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教书育人特色及对高校思政课的启示
2018-10-23张仲广
张仲广
摘 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独特文化机构,在教书育人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颇具特色的实施措施。这些见解和措施主要表现为崇德明伦为先与尚善修身为重、环境辅教与环境助育、以校为家与师生共学、以管辅教与以管助育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见解和措施能够给当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以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书院;教书育人;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195-02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与机构,集典籍收藏与校勘、读书治学与传承往圣绝学和人才培养与教化天下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借鉴并吸收官方庙学、禅林精舍和道教戒规的优长于一身。其历经千余年而被近代新式学堂所赓续,其间培养出了数量众多的硕学大儒与贤德明达及清官廉吏。从范仲淹到曾国藩;从朱熹到钱穆都与传统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古代书院中储存着大量而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为我们高校思政课在教育教学方面提供诸多可借鉴处和参照点。
与传统官办庙学相比,书院在教书育人方面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崇德明伦为先、尚善修身为重
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并不是以向社会输送官吏士子为目的的,而是以向社会输送正人君子为目的的。对此,古代书院认为学生在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和学术思潮,更应该是待人接物和建功立业的基本品德操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1]128-129按照朱熹的思路,所谓教学内容,是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五种基本人伦;所谓教学目标指的并不是能够使人博取美好名声、获取高官厚禄的背诵典籍和撰写应试文章之类的科考能力,而是能够使人明晓天理良知,并且能够用天理良知来修养自身,进而正面影响他人与社会的道德能力。也就是说,朱熹认为书院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该放在品德塑造上,应采用以德性塑造成为先,文化传授随之的教育顺序。
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时强调:“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2]148按照冯从吾的看法,在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讲授是手段,而教导学生做好人、存好心和行好事才是目的。书院培养人才时应该把“三好”(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放在第一位。胡建偉在《文石书院学约》中说:“古者庠序学校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是人伦者,非教者之所最重,而为学者之所必先也哉!”[1]99按照胡建伟的观点,在人才培养中,明晓人伦不仅仅是书院教师所看重的,更是书院学生学习的最先内容。可见,书院在培养人才中是将崇德明伦与尚善修身放在首位的。
这方面启示高校思政课:在培养人才和教育教学时,可以采用德先知后或德重知轻的顺序。先对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随之再对学生基本政治素质进行培养,也就是让学生先学习做人,做有修养公民;随之再学习做事,做有益于他人与社会事。
二、环境辅教、环境助育
古代书院建筑多讲究山环水抱与师法自然,往往都会选址在远离闹市区的自然风光极为优美之地。如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前有潺潺溪流,后有参天松柏,可谓碧水含灵,草木生趣;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背倚俊峰,俯瞰湘江,美景自收眼中。这样的环境能够让身处其中的学生赏心悦目,情绪愉悦,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进行。同时,古代书院建筑在布局上多采用几何形中轴对称的样式。这种充满着秩序化的理性美和儒家礼制色彩的井然有序的布局有助于营造肃穆庄重、空灵宁静的空间境界与氛围,这种空间境界与氛围能为书院的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因素。江南地区的书院多采用园林式布局,大多拥有“雨不湿足,日不曝首”的曲折游廊,颇具“曲径通幽”般的美感,使人造建筑物与自然天成物相映成趣。这种园林式的布局能够很好满足书院学生对话自然与修身养性的心灵诉求。除此之外,书院在建筑物的门楣、门框和回廊墙壁与柱石上皆题有对联、诗词、箴言、典籍隽语或大儒语录等文字。例如岳麓书院题有这样的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水湘云,斯文定有攸归。”[2]45这些文字体现着奋发有为、仁爱为善和服务社会等思想内涵,书院学生身处其中定会受到熏陶与鼓舞。
这方面启示高校思政课:一是从人文环境层面上看,高校思政课应该营造政治气氛浓郁、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对此,可以采用在教室墙壁上粘贴壁画、条幅或语录;在黑板两侧悬挂对联的方法来装点思政课课堂,渲染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气氛。二是从物质环境层面来看,开展实践教学时,应多选择那些拥有遗址遗迹或自然风光秀美的场所。
三、以校为家、师生共学
众所周知,古代书院在形式上相较于现代大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师生同在,亦即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浑如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教师视学生为半个子嗣;学生视教师为半个父兄,彼此精诚于学问做人上的授受与激励。这是书院将儒家伦理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上的最直接体现。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需把书院当作家园,教师是书院中的家长;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亦需把书院当作家园,学生是书院中的孩子,整体上形成了一种亲外之亲的眷属性组织。在书院中,教师不仅是学生文化知识层面上的榜样,更是学生在待人接物等做人层面上的榜样。在这种情形下,书院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达到无话不谈,无心不交的相知境界。这种师生相知的境界能够为书院的教育教学的开展创造极为良好的“场”环境,这种“场”环境切切实实地能够促成教学相长和师生在学问与做人上的共同精进。同时,书院还设立孔孟庙堂和乡贤祠堂,让学生以孔孟和乡贤为榜样,用孔孟和乡贤的事迹和情操激励自己,成就自己。
这方面启示高校思政课:一是应效法书院彼此相知的师生交往观,加强师生间的交往,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只有教师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博得学生的青睐,才能成为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父兄”与榜样。二是建立导师制,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一种大思政视野,完全以一种导师的身份来对待学生,将每个學生视为自己的子弟。用爱心、真心和耐心去同学生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
四、以管辅教、以管助育
书院作为古代相对成熟的教育形态,有着自身相当完备的各项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为了书院的永续生存,另一方面是为了辅助教育教学。利用管理制度来辅助和加强教育教学可以说是书院的一大优长,书院在以管辅学、以管助教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一)立规以严、要求以高
《濂溪书院学规》中规定:“士贵立品,不同凡民,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其行不忌,在院者鸣鼓逐之。”[1]198从中可见,对立品不贵,行为失礼的学生书院所采用的方式是鸣鼓逐之,终止对其进行培养。《相江书院规条》中规定:“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无品亦不足重,肄业生童如不孝不弟及酗酒、包讼、抗粮,凡有乖行止,不安本分者,查出扣除究治。”[3]232从中可见,对于学生虽然在书院外所做的事情,书院并不认为是与自身无关的行为,反而认为是自己在人才培养上的责任没有尽到,还要对相关学生进行补救性惩罚。同时对学生在书院的日常生活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例如《端溪书院生徒住院章程》中规定:“各生徒在房读书,无事静坐,不得结队聚谈,高声肆叫。不尊者记大过一次,至三次革课出院。各生徒不得短衣赤足,群立房门,既玷斯文,尤乖礼法,不尊者记大过一次,至三次革课出院。各生徒、服役等。务当严行管束,不得喧哗、滋事、唱曲、赌钱,如违,即日驱逐,该生徒记过一次。”[3]229
(二)激励以奖、奖励以物
《嘉陵书院成规五条》中规定:“生员每课奖赏三名,第一名奖赏钱五百文,第二、三名奖赏钱二白文……既有奖赏,又随课定膏火,有志上进者,自必益加鼓励。”[3]259-260《聚星书院条规》中规定:“每课取生超等三名,第一名奖钱八吊,二、三名奖钱六吊,又取生特等四名,第一名奖钱五吊,第二三四名均奖钱四吊。”[3]40从中可见,书院对待学业优秀者实行钱帛奖励制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奋发性。
这方面启示高校思政课: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亦应该采取立严规、奖先进与惩后进相结合的办法。立严规即是先确立一个高尚严格的目标;奖先进即是以实物或奖金奖励学习上和做人上的突出学生。同时对后进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惩罚,进而促进所有学生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涵,中国历代书院学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邓洪波,中国书院章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