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沙起义过程及意义

2018-10-23吴博慧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苗族

吴博慧

摘 要:白沙起义是琼崖黎苗族人民反对国民党压迫奋起反抗的武装起义。在白沙起义遭受挫折之时,王国兴为代表的起义首领主动寻找共产党,开创了黎苗少数民族自主寻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局面,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篇章。本文从白沙起义发生的历史背景出发叙述白沙起义发生经过,最后阐述白沙起义的重要历史意义。

关键词:白沙起义;黎;苗族;王国兴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59-02

白沙起义对琼崖革命影响深远,丰富了琼崖革命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和历史意义,直接推动和配合了海南岛的解放起义,对于黎族社会的发展和黎族人民的彻底解放,对于海南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白沙起义的过程对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

一、白沙起义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五指山区黎、苗族人民生存状况

1935年6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将黎、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区划分为白沙、乐东、保亭三县,其中白沙县最大,当时全县人口有15万余,主要人口为苗族。白沙县的土地优渥,降雨量充足,因此庄稼等农作物生产良好。同时,白沙县还拥有丰厚的地下资源。但白沙县地处五指山腹地,交通十分闭塞,广大黎、苗族人民遭受统治者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因而五指山地区内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没能得到发展。直到进入20世纪40年代初,黎族人民还是过着如同野人般的原始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原始的农耕方式若遭遇自然灾害,则全年颗粒无收,再加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的压迫,黎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实则难上加难[1]。1932年至1937年间,琼崖土地革命进入低潮期,将近200多名革命者潜入白沙县开始了地下斗争。这些革命同志乔装打扮,利用各种职业隐瞒自己的身份与黎族同胞们共同生活并结下深厚的友谊。革命者们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向黎、苗族人民讲解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还传播一些革命道理给黎、苗族的同胞们。因此,即使黎族同胞们未亲眼所见中共琼崖地方党组织领导所进行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但还是深受鼓舞,为后来黎族同胞们进行琼崖革命斗争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国民党反动派的剥削与压迫

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之手伸进海南,琼崖很快遭到日军占领。国民党当时在岛上的正规兵力约有六千人,大敌当前,不坚守在抗日前线[2],却躲进了五指山区,对少数民族同胞们进行压榨。大批国民党军政人员涌入五指山地区,造成当地物资供应紧张,大肆向苗族人民摊派各种苛捐杂税。国民党的官长们进入到黎苗族人民居住的各个村寨开始搜刮他们所需物品,士兵们如同匪贼般对待村民,国民党在此奸淫掳掠,作恶多端,不计其数的黎胞们被国民党士兵活活累死、饿死甚至乱棍打死,还有许多妇女成为他们的蹂躏对象,造成惨叫连连,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据材料的不完全记载,仅1942年春至1943年夏一年时间里,被直接或间接杀害的黎、苗族同胞就有1.3万多人[1]。1942年,国民党反动派在5月13日这天举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集体屠杀事件,1000多名无辜苗族同胞惨遭杀戮。黎、苗族群众共同生活在五指山区,世代相处,唇齿相依,面临同样的遭遇和命运,“五一三”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广大黎族群众,他们意识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随时会转向他们。

(三)黎族人民首领王国兴

王国兴是黎族首领,出生于海南岛五指山地区的白沙县红毛峒番响村。其父名为王政和,担任峒长,王国兴的父亲为人正直,在黎族人民中享有极高威望。1932年,国民党在黎族地区成立了“抚黎局”,假借管理黎族事物的名义,实则对黎族人民进行剥削与压迫。1935年9月,“抚黎局”以“抗丁抗税”的罪名逮捕了王政和,王国兴得知后,历经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为难才将关押于狱中近三年的父亲解救出来。王政和回来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母亲伤心过度也随着父亲一同离去。王国兴对国民党的仇恨在他心里像火一样燃烧着,王国兴不再坐以待毙,他下定决心拿起武器为同胞们拼出一条生路。1942年6月,王国兴秘密知会红毛乡属下各保保长到红毛合茂山下的德伦开会,这次会议国兴听见同胞们激烈的呼声,并看出了大家坚定不移的奋战到底的决心。这次筹备会作为白沙起义的第一次会议意义非凡。王国兴开始走访各个村落,几近走遍了整个五指山并同地区内与他较为契合的同胞做了细致的沟通,为起义进行着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同年王国兴于红毛乡杂亲山积极地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初步确定了兵力、武器的数量,并一致推举王国兴作为这次起义的总指挥。1942年12月举行了第三次筹备会,期间王玉锦给黎族同胞们普及了一些军事常识,做了一些军事部署。

二、白沙起义的发展过程

(一)黎族人民奋起反抗

1943年7月12日,国民党驻白沙县县长曾训祥召集开会,强制命令各个乡、保于7月15日之前定要交齐所谓的“抗战粮”“参议粮”,并且还需交足一定分量的肉类、酒等各类物品,除此之外,还要抽取壮丁,如若无法交出则以500大洋来抵一个名额[1]。曾训祥的作为引得全村人愤懑不已,决定借此机会揭竿而起。首领们分配好各乡村的具体部署,1943年8月12日起义群众达到4 000多人,王亚福与王明育等人率领众人听取命令后,直指向驻在村和印妹村的国党白沙县政府和駐在什空的白沙县中队发起了进攻,白沙起义就此拉开帷幕。第一战取得了局部的胜利,缴获一定数量战利品,击败20余名敌军,不少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起义的消息很快在周围传开来,驻守在红毛什村的白沙、保亭、乐东三县联络所所长兼白沙二区区长李有美得到消息后下当即令抓捕了王国兴、王玉锦等人[2]。王玉锦听到李有美用方言下令要对他们痛下毒手,假借肚子疼到河边上厕所,转而偷偷溜走。王玉锦脱险后立即奔向毛西村,联合起义队伍中的二十多人组成敢死队解救王国兴。一声枪响,李有美从睡梦中惊醒,知道大事不好,已经来不及枪决王国兴。同胞们不顾一切冲进牢房,敌军开枪,王国兴立即扑上去但为时已晚,王积义成为红毛乡第一个牺牲的起义者。此时王玉锦率领的突击部队赶到将联络所围了起来,占领了什存。白沙一区的起义队伍扫清残敌后进军鹦哥岭支援红毛乡。1943年的7月中旬白沙起义进入了高潮阶段。斗争的硝烟席卷整个白沙,并深深地覆盖了整个五指山地区。

(二)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

白沙起义对国民党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国民党怀恨在心,借着日寇在抗战游击区内的“蚕食”“扫荡”,开始谋划对黎族人民的报复计划。9月下旬,国民党当即实行疯狂的反扑计划。各区、乡起义头领率众奋勇抵抗,后因缺乏粮食、弹药无路可走而被迫撤到鹦哥岭、什寒山一带顽强斗争,白沙起义遭受到了挫折。国民党军队继续攻击起义军,同时不留余力地对实行经济封锁,严令禁止客商往黎寨运送物资。黎族人民装备不足,缺乏专业军事战略知识,没有统一的指挥,大大地增加了敌军的气焰,国民党军队更加肆无忌惮的残害黎族同胞,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他们宣称“要斩尽黎仔,杀绝苗人。”[2]国民党反动派软硬皆施,想尽一切手段杀害黎苗同胞,起义领导和指挥细水乡的王定江、白沙乡的王亚福和王公护都英勇牺牲。整个五指山区被白色恐怖笼罩着,即便如此,以王国兴、王玉锦为代表的黎苗同胞坚持屹立在血泊中,继续高举着白沙起义的旗帜。王国兴带领着一支起义队伍同敌人在得南和牙万两个村子血战了三天三夜,起义队伍损失惨重,王国兴凭着群众的信任,领着群众上鹦哥岭暂时躲避。

(三)黎族人民寻找救星,迎来抗战胜利

王国兴历经磨难终于与王玉锦、王高定等人相会了。白沙起义的队伍因遭到敌人反扑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起义遇到瓶颈,大家该何去何从,谁才能真正地帮助黎族人民,虽然大部分黎民没有走出过五指山地区,但是他们听过红军与“国贼”斗争的故事。黎族人民一致决定分头行动,去寻找红军队伍。王国兴派选了吉有理,王国森等四个起义代表兵分三路出发[1]。他们最终找到了红军,王昌国带着他们到临儋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临儋县委和第四支队的主要领导热情地接待他们,起义军代表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同时决心坚持跟随中国共产党。黎族代表们在六芹山受到了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的接见,冯白驹高度评价了白沙起义,并鼓励他们坚持斗争,并首先派了廖之雄,王茂松等一同回去先开展工作。冯白驹后来请示中央得到指示,要很好开辟黎苗族聚居的五指山根据地[3]。中共中央书记处又电示琼崖特委:“必须认识黎苗族所在地的五指山脉一带山地,将是我们长期抗战的最后的可靠的根据地。其他领海地方都有敌伪盘跟的可能,只有有了夷民山地作为我军的巩固后方,我们才能支持长期抗战”王国兴领导的白沙县黎族起义队伍从此就直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敌对斗争,起义队伍的斗争性质和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并逐渐汇入琼崖革命的洪流中,揭开了黎族人自觉争取族解放斗争的新篇章。

三、白沙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开启民族革命战争新的历史章程

白沙起义,是由黎苗人民发起的一场反抗与压迫,不惧生死坚决与敌人坚持斗争的民族革命。从西汉起就记载了黎族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黎族人民曾参加护国讨袁军,1915年多次聚众抗击龙济光军队的压迫和掠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沿海黎汉杂居地区的黎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1927年底1928年初,陵水县黎汉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举行暴动,并创建了琼崖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4]。1943年秋,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与奴役,在王国兴、王玉锦等的领导下,黎族人民揭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起义经过黎苗同胞精心策划,做足准备给国民党反动派带来沉重打击,黎苗同胞的壮举,在民族革命斗争史上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沙起义取得了局部胜利,战果辉煌,但由于缺乏军事常识,武器装备不完善,起义军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尔后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报复。白沙起义的首领们面对生死攸关的局面,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救星共产党,使革命发生了质的变化。黎苗族起义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汇入了抗日战争的队伍,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白沙起义凝聚着黎苗人民的坚强勇敢,勤劳智慧的优秀传统精神,是发起白沙起义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为琼崖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军备力量

1944年春,琼崖特委派第四大队的第一、第二大队进入白沙县的阜青和龙头两乡,采取与黎族同胞紧密联系合作的方式来打击国民党顽固派,为之后白沙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了准备。1944年的初冬,冯白驹会见了王国兴,两人一同畅聊了许久,王国兴向冯白驹倾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恶行,详细地叙述了白沙起义的经过,同时冯白驹也给王国兴讲解了海南岛抗日战争的形势,聊得很是投入。这次畅谈后,一支以黎族人民为核心的名为“白保乐人民解放团”成立了,王国兴被任命为解放团的团长。此后黎族人民的命运同共产党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革命武装队伍也相继被中共琼崖特委派到白沙,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扭转了白沙县的革命武装斗爭形势,起义武装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队伍。黎、苗族人民得知琼崖先遣部队进驻,积极配合琼崖革命工作,使琼纵部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工作顺利进行。黎、苗族人民在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黎苗同胞们热心的帮助武装部队,筹备粮食,运送物资给予支援,救助伤员,青年积极参军配合作战,增强了琼崖纵队的军备力量。

(三)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黎苗同胞凭着勇敢与智慧使得白沙起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战果辉煌。但国民党军队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力量快速地对起义队伍进行疯狂反扑,起义因此元气大伤。白沙起义失败后,黎苗族起义队伍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面临重要的政治抉择,他们想到了与国民党作坚决斗争的红军与共产党,坚信着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队伍,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黎苗民族[6]。首领王国兴在这紧要关头与同胞们商量决定兵分三路寻求红军和共产党的帮助。首领们历经艰辛找到了红军,冯白驹亲自会见了王国兴,成立“白保乐解放团”,解放团积极配合琼崖革命工作,使共产党的影响力覆盖五指山地区。中共琼崖特委还委派武装工作组进入白沙地区,建立白沙县抗日民族政府。黎、苗群众积极自觉地配合军队工作,站岗放哨,许多青年身体力行主动要求参军作战,仅红毛乡当时参加琼崖纵队的青年就有100多人,狮光乡有200多青年手持粉枪,配合我军作战。在这种特殊的合作中所体现的党和少数民族同胞的密切关系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典范[7]。

参考文献:

[1]程昭星,邢诒孔.黎族人民斗争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2]中元秀.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J].琼岛星火,1981(6).

[3]中共海南区党委党史办公室.冯白驹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2.371.

[4]符泰光.黎族白沙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7).

[5]李德芳.琼崖革命史[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

[6]王齐冰.琼崖革命研究60年[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苗族
雷山:秘境苗乡的千年记忆
补妆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广凉都苗族文化
盘发·刺绣
盘发·刺绣
花样云南(三)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五彩斑澜——湘西苗族民间艺术
山之恋 苗族姐妹 碧湖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