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与实施策略探究
2018-10-23张利河
摘 要:志愿服务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改革中,志愿者服务成为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志愿服务有效开展也彰显了新时代“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质和意义。
关键词: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施策略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志愿者服务成为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开展志愿服务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未成年人美好心灵的重要方式,对突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 志愿服务具有独特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在对党的教育方针新的阐述中,强调了立德树人在推进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中学开展志愿服务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城市文明和社区建设,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载体。
(一) 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学生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通过亲身的体验,亲近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更感性、更实在、更具体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仅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而且还从不同方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联系社会实际,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服务中加以综合应用。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压力得到释放。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品德,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志愿服务是塑造心灵的重要方式
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文明、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志愿者跨越了职业和贫富差距,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他人为弱势群体,为受天灾、人祸影响的受害者提供援助,他们奉献的是展现人性之美,是让社会充满爱的阳光。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活动都是塑造每个参与者的心灵。在志愿服务中完成“立德树人”的内化教育和德育升华。
二、 中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
志愿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虽然在学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由于在各学校的理念不同,环境不同,特色不同,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领导机制、组织结构、制度建设以及方式途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 对于活动的意义宣传不够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形成。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决定他们对学生教育程度。目前整个社会对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够重视。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没有意识到志愿服务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反而认为会影响学习成绩,影响升学。学校要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转变观念,对活动意义加大宣传,来推动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让家庭、学校与社会积极参与,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二) 对于活动开展机制不健全
我国教育依然面临过度重视基础知识传授,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考试评价,忽视综合素质评价。导致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忽略社会实践有效开展。大学录取依然看高考成绩,对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情况虽有作要求,但更多也是纸上做文章,填填表格就当学分。还有社会团体也没能形成合力參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来。
(三) 开展活动的效果并不乐观。
教育部门对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明确定位,使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次数、时间、质量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活动的组织主要以年级为主,组织单位过大导致活动效果不乐观。活动后,评价形式仅限于开一场报告会或者写一点活动体会。这种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使得活动轰轰烈烈开始,简简单单结束。
三、 中学志愿服务实施策略探究
纵观当前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种种不足,是有关部门、学校及家庭对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活动评价体系薄弱;社会企业团体支持不够。因此,期待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努力为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一) 活动的开展须学校协调管理
学校要成立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志愿服务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单位和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要对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所需要的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二) 志愿服务须完善的评价体制
要建立健全学生的评价机制。比如,美国、德国志愿服务时间是进入大学重要参考指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都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提供的依据。要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活动开展过程督查、师生安全保障等机制。通过考核激励来提升教师积极性,带领指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三) 学校志愿者须融入社会团体
学校组织的学生志愿者应该主动融入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志愿服务队伍,根据实际需求广泛开展社区特殊群体帮扶、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项目。可以跟随爱心分队深入农村,深入养老院慰问帮助弱势群体。依托志愿驿站为市民及各方宾客提供语言翻译、行路指引、旅游信息等信息问询服务。以及为往来宾客及市民开展城市文化推广、形象宣传、人文培育等特色活动。
志愿服务是凭借自己的双手与爱心帮助他人,伴随而来的社会认可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和实践教育功能来看,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社会实践,而“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也是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可见,志愿服务与“立德树人”在精神实质和实践教育功能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彰显了“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印发.
[2]李乐泉.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中外交流,2015.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利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