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升级的新方位
2018-10-23黄婧
黄婧
摘 要:当前我国进入以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新常态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也进入新阶段,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增大、结构性失业、劳动力流动矛盾和劳动力向上发展困难并存的新难题。对此,我们必须抓住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带动就业转型的新机遇和大趋势,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意识转型、就业能力转型、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身份转型。
关键词:新常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9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以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结构升级为特征的新常态。新常态将给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新生代农民工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转型,提高就业能力和质量,关涉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效。因此,分析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进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提出就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意义重大。
一、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的意义
就业转型指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技术红利逐渐替代人口红利的背景和趋势下,劳动者由一种就业状态向另一种就业状态转化的动态过程,具体包括就业观念的改变、就业层次的提升、福利待遇和权益保障的增加、职业流动能力的增强等,其本质在于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的核心就是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体面劳动、稳定就业、有尊严地生活;从个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技能,实现劳动者的向上发展;伴随着个体就业转型的成功,就业质量将得到整体提升,就业结构也将日益优化,届时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将逐渐得以解决。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未来的主要劳动力之一,其就业转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推动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由普工向技工的转型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稳定就业的核心关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技术设备投资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的提升,因为人是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没有人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就不会有生产方式的提升。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升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二是推动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有利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有利于国家战略工程,如航天工程、高铁工程、核电工程、大飞机工程等的推进,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推进,因为数量稳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这些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和支撑。三是推动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实现其在城市的稳定就业,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就业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考量指标,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进入以知识、技能提升就业的时代,倘若缺乏知识,又无法实现技能提升,就无法实现城市的稳定就业,那么永远也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实现身份的彻底转变和新型城镇化。四是推动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向往体面的工作,更加向往城市生活,如果他们的就业愿望不能满足,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就业层次和生活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就会产生悲观的厌世或泄愤情绪,这对社会的和谐和长期稳定是不利的。
二、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难题及原因
新常态下由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因素的多重叠加,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增大、结构性失业、劳动力流动矛盾和劳动力向上发展困难并存的新难题。
(一)经济增速换挡带来的就业总量压力难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压缩新生代农民工流向城镇的就业空间,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还会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不确定风险,进而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据测算,我国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能丧失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具体而言,从行业种类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世界经济的疲软,制造业受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压力的影响,也开始迈入增速放缓、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而制造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其增速的放缓和转型升级势必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总量;从企业類型来看,经济增速下降降低了中小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吸纳的意愿和能力。据测算,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并且中小企业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集聚地。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订单不足、销售困难、库存积压、融资困难等多重压力,随时将出现减产、倒闭的生产、经营危机,继而减少用工需求,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风险。
(二)发展动力转换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难题
新常态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一方面消灭部分工作岗位,替代部分劳动者,另一方面又创造大量的新岗位,增加大量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需求。根据工信部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相应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应用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0万左右[1]。现在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最大的就业难题便是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升级缓慢,无法满足智能制造时代企业的用工需求。调查显示,接近40%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当前工作不需要专门的训练或培训,即便接受培训,45.47%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时间不到一周[2]。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技工供需矛盾。据不完全测算,目前长三角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有6 000多家,人才缺口达5万人左右。机器排挤工人与技工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较高,提升技能的意愿也很强烈,但由于求学精神和毅力的普遍缺失、产教脱节、劳动用工制度和人力资本投资预期不稳定等各种因素,最终导致技能升级困难。
(三)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行业、区域间流动难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更重要的结构问题。虽然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逐步地转向从事第三产业,但从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仍然分布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而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服务业对农民工的就业吸纳能力非常强,仅家庭服务业每年就要吸收新增100万以上农民工就业,并且服务业的工资收入也在日益上涨,比如快递员、月嫂获得的工资收入一般要高于农民工的平均水平。但目前服务业的就业缺口依然非常大,比如,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就达到近千万人。原因在于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尚未改变,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导致他们向以快递、家政等新型服务业就业转移的动力不足,数量不够;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其向现代服务业转移进程缓慢。此外,新常态下,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区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西部地区、县城、小城镇、部分乡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意愿却仍然以定居城市为主,特别是一些尚未结婚生子且向往城市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一如既往地向东部大城市流动,陷入区域流动矛盾难题。
(四)就业观念升级带来的劳动力向上发展难题
职业和收入是衡量就业转型的关键指标,具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是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彻底实现身份转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更加追求高福利、高工资、高水准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更加注重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更加关注劳动权益保障,呈现出由“生存型”择业观向“发展型”择业观的转变。脏、乱、差、苦、累的工作岗位已经不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首选,他们往往寻求高收入和相对体面职业,但由于自身技能缺陷、职业期望过高、工作态度、职责的欠缺等各种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职业流动的过程中呈现出频繁、短工化趋势。调查显示,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占17%,频繁更换工作的超过80%[3]。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机制驱动下的职业流动并没有带给他们更高的薪酬和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更多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反而造成了工作、收入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市民化的进程。调查显示,只有9.7%的新生代农民工从生产操作岗位流动到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呈现出水平流动甚至向下流动的状况[2]。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型观念与生存型就业岗位不匹配难题,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和社会资源的缺乏,更反映出我国刚性社会结构和诸多排斥性制度的现实难题。
三、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升级的新方位
具体而言,新常态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包括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就业结构、就业身份四个方面的转型升级。
(一)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意识转型的新方位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致使企业“一哄而上”地扎堆于某一行业,最后出现全行业长期产能过剩,造成一些技术专用性不强的产业工人的大面积失业或转岗、转型,这便是资本支配人的异化结果。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他们有着更高的诉求、追求与理想,从工作定位来看,他们更多地将工作看作是实现自身发展和人生价值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手段,渴望通过在城市的工作帮助其实现身份的转变和人生价值;从工作选择来看,他们择业时更加看重发展前景和就业环境,而不仅仅是薪酬,希望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从工作诉求来看,他们希望工作的时间、方式可以越来越灵活,不需要受到更多的支配和约束,希望福利待遇和权益保障越来越好,渴望企业为其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人文关怀,而资本支配下的大部分工作岗位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工作的认知、定位和诉求,也很难帮助其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工作的定位、要求和经济的全面转型促使其从这种支配状态下解放出来,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自主创业者。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工创业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政府必须出台创业政策,包括对创业农民工的贷款、税收政策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完善信息咨询和服务体系;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培训、设置创业援助站、组织专家为其提供实际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开通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创造良好创业环境等。
(二)以技能升级带动就业能力提升的新方位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要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文化素质仍然达不到技术岗位的要求,工作起点仍然不高,在务工经历中频繁地变动工作,致使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多而不精,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求学精神的普遍缺失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能力不强的短板;二是产教脱节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效不大的短板,即开设的部分职业培训项目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升级困难;三是缺乏保护的劳动用工制度成为企业培训动力不足的短板,即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无法解决劳动技能培训过程中企业和工人面临的风险收益分配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在培训员工方面的动力不足。因此,为促进技能升级,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补齐学习能力不强的短板尤其是阅读能力、信息能力、计算能力,掌握“互联网+”等最新信息技术工具。其次调整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补齐学校和机构培训实效不大的短板,即学校或社会化培训机构按照经济转型对产业工人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以便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针對性,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最后构建“师徒制”培养体系,补齐企业培训动力不足的短板,即建立和完善以单位制和稳定就业为基础的“师徒制”培养体系,克服和解决技能培训中面临的风险收益分配问题。唯有如此,新生代农民工才能发展成为具备终生学习能力、有良好知识结构、有职业技能、品格优秀的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