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街道活力塑造方式探析
2018-10-23潘宇翔
潘宇翔
[摘要]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扬·盖尔观察人的外出行为提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城市”。即街道人的行为活动是衡量街道活力的评判标准。本文通过分析街道的空间构成要素探寻街道的活力营造方式,增强城市人群对街道的认同与归属感。
[关键词]行为活动;街道活力;空间构成要素
文章编号:2095 - 4085( 2018) 02 - 0062 - 02
1 街道发展历程
对街道规划是早期的城市规划形式。19世纪末,规划师开始对道路交通进行分级。德国规划师鲍梅斯特反对教条式的复制历史街区布局[1],认为适应居住、服务交通是一个好的街道网络的先决条件。然而这种观点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赛特主张保护历史城市,与鲍梅斯特的主张恰好相反,他认为街道应是曲线的、狭窄的,其中包含了诸多小的街景及交叉路口,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二十世纪20年代。直到1923年美国成立的区域规划协会( RPAA)预见到汽车对一座城市开发建设的影响,但也看到了机动车对大城市交通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区造成的威胁,他们主张灵活的交通方式[2]。到了1928年,RPAA在新泽西州的雷德伯恩社区首次尝试将行人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分开,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来减轻城市的拥挤程度,同时美国区域规划的概念也由此得到发展[3]。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城市主义则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通过人的日常交往使街道成为更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该理论提倡在街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并加强室内室外、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联系。鼓励行人在街道进行停留,步行逐渐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到了1990年为了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生态街道设计”、“绿色街道设计”等生态导向的街道更新被更多的人提出,使街道向着和谐、生态的方向发展。2007年英国颁布《街道导则》,强调:“街道是人们愿意生活停留的场所”,在设计时应考虑到人群需求[4]。
2 城市街道与城市道路的联系与区别
“街道”包含“街”与“道”两个概念,因此在现代交通体系下也引申出“城市道路”和“城市街道”两个概念,二者都是城市的线性空间并且承担一定交通功能[5]。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1)街道融合了人的生活及交通功能,是人的日常交往、活动场所,而道路则以机动车为主体,主要强调交通功能。(2)从空间上来看,街道两旁具有连续的建筑界面,而道路对空间围合没有要求。
3 街道活力定义
“活力”一词第一指旺盛的生命力,第=指生命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扬·盖尔通过对人的日常行为观察,总结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必须实行慢速交通。首先,人的活动情况是衡量街道活力的标准,使用街道的行人过少,街道就会缺乏活力,反之,一条街道具有丰富的空间用以承载多样的活动,街道的活力就会提升[6]。
4 街道空间构成要素的活力呈现
4.1 沿街建筑物
沿街建筑的风格、色彩、高度及体量影响想街道空间的构成。从空间形式上来看,街道具有“动态”、“连续”的特征,凯文·林奇说过“可识别的街道应具有连续性”,即沿街建筑要在色彩、风格及体量上保持一致[7]。且沿街首层建筑要根据周边用地业态合理布置功能,通过街道将建筑室内功能外延,形成充满活力的街道;《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提到“在城市街道两侧,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之一是那些经过改造形成新用途的旧建筑”,并提出“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各色各样,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必须相当均匀”[1]。此外,可以考虑临街建筑底部架空,除了为了改善通风条件和避免底部受潮外,通过将绿化植被及设施小品引入底层架空空间,将建筑部分功能延伸至室外,增强街道活力。
4.2 沿街绿化
植物可以将街道在视觉上统一起来,改善街道环境。其主要功能有两点,一是建造功能,植物可以将街道划分为多个亚空间,创造多个小尺度空间,方便为不同活动提供载体;二是美化功能,通过植物的视觉景观效果,此外,通过刻意修建的沿街行道树使得街道整体性加强[8]。
4.3 铺地
铺地的材质和质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例如平整的沥青路面令人感到顺畅,石板路则显得古朴亲切。此外,与街道平行的铺装排列会加强对行人的引导性,而垂直的排列方式会促使行人驻足停留。
4.4 店面招牌
招牌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排布方式会改变街道空间形态,影响城市形象,适当的運用可以打破沿街建筑立面的单调,吸引人驻足停留,但过多的招牌会对街道产生过多负荷致使活力停滞,即应该严格控制招牌尺度与数量。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2]J.C.Moughtin.Green Dimensions[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卢柯.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英国、德国和美国城市步行环境的改善措施[J].城市交通,2010,(05).
[4]钟虹滨,国外城市街道改造与更新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9,(02).
[5]罗杰·特兰西克著,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J].朱子瑜,鹿勤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卢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06).
[7]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陈喆,马水静.关于城市街道活力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