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城市内涝防治研究
2018-10-23郭健
郭健
[摘要]文章针对平原地区内涝频发的问题,以沧州市为例,在分析城市排水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源头控制、构建大小排水体系、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希望为国内其他类似地区内涝防治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平原地区;内涝防治;排水体系;低影响开发
文章编号:2095 - 4085( 2018) 02 - 0033 - 02
1 研究背景
受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城市内涝现象频发。中央政府对内涝灾害高度重视,2013年国务院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城市排水系统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城市安全运行和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城市发展中排水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地上城市建设,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更多的关注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建设。
2 沧州市排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沧州市排水现状
沧州地处华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属滨海平原,海河水系。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内南北向穿过,运河以西属低平原区,以东属滨海平原区。沧州市区雨水排水以运河为界分为运东和运西两个大的分区,运东区域雨水最终通过沧浪渠排沥,运西区域雨水最终通过小流津渠排沥。
2.2 排水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沧州城市快速扩张,截止2016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初扩张了近一倍。用地扩张的同时,一方面改变了原有城市排水格局,地面渗透雨水比例变小,降雨大部分形成径流。另一方面雨水排水管网建设滞后,设计重现期普遍不大于一年,抵御高重现期暴雨能力低,造成城市内涝频发。城市雨水调蓄空间少,现状调蓄空间为人民公园东湖和南湖,其他水体、公园、广场均未纳入涝水调蓄空间,城区内也没有防涝的地下调蓄设施。部分道路竖向不合理,影响老城区排水。由于渤海路、长芦大道、海河路、迎宾大道在修建过程中采用公路修建标准,高程均比周边地区高,造成沧州地表的“微盆地”地形,使得老城区内的地表积水很难通过道路排出。
3 内涝防治规划
3.1 源头控制和改造措施
(1)径流系数控制。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通过渗透技术改善径流总量的技术手段,综合北方天气因素、可实施性及经济性,对老城区采用透水铺装改造、下凹式绿地改造和增加绿地比例的方式降低建成区的径流系数。
(2)单位土地面积雨水蓄滞量控制。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采用容积法进行计算。新建城区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不小于72m3/ha。
(3)道路广场控制措施。规划改建或新建道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全部采用透水性路面,适宜机动车路段可采用多孔沥青路面。道路绿化采用下凹式,控制绿地地坪标高低于路面标高,绿化带内增加蓄渗设施。新建露天停车场和广场全部采用渗透地面,选择适宜广场进行雨水滞蓄。
(4)建筑地块控制措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人行道、广场、停车场、非机动车道等均采用透水地面,改造项目不低于30010、新建项目不低于70%,超渗雨水就近引入绿地入渗。
(5)绿地控制措施。现有绿地适宜的位置增建或改建相应的渗透设施,逐步进行低影响开发的改造,面积大于1公顷的绿地,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改造项目绿地率不应低于30%,新建项目绿地率不应低于40%。地块内下凹绿地所占比例,改造项目不低于305,新建项目不低于50%。
3.2 构建“大排水”体系
(1)将较大自然坑塘纳入“大排水”体系当中,作为城市雨水调蓄空间,按城市蓝线进行控制。除现有人民公园东湖和南湖2处调蓄水体,新增9处调蓄水体。
(2)调整、增加人工开挖水渠,疏通排水出路,形成地表明渠排水网络,加大雨水排放能力。为保证运西、运东南地区排水出路,结合现有部分水渠增加迎宾大道西侧水渠、曹庄子排水渠西段。
(3)规划东西贯通下凹绿带,为地表积水提供新的排水出路。在缺乏地表水渠的迎宾大道以西、长芦大道以东区域采用东西貫通的下凹绿带作为解决旧城低洼地区排水出路的主要措施。
(4)规划3处人工调蓄设施,解决老城区内没有地表排水出路的低洼地区内涝问题。
3.3 确定“小排水”体系设施标准
参考国外小排水标准和新版《室外排水规范》,雨水管网及其他雨水设施设计标准按3年一遇设计,重点区域按5年一遇设计。
3.4 健全体制机制
(1)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规范开展公共排水管网养护和排涝泵站设备维护工作。管理养护单位应加强对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负责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维护疏浚工作,保证排水设施完好,充分发挥排水设施的作用。
(2)加强城市排水防涝应急能力建设。城市防汛防涝相关责任单位要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主城区乃至域内暴雨预警及防涝联动机制,及时向上级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制定防涝措施。科学制定和健全排水防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系,完善主城区排水防涝非工程措施。
(3)提高排水防涝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SCA-DA控制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排水管网信息系统,实现对管网内各点水质、水量的实时监测,为科学合理的排水调度提供依据,实现排水管网的信息化管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对接,通过信息、数据、视频共享,对主要道路积水情况全面监测;采取数字化信息管理,实现雨情分析、预测预警、远程监控、风险评估等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决策和应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