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脑并用 让孩子动手学数学

2018-10-23徐洁

考试周刊 2018年93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数学

摘 要:“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围绕“有效的动手操作”,从“创有效情境,动在兴趣需求中”“借感性材料,动在生活经验上”“明目标要求,动在有效引导下”“留知识空白,动在思维提升处”这四个方面阐述怎样让孩子动手学数学。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由此可见,操作活动的重要性。那么,怎样的动手操作才是有效的呢?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案例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创有效情境,动在兴趣需求中

动手操作直观形象,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操作的价值”,操作要站立在学生的兴趣、需求点上。情境创设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教学片断1:认识角

师:现在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比大小,想一起来玩吗?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快。变一个比我的角更大的角。你是怎么把角变大的?变一个比我的角更小的角?

生1:把两边叉开的大一些,角就变大了;把两边合拢些,角就变小了。

同桌玩比角大小的游戏。

【思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产生需求。片断1以游戏的形式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角的大小,这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形式。

二、 借感性材料,动在生活经验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切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数学经验,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学片断2: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请看,这是挂衣架,竹篱笆,楼梯扶手。我们的这位新成员很害羞,它就藏在这些图中,你能找到它吗?请你在每幅图中分别描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谁想上台来指出你描的图形?

生指出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沿着边指)

总结: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虽然这些图形大小形状不一,但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学生的数学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宝贵资源。在片断2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三幅学生熟悉的生活图,启发学生通过描一描、指一指,抽象出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逐步将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经验,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思想。

三、 明目标要求,动在有效引导下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有效的操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的有效引导,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片断3:两位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不进位、不退位)

师:要求两辆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1:45+31=?(有疑惑,不确定答案)

师:45+31到底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好伙伴——小棒和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那我该怎么操作呢?

生2:我用小棒摆。先把4捆和3捆合在一起,再把5根和1根合在一起,最后看看是几。

生3:我用计数器拨。先拨45,十位上拨四颗算珠,个位上拨5颗;再拨出31,十位上拨3颗,个位上拨1;最后合起来看看是几。

学生操作交流。

【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我们绝不能放弃教师的作用。笔者认为在片断3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明确提出了操作的目的—计算45+31的结果;关注了操作方法的指导——用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或拨一拨;重视操作结果的展示。

四、 留知识空白,动在思维提升处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教师设计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动”,还需“思”。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笔者认为学生的“动”并不能永远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阶段,要逐步深化,往更具数学味,更有思维性,更有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教学片断4: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请大家拿出正方形纸,把正方形纸的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用彩笔涂出其中的一份,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生: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师总结:像这样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教学片断5: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吗?并给其中的一份涂色上颜色,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展示不同的涂色方法(涂成了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等)。

师:大家涂色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总结:虽然大家的涂色部分不同,但只要是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思考】這两个教学片断都是动手操作认识四分之一,环节一样、教具一样,但操作的要求却不同,而正是这个不同带动了整个教学环节包括学生的反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思维等的不同。在片断4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的,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仅限于对分数的机械理解与运用。而在第二位老师开放式的操作要求下,学生成了“探究者”,用正方形变换出不同的花样,创造性表示出四分之一。

“教学做合一”,“做”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脑并用,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结合生活经验,有效引导学生“动”中学数学,凸显数学思维性。让智慧的火花在指尖绽放!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2011.

[4]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

[5]张奠宙.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揭示数学思想本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20.

[6]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7]陈幼美.提高小学数学东说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思考[EB/OL].

作者简介:

徐洁,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