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B”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

2018-10-23冯丕红

学理论·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冯丕红

摘 要:教学、科研与实践的一体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诉求,由“问题导向”“团队学习”和“资质胜任”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3B”模式为其一体化建设和实现提供了可能。从宏观架构看,“3B”模式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可将其熔铸成一个“一心三足”的有机整体,有助于发挥教学、科研、实践的协同育人功能;从微观实施看,“3B”视域下教学、科研与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和实施要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提升育人效果所做的积极尝试。

关键词:思政课;“3B”模式;“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199-0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服务衔接不紧密进而导致育人效果不佳的问题,我们尝试着从“3B”模式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科学研究、实践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展开探究。

一、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诉求

“教学—科研—实践”联系不紧或相互脱节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思政课教学与科研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研究,而部分愿意展开科研的思政课教师,其科研内容与课程讲授内容又彼此悬隔,以致教学与科研无法相长。其二,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服务存在脱节的情况。部分教师基于学生安全、考核麻烦等方面的考量,只讲理论不开展或少开展社会实践,甚至以课堂讲授直接取代社会实践。其三,思政课学术研究不能服务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求知需求,也不能有效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实践”脱节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服务各自为政,板块化、碎片化,非但无法形成协同效应,甚至会相互抵牾,难以发挥思想价值应有的导向与引领功能。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自己要接受教育,积极探索钻研,展开学术研究,倘若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脱节,那么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会因缺乏对授课内容的深入理解探究,而无法深入浅出,难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透讲全,学生自然无法真知真懂真学真信真用。最后,思政课本身既具有强烈的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也具有浓厚的实践性、应用性,倘若思政治课教学、科研无法真正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无法发挥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那么,也就难以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实践”脱节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这也促使我们必须思索和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建设,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是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诉求,是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突破口。

二、“3B”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可能视角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题中之义,也是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德树人要求的探索。“3B”模式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3B”模式即“PBL+TBL+CBE”模式,它是由“问题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团队学习”(Team Based Learning)、“资质胜任”(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

“问题导向”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主张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1]。思政课建设语境中的“问题导向”是将“问题”贯穿思政课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服务的始终。它包括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指思政课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亦即备课)的过程中要以“问题链”或“问题体系”为形式;第二个维度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亦即授课)的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第三个维度指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理论观点展开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应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靶向;第四个维度指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也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此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能力。

“团队学习”是由美国的Michelson等人于2002年提出[2]。思政课建设中的“团队学习”是指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内外围绕着“问题”,借助阅读文献资料,或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等方式,通过组员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互动,共同探寻问题的答案。

“资质胜任”是一种以职业综合素养为基础,以胜任所需的资质要求为出发点的方法。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资质胜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思政课教学、科研、实践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及过硬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成长观,并付诸实践,这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资质。因此,思政课效果评估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的考试,还应把社会主义德行操守、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与思想觉悟等纳入考核范围。其二,思政课还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立场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团队学习”及“资质胜任”构成的“3B”模式,可将“教学—科研—实践”连成一体,有效避免“板块化”分割、“碎片化”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因此,“3B”模式可以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可能。

三、“3B”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模式的宏观勾勒

其一,以“3B”模式实施思政课课程教学。教师组成学习、研究小组(学习团队),集体备课、研讨,围绕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宗旨(资质胜任),以“问题”为抓手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成由“问题体系”构成的教学体系(问题导向)。同时,基于强烈问题意识和连贯的“问题逻辑”或“问题链”,将“问题体系”构成的教学体系讲深、讲透。当然,课堂问题的讲授不求面面俱到,对于一些问题和知识点可用“留白”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自修或通过社会实践方式寻找答案。

其二,以“3B”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展开科学研究。思政课教师也要进行学术研究,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前,思政教师要做到对思想政治理论真知真懂真信真用,自己首先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资质胜任),这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可采取“问题+团队”的形式。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科研选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来自教学。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以“问题”为抓手,阐释清楚提出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使命,也是思政课教师学术科研的重要选题方向。另外,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这也是思政课教师学术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基于不同的科研选题和要求,思政课教师可以自愿组成科研团队展开学术研究,教研室、学院、学校可以对思政课展开学术研究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其三,以“3B”模式展开思政课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可布置一些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或实践任务,让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外完成,既服务社会,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寻找“问题”答案并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对社会实践全程进行记录,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准确、扼要的解析和点评。社会实践还可以基于“大思政”视野或“思政课的日常生活化”视角,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团委等协同开展,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机制。

以上是针对“3B”模式下思政课教学、科研、实践分别如何开展所进行的宏观勾勒,从中不难看出:以“3B”模式为核心的思政课的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实践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撑、一脉贯通的“一心三足”的整体。“3B”模式是核心,居于中心位置,它作为方法、理念,渗透在思政课的教学、科研、实践之中;而思政课的教学、科研、实践作为三个面向,成为“3B”模式的具体实施领域,三者因为有了“3B”模式的核心统领,融为一体。

“3B”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实践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其一,“3B”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是一体的。不管是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问题”的研究,还是对教学方法、模式的探索,本质上都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也为教师展开科研提供了“问题”和方向,二者形成了“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其二,“3B”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是一体的。“3B”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或知识点“留白”为社会实践的开展指明任务和方向,学生学习团队通过社会实践,事实上也消化和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二者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其三,“3B”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也是一体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选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可参与课题研究,也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可找到一些理论或方法上的科研选题。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或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也能促进教师的学术研究,二者可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的良性循环。通过“3B”模式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一体化良性循环。

四、“3B”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思政課教师在熟悉教材基础上,充分展开科学研究,学术探索,围绕着“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具体问题”及“扩展问题”所构成的“问题体系”,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每门思政课都是一个由“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具体问题”及“扩展问题”共同构筑的问题体系。其中“核心问题”是教材的脊梁,也是教学重难点;“基本问题”是在回答“核心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具体问题”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提出来的问题。“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具体问题”都直接针对教材,但教材体系在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还需关注“扩展问题”。“扩展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党中央文件的最新精神、当前国际国内最新形势等内容,“扩展问题”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微观视角看,每门思政课的教材内容都需要围绕着上述四类问题将其转化为教学体系。但从宏观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群构成了一个整体的问题系统,对该系统中各个问题的解答相互支撑、相互印证[3]。不管基于微观还是宏观视角,都需要任课教师立足于教材,充分展开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发现问题,深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需要群策群力、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换而言之,以“问题”为抓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以每一位任课教师基于教材而展开的科研为前提。

第二,教师以“问题链”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除有重点地讲授外,需“留白”,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寻找问题答案,最后予以扼要地点评、解析。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要讲授、讲透“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及“扩展问题”,一些涉及具体知识点的“具体问题”可交由学生自学,亦即知识点“留白”;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与思考热情,自觉、主动地与老师一同探索问题的答案。另外,针对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的情况,教师应以严谨的解题思路及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正确的见解。

第三,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服务结合起来,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团队,围绕着“问题”,借助阅读给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料,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等方式,通过团队成员个体的深度阅读、独立思考、躬亲践履和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共同探寻问题的答案。思政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团队学习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属性和功能要求对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模式进行整合、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4],思政课的团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是带着“问题”在课堂内、外进行的自助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助式学习。每个教学班分成若干学习团队;教师课堂讲授可以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互动,也可以在讲解“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及“扩展问题”之后进行问题“留白”——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让每个学习团队课后自主完成,要求借助文字、音频、视频等载体对学习全过程进行记录,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既将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联系起来,也贯彻落实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能力。

第四,以立德树人之“资质胜任”为圭臬,改革思政课的学生考核方式,除了知识性考试之外,还要考核课内外团队学习实践情况、学生个体社会主义德行操守、政治信仰、思想觉悟,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立场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思政课考核主要的出发点当然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资质,事实上也是衡量学生在学习程中的获得感。改革后考试内容由四部分构成:一是采用传统知识性考试方式,检测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对团队学习过程及结果予以考核,看学生是否养成了对思政课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及明辨是非的政治判断能力;三是记录学生课内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立场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四是应重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思想动态、理想信念与德行操守,以检视其政治信仰、思想觉悟。

上述实施环节是对“3B”视域下思政课“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化,它遵循一个基本原则:“3B”模式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始终。

五、“3B”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要点

“3B”视域下思政课“一体化”模式的成功实施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思政课教师要熟悉每一门课的教材,能够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学术研究,找出“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具体问题”及“扩展问题”,从总体上把握思政课的精髓,准确地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的转化。

在熟悉教材之余,教师需围绕教学“问题链”“问题体系”准备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践任务供学生学习小组阅读、学习、践行,在此之前,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系统的研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循循善诱,增加学生兴趣,注意“留白”,让学生参与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之前,教师需要针对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学生学情展开系统的研究。

因此,“3B”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对此,要注重培养教师职业成就感。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教学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教师是关键,在工资待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直接关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对此应该进行多维度的探究,让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成就感。

紧扣“資质胜任”,在降低知识性考试在综合成绩评定中的所占比重的同时,增加课内外团队学习情况、学生个体社会主义德行操守、政治信仰、思想觉悟,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立场发现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分比重。“资质胜任”导向的考核有几个要点:其一,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同时并重,均需考核。其二,不仅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评估学生的思想动态、理想信念、德行操守,要衡量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立场发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资质胜任”为导向的考核是综合性考核,其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目前,“3B”视域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尚处于探索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但要积极响应“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号召[5]。

参考文献:

[1]Capiow JA,Donaldson JF, Kardash C. Learn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Curriculum :students' conceptions[J].Med Educ, 1997,31(6):440-447.

[2]Michelson L, Sweet M, Par melee DX.Team Based Learning:Small G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 2008:1-99.

[3]艾四林,康沛竹.守正出新,在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3):4-8.

[4]赵剑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02-104.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