张面孔,只让人感叹造化之奇。这两个角色都由一个叫王琴宝的女子饰演。王琴宝,1968年出生,上海人,因拍摄此片引起轰动,但是好像只演过六部影片,其他都不是很出名。现居日本。

7.《夏天的冒险》

花城出版社,原著米利威·马托赛茨,改编晓春,绘画杨之婉、姚建平,共150图。1983年7月第一版,1984年11月第2印,定价0.33元。

这是花城出版社于1983-1985年出版的系列丛书《旅伴连环画库》的一本,全套共50册。本册讲三个南斯拉夫的小伙伴在一次郊游中,从河里钓出一个蜡封的麻布包,内藏一本航行日记。他们从中得知河里沉有一艘当年德国法西斯的炮艇,艇上藏有一件德寇头子托运的秘密之物。意外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决定瞒着别人,进行一次秘密探险,几经周折,竟意外地帮助警察抓获了当年的德国艇长。

小人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二战期间的南斯拉夫。这个已经成为历史的国家,在二战中,是受到德国残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纳粹德国从入侵之日起,就疯狂杀戮当地的塞尔维亚人,其疯狂、残忍和变态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不到4年时间,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军民死亡高达170万人,200万人不同程度的受伤,伤亡比例占前南斯拉夫人口的40%,远超苏联的17%和波兰的25%。

从1941年4月6日,德国军队入侵南斯拉夫,至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正式的抵抗虽然只有十天。但在此后长达四年的日子里,英勇的塞尔维亚人一直用游击战顽强地进行着反抗。

铁托应运而生。这个出身于贫农家庭的革命者,15岁就外出谋生,先后当过放牛娃、饭馆招待员、学徒工和五金工人;参加过一战,做过俄军的俘虏;1920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开始革命斗争,曾3次被捕;1938年,说服共产国际保留南共,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

四年中,铁托领导他所组建的武装力量,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进行了英勇不屈、艰苦卓绝的独立抗战,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赢得国家独立做出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贡献。铁托也是二战中唯一在战场受伤的总司令。

战争结束后,铁托任南斯拉夫联邦政府主席、最高统帅。

二战后的世界,分为美苏两大阵营。从意识形态上应划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却敢于对莫斯科说“不”,是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建国原则挫败了苏联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企图,1948年6月28日,共产国际宣布把“铁托集团”开除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斯大林死后,苏南关系才开始改善,1955年,苏联党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和总理布尔加宁前往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为1948年事件道歉,劝导南斯拉夫重回“国际共运”怀抱。铁托几乎难以掩饰他的蔑视。

铁托无法不蔑视,正因为其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努力发展经济,才能在20世纪50至90年代,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全球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僵化封闭、民生艰难的大环境下,南斯拉夫人民不仅物质富裕,而且精神自由。

在国际舞台上,铁托可谓是口碑极佳、德高望重的政治活动家。1955年的亚非会议给他以启发,使他产生了不结盟思想的萌芽。1961年9日,在南斯拉夫的发起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鉴于铁托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争取人类进步的事业中所起的独特而卓越的作用,有59个国家授予他98枚勋章。

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争取自治和独立。1992年至2008年间,南斯拉夫除了塞尔维亚人之外的各民族纷纷独立建国,此国家逐渐解体,南斯拉夫也随之成为历史名词。

南斯拉夫被中国人民所牢记,应该是1999年5月8日,震惊世界的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

8.《石钟山探奇》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第1印,印数32万册,定价0.18元。编文李泽儒,绘画邓沅、邰兆雄、韩宇,共92图。

小人书是根据苏东坡的《石钟山记》编撰而成,虚构了两个书生争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引出苏东坡带两人夜游石钟山。一路之上,夜黑风高,怪鸟惊叫,山石嶙峋,溪泉呜咽,两个书生两股战战,一个中途退出,一个勉强跟随下来,以保证一路的大道理有人听。最后得出结论:凡事要实地调研,不可主观臆断。

改编得不好,添油加醋,东拉西扯,不如直接拿原文绘画。

《石钟山记》是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是年六月,先生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文章先是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再是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最后是感想,表明写作意图。整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察,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认为郦说“简”李说“陋”(简陋一词是否由此而来?),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

短短六百字的文章,就可窥见先生浩瀚博大的才学和汪洋恣肆的文风:行文曲折有趣,极尽起伏变化之致,富有哲理,修饰巧妙,用词大胆,见识卓绝。《石钟山记》问世以来,获得历代文人赞誉无数。

2017年十一假期,我到庐山旅游,特意去看了石钟山,才发现它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上鐘山和下钟山组成,两者相距不到1000米。一般登临的都是上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比想象的要小很多,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从下往上看,拔地而起,峻峰壁立。当天因为风大,不让登船,无法到山脚下,亲眼看看绝壁下的洞穴和石缝;而四周游人络绎不绝,市声喧嚣,我是没有听到所谓“钟鸣”之声。山上古建筑集楼、台、亭、阁等于一体,还有碑和石刻,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在山上可以看到鄱阳湖和长江两水交汇融合,江水西来浑浊,湖水南来相对干净一点,两条水流形成一条隐约的分界线,延绵十余里。听说晴天的时候,凭栏远眺,匡庐五老峰,如拱如揖,鄱湖长江,烟波浩渺,湖光山色,风景宜人。

听说而已。雾霭重重,我都没有见到。但是细看了那些古建筑和碑刻,昭忠祠、上谕亭、梅花厅……竟然是“雪帅”彭玉麟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此人一生颇多传奇,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历史人物。他骁勇善战,是攻陷天京的大功臣;多才多艺,诗书画俱佳;用情至深,一生画了上万幅梅花,每幅上都题有咏梅诗,用以寄托他对青梅竹马的少年恋人梅姑的爱恋、思念和愧疚、悔恨之情。他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不御姬妾,几乎所有的晚清政要及之后的名人,对彭玉麟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民国辜鸿铭称其为“天下第一奇男子”。

可惜对这么传奇的一个人,我孤陋寡闻,以前了解太少。

9.黑箭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第一印,印数5.6万册,定价0.16元。改编晓音,绘画蒋昌一、沈蓉男,共102图。

这是一个温暖、充满人情味的小故事。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邢玉柱溜出学校,在外游荡时遇到了农家少年虎子和一条黑色野狗,两人不打不相识,共同收养了这条野狗,并取名“黑箭”。邢玉柱每天从学校食堂偷食物喂狗,直到被老校长发现。在老校长的教育和感召下,邢玉柱感受到了久违的爱,认识到“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工读学校是为“问题孩子”开办的学校。在我国,工读学校还只限于城市。工读学校收容13-17岁,有严重不良行为但并未达到违法犯罪程度的少年。这些人从常规的中小学退学、被开除,或者被学校认为不宜留校学习,但不足以送少年管教所,故进入工读学校学习。工读学校的管理比常规学校严格,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在校期间除了进行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按年龄组织必要的生产劳动,半工半读,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奖惩制度。工读学校通过封闭半封闭式教学、公安介入的严格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使“问题孩子”在尚未完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就及时干预、挽救,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资料显示,我国工读学校对违法和轻微犯罪学生教育挽救的成功率(依国家教委的标准,毕业或结业离开学校后,一年内未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视为成功),一般都在85%以上,不少高达90%以上。

但关于工读学校引发的争议,从未间断过。围绕工读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工读学校对青少年权益的侵害,及教育的有效性等问题,各种说法此起彼伏。

小人书根据刘厚明的同名小说改编。刘厚明,北京人(1933-1989),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刘厚明有多年的教师经历,其作品多取材于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情感真挚,故事性强,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构筑了一个充满爱和善的世界。他的作品中,短篇小说《黑箭》《绿色钱包》和《阿诚的龟》影响较大。其中《黑箭》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0.《十天》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印,印数90万册,定价0.26元。改编王逸,封面设计何茜,147图。

这是一个描写新中国成立前夕少年儿童参加革命斗争的故事。阿峰、虎仔、兰妹三个孩子偷到敌人一份绝密文件。敌人发现后,限在十天内将他们捕获,追回密件。他们为了将密件送交党组织,在这十天之内历尽艰险,在地下党和联络站同志的帮助下,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捕,完成了任务。在这次斗争中,老支书农伯、地下联络员阿妲和小英雄阿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小人书根据广西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的同名影片改编。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广西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廣西战役,历时30余天,消灭了统治广西25年、坚决反共的国民党新桂系。此役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新桂系是当时中国最大、最强的地方军阀势力,在当时是主持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集团。这样一个集团的覆灭,极大地震撼了尚未解放的西南、西北各省的国民党军,大大动摇了这些省份国军的军心,促使好些地方的国军因而放弃抵抗或和平起义(如云南起义等),从而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历史进程。

有必要说说其中的一个主人公,阿峰的扮演者祝新运。祝新运1962年生于北京,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出色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大胆果断,疾恶如仇的红色少年——潘冬子,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山娃子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经历。12岁的祝新运因该片一举成名,成为享誉中国影坛的著名童星。影片拍完他就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成为团里最小的演员。后来相继参加拍摄了《萨里玛珂》《赣水苍茫》《十天》等影片的拍摄。1980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深造,大学毕业后,继续回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祝新运因《闪闪的红星》而成名,虽然后期也拍摄了一系列电影作品,但影响都远远比不上这部儿时拍摄的处女作。

拍摄《十天》时,祝新运十八岁,已近成人,相貌和饰演潘冬子时变化不大,一眼就能看出,演技应该也有进步,但少年儿童特有的那种稚气,还有可爱劲,都没有了。

责任编辑:马小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