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留白”艺术
2018-10-23严科文
摘要:所谓的“留白”,原意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技术和要领,它的大致意思便是画家在作画时计白当黑,使作品可以收到虚实相映、互相补充的一种效果;画家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不但能使作品收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而且能进一步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和地步。
关键词:导语;朗读;插图;标点;结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留白”,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教师如何巧妙地设置“留白”,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发挥和施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导语留白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依据教材内容,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进一步把“留白”艺术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同时教师应有意地给一些学生未解的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进他们能积极地揭开这层“面纱”,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 朗读后留白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古诗和一个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上课时,老师可引导同学们对课文进行认真、仔细地范读,进一步找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读完课文时,这时教师可先不必急于向学生讲解本课的相关教学要点,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路、情感体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候教师的情感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或者这时双方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是有区别、不一样的。这时候最恰当的方法便是:教师可适当留出自己对课文中情感体验上的空白之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境进一步去体验,并努力去进入课文情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让他们凭借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感受进一步研读,从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积极的共鸣,使学生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并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听完配乐朗诵后,可先不必急于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点,不妨先和学生一起,在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回味和畅想课文中的一些精妙文字语言和精彩片断,大约经过數分钟的沉淀后,教师可继续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么精彩的朗诵,你们都看到了一些什么画面?都想到了什么问题呢?”面对老师的提问,同学们纷纷对自己的感受积极进行表述,其中个别学生还频频出奇和老师直接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的信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激活。
三、 课堂问题上留白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教师的提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的敏锐性,而且提问题是学生发展智能、主动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对这些问题要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立即要求学生马上发言或解答,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首先可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增加一些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从而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第二,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多种可能性中去进一步思考、分析和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最后,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 利用标点留白
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细胞。课文中由于详略安排、感情抒发等需要,往往会出现一些标点的留白,这便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和思维空间,引导读者去想象,联想,似乎在“无”的空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例如,我在教授《狼》时,就利用感叹号,提了一个问题:让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第四段的基础上,将感叹号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句子后。问题提出后,学生感觉很新鲜,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放到“亦毙之”之后,这个感叹号是恍然大悟的意思;有的说放到“转视积薪后”之后,这是大吃一惊的意思,说明情况很危急。听到这个答案,我又紧接着问,放到这该怎么读呢,怎么读就能读出紧张的气氛。同学们纷纷开始试读,有的还调动生活体验,说明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五、 利用结尾留白
有的课文在结尾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艺术魅力。例如,我在教授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皇帝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如果这个国家人人都穿上了这样的衣服,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那两个骗子会逃到哪儿去呢?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拓展了文章内容,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又如,讲《伤仲永》一课时,在学生疏通了文言文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先根据故事情节的发挥,然后再进行丰富想象进行课本剧的表演,或者根据文章的主旨在班级内安排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这样有趣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吸引,而且激发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的能力。
作者简介:
严科文,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