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之间的辩证性
2018-10-23陈小志吕述华高国金王志发张高亮
陈小志 吕述华 高国金 王志发 张高亮
摘 要: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大势所趋。大学生胜任基层岗位必须具备适应基层工作的优良素质。在基层就业过程,必然有利于磨砺大学生的素质,从而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同时,只有大学生不断培育自身优良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的要求。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之间具有明显的辩证性。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辩证性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99-02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基层就业已经成了大学生必须考虑的就业方向。而大学期间,很多学生忽视了自身适应基层就业素质的培育。对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之间辩证性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激励大学生积极思考自身是否做好了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以及如何在基层就业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培育现状
大学生基层就业虽然已成大势,但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主流依然定位在大城市。且大学期间,真正踏实于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少,沉溺于网络游戏、娱乐行业及无所事事的多,很多大学生甚至直至毕业时才考虑就业问题。以大学生的四大素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素质)为例,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培育现状如下。
1.心理素质弱
在“您认为大学生在基层扎根哪项素质最重要”问项中,选择心理素质这项的仅占3.87%,殊不知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影响非常大,尤其对于基层就业而言。就业难对大学生压力很大,难免出现心理困扰;有些大学生本就心理素质不高,更会影响到其初次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弱的原因往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重重压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基层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1]。
2.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差
上海教育电视台曾经对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大的500名在校本科生做过一项调查,有45.8%的被调查者一天说话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另外,一天说话少于10分钟的“闷葫芦式”大学生的比例竟达到10.7%。很多学生性格内向,担心别人不认同自己,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和沟通。不少学生存在庸俗的沟通意识,总希望通过沟通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甚至趋炎附势。有些学生也渴望正常地与他人交往,但沟通时往往词不达意,不善于沟通。徐承楷先生评价说:“与国外大学生比较,中国大学生可塑性很大,素质高,负责任,但工作战战兢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和国际视野普遍较弱,书呆子型的学生还是比较多。”沟通能力差必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发展不利[2]。在“您认为大学生在基层扎根哪项素质最重要”问项中,选择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项的占据了20.75%,证明不少大学生都认识了在基层就业中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3.团队精神弱
受社会、学校及家庭负面教育因素的影响,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传统教育模式等影响,部分大学生团队精神弱是公认的事实。大部分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深受父辈、祖辈的疼爱,凡事都极易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合作意识薄弱,集体荣誉感不强;帮助他人意识不强,不愿意为一个团体承担应负的责任。在“您认为大学生在基层扎根哪项素质最重要”问项中,选择团队精神的很少,仅占2.68%,但团队精神对于基层就业开展工作和顺利完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善于融入集体中,必然会影响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成效。
4.创新素质低
大学创新创业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弱,相关的专职教师少,一般以院系团委工作人员或辅导员为主,而这些人员往往不能满足各类学科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创新素质培育的互动机制不健全,未能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社会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服务[3]。在“您认为大学生在基层扎根哪项素质最重要”的问项中,选择创新素质的也很少,仅占1.89%。创新素质对于解决基层工作中所遇困境尤其重要,没有灵活多变,善于开拓进取的头脑,工作成绩势必会很平平。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决定了其培育适应基层就业素质的必然性
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而言,不少岗位确实非常艰苦,需要优秀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但也有很多岗位并不艰苦,需要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坚持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心理素质必须要强,沟通能力也不能弱,团队精神要强,同时也应富有创新素质,才能在基层岗位上获得自我认同感和良性发展。如,农业类院校大学生就业不难,其更适应基层就业,但很多毕业生并不愿意去基层工作,农业领域的发展尤其需要有志于投身基层奋斗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本义就是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同时一般的工作岗位也都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4]。所以,对于基层就业而言,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基层就业素质才能适应和发展。
三、大学生素质培育对其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显著性
高校大学生往往没有职业目标和规划,缺乏人生奋斗目标。很多大学生素质低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如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都低,影响到其初次就业和今后的发展。用人单位不仅仅考虑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诸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溝通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往往更受到用人单位重视。缺乏奉献精神,不虚心好学,缺乏团队精神,都是用人单位所不愿意看到的。素质好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选择就业的空间也会更大。可见,大学生注重自身素质培育对其适应基层就业岗位的显著性异常明显。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之间的辩证性
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制衡,互相促进,其辩证性凸显。
1.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基层就业成效紧密联系
高校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均应设置相应的心理课程,进行整体辅导,对少数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必要时也可以请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应给予其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其在毕业前能够充分地与社会接轨,增强基层就业的信心和毅力,其就业恐慌心理必然得到有效的化解。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基层就业的现状,从而真正认识到基层生活的意义,以便毕业后顺利步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5]。
2.大学生灵活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其基层就业工作的良性开展相辅相成
目前,大学生真正意义上善于沟通的少,不少学生的沟通用在了奉承拍马上,其科学地沟通知识缺乏。实践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能与老师及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后,能迅速融入所在单位的人际圈,也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将自己平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也能够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迅速成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能获得他人帮助,在基层就业岗位上也就能如鱼得水;而沟通能力差的大学毕业生易被边缘化,难以在基层就业岗位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6]。所以,大学生灵活的沟通能力与其基层就业工作良性开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容忽视。
3.大学生优良的团队精神与其基层就业过程中单位凝聚力密切相关
团队精神的强弱,关乎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单位凝聚力的高低。在大学整个教育阶段,应通过入学“再”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充分发挥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大学生应从注重日常学习、日常生活、日常行为中团队精神的培育做起;充分调动家庭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给予大学生团队建设方面的实践机会,以在大学阶段培育起其较强的团队精神,为其日后步入基层就业岗位如何形成较强的单位凝聚力打下基础[7]。
4.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大学生胜任基层就业岗位之间相互促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谁就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成就。2014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学生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是践行“双创”理念不容忽视的力量,其如何更好地面对“双创”潮流改变自己,需其自己、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8]。大学生必须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创新素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今后的基层就业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自身良好的创新能力为单位、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大学生素质之间呈现典型的辩证性。只有正确把握大学生基层就业与其素质之间的辩证性,才能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提升自身素质对适应基层就业的重要性。同时,也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基层就业过程中仍需可持续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展、胜任基层工作,也才能真正意义上在基层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其自身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玉林.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良好就业观的养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3):174-175.
[2]刘煦.从就业能力需求看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6):26-29.
[3]林慧娟,黄亮亮.就业困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0):25-26.
[4]王艳超.农业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7-9.
[5]许蕾.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中国市场,2017(21):151-152.
[6]张丽.就业视觉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2):121.
[7]李东亮,于庆霞.提高大学生就业中的团队精神让1+2〉3[J].中国职工教育,2014(2):140,144.
[8]莫楠,欧宛婷,罗东林.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J].科技创业月刊,2017(1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