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与现代性道德自我的建构

2018-10-23蒋玉蔡文举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蒋玉 蔡文举

摘 要: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原始儒家;道德自我;性善认同;道德自我建构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71-03

道德自我是统摄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综合范畴。从认识论上来看,自我是道德认知、道德反思的主体。从本体论上看,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伦理理论的完善、伦理实践的展开需要挺立的道德自我。在传统社会,道德自我是个体的生命意向和社会价值导向。但在现代社会,个体以科学、理性、自由、权利来确证自我的存在价值。自我认同的焦虑、幸福感的丢失、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等自我认同危机悄然弥漫在现代社会。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把边缘化的道德自我重新置于个体价值的中心是解决现代性自我认同危机的良策之一。如何复归道德自我?如何建构现代道德自我?原始儒家具有经世致用特点的性善认同思想对于现代道德自我的建构同样具有经验借鉴和实践指引的意义。

一、原始儒家性善认同的旨归与道德自我

儒家思想孕生于春秋之际,其后延绵不绝。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以其深厚的文化生命力,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塑造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包罗之广,其中对人性善的价值认同更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社会性。为方便研究,笔者以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作为现代道德自我建构的价值原理,也算是对原始儒家思想的返本开新。

学界对原始儒家的界定还不统一,主流观点是把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作为原始儒家。吴龙辉认为原始儒家是指“与道、法、名、墨等流派相提并论的”“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前的儒家”[1]。笔者赞同学界主流观点,本文中的原始儒家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及荀子。由于荀子对人性持性恶论,因此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主要是指孔子和孟子的关于人性善的思想。

人性是伦理探索的起点。较之于西方以科学方式对人性的知识论认识,中国原始儒家对人性做出性善的价值认同。“认识”是基于纯粹理性的逻辑,而“认同”是切合民族文化和个体生命体验的内在感应。原始儒家以善恶论人性,做出人性善的价值认同,表达了个体的生命取向和社会的价值追求。表面上看来,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是对人性的实然判断,深究其中,实则是揭示了人性的应然,为时代伦理难题的解决预设了人性基础。因此,原始儒家具有经世致用特点的性善认同对于现代道德自我危机的解决同样具有指引作用。

1.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强调性善禀赋,赋予人性以道德上的自足性。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禀赋,人性本善,从而赋予人性以道德上的自足性。孔子提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所以欲仁而仁至,皆因为善内在于己。孟子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端即萌芽,孟子把性善比喻为种子,“仁、义、礼、智根于心”,以种子和成熟植物的关系,说明人人皆有善的禀赋和可能。故,人人“可以为善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2.儒家性善認同思想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彰显人之为人的特质。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有个重要指向,就是反对“生之谓性”,强调人兽之分。“生之谓性”是以人的自然本能和生理欲望来定义人性。人从动物演化而来,和动物有着相似的本能欲望。西方伦理就是从人与动物的联系方面界定人性,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原始儒家则从人与动物的差异来凸显人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孟子看到人与动物的差异实则很少,但正是这可贵的“几希”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贵于”禽兽。使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而非相同点。因此,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剥离了动物性,确证善性为人的本性,彰显了人之为人的特质。同时,使身与心、欲望自我与道德自我区分开来,在动物性与善性的对峙下,保持人的尊严。“正是心与身、理与欲的这种内在的紧张与冲突,突显了个体道德的主体性,造就了现实的道德自我。”[2]

3.儒家性善认同思想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揭示出性善的内在可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主体的道德实践功夫。“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原始儒家认为性善是人的先天禀赋,是一种善的可能,向善、为善才是实现善的重要环节。孟子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所以有人行不仁义之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可见,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赋予个体以道德自由并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性。“性善论形成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伦理性格和精神品格,最后建立的是一种由个体自身的人性出发,通过善性的发扬和良心的发现,最后再向自我复归的伦理精神模式。”[3]

二、现代道德自我迷失的现象描述与原因分析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的有组织的系统知觉,这种知觉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赋予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决定个体品性及其对于环境的行为反应的是自我概念,而非真实的自我。道德自我是自我系统的价值核心,调节个体内在的生命秩序,是现实自我的精神依托,因此,道德自我是自我成熟的标志。道德自我不仅应当是健全自我的有机构成,而且由于道德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重要表征,因而又是这个完整结构中的标志性构成。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是自我系统的核心,赋予自我以道德主体性。个体坚定的道德信念、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纯粹出于道德的行为,不是源于理性的真实自我,更多是道德自我的引发,道德自我控制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与自我道德定位及自我道德期待相一致。

在充斥着物欲、多元文化、碎片化思维的现代社会,道德自我迷失在现代性道德迷宫之中。市场经济开启了世俗化的生活方式,冲击了传统文化对人性本善的价值认同,从而改变了人的价值坐标体系及存在意义的标尺,道德自我沉溺在物欲的海洋中,而金钱自我、权利自我则驰骋于犹如战场的现代社会;面对多元、无序的现代社会,道德自我失去统一性和持久性,出现认同焦虑,缺乏稳定的自我道德评价和连贯的道德原则,导致自我意义感、幸福感的缺失;在碎片化的现代社会,“道德自我”失去整体性和一贯性,没有统一的“道德自我”的调节和整合,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性碎片化,个体表现出道德信念的虚伪及道德行为的冲突。

较之于现代社会,在传统社会中,挺立的道德自我是个人的生命意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自我传统社会中没有独立的自我,唯有道德能确证自我的价值。在整体主义至上的传统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伦理地位都是给定的且不平等。“每一个人都占据分给他的位置,他必须依此行事。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预先规定了他的行为的‘脚本。很少留有打破常规的余地。”[4]追求道德自我的完善成为个体的生命意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确证着个体的存在价值。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大人”和“小人”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可僭越。但道德意义上的“大人”和“小人”却可以相互转化。“大人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可以为大人而不肯为大人”成为伦理上的大人,追求道德自我的完善成为传统社会中个体普遍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代社会,道德自我被边缘化,不再是健全自我的标志性构成。个体挣脱了自然、上帝、血缘宗族的束缚,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生命的价值标准及人生的目标。多元价值取向导致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衡量个人价值的终极标准不再是道德。权利、地位、金钱、知识、理性等成为人们热衷的价值尺度。道德自我建构的空间被压缩。致使现代道德自我迷失的另一原因是现代社会伦理运行机制的变化。较之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伦理运行失去了外在自然力、神力及血缘的支撑。传统社会中,道德自我可以依附于稳定的自然道德体系、神学道德体系及血缘宗族道德体系等外在秩序。在物质化的、多元的、陌生的、流动的现代社会,道德完全自治化。

三、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现代性道德自我塑造的价值原理

现代道德自我的塑造在接受现代性文化熏陶时,更应该在既有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分。“儒学与现代化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是参与现代化的積极力量,而且不仅仅只具有克服现代病、治疗现代顽疾的作用,也不仅仅只具有心理慰藉的作用。儒学的主要精神与价值理念,仍然是人之所以为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当代法治社会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基础。”[5]现代道德自我的建构需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相合相与,但由于研究主题的限制,本文主要以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为理论支撑,提出从彰显人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及修炼人的道德实践功夫等三个方面塑造现代性道德自我。

1.彰显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赋予道德自我以先验根据。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禀赋,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而赋予人性以道德上的自足性。不论个体的出身、智商、性格、知识等有多大差异,在成贤成圣的可能性上是相同的。因此,人性本善是建立道德自我的先验根据。对善端及为善、向善可能性的坚信是现代道德自我建立的情感保障。我们必须尽快拨开欲望的迷雾,还人性本善以光芒,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弘扬人性本善的质朴与崇高。从而使那些在道德实践中滑入恶的深渊的人们认识到为恶违背人性的。他们之所以成为遭人唾弃的不道德的人,不是他们天性缺乏善良,而只是因为他们放弃了人性中的善端。只要能守住并发扬善端,他们就能成为伦理上的“大人”。

2.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确立个体在道德自我结构中的主体性地位。哲学视域中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概念。道德主体性是指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过程中,个体主动、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伦理品性。道德主体性使个体主动、自觉地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进行系统知觉。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有个重要指向,就是反对“生之谓性”,确证善性为人的本性,在动物性与善性的对峙下,保持人的道德主体性。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凸显了人的道德自由,使人的道德主体性得以最终确立。

3.道德实践功夫造就现实的道德自我。对于道德自我的建立而言,仅有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道德主体性是不够的。现实的道德自我,仍然有待于后天的道德实践功夫。在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中,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揭示出性善的内在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实践。性善是人的先天禀赋,但只是一种善的可能,道德实践才是实现善的重要环节。“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所以有人行不仁义之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原始儒家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意义,视之为实现道德自我的重要一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善良动机不等于现实的仁义礼智,内在善的禀赋不会自动实现。如果现代人仍漠视道德实践,则仍会陷溺于道德危机中而不知所措。

参考文献:

[1]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樊浩. 修养传统与道德自我的建构[J].人文杂志,1996(4):21-26.

[3]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77.

[4]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29.

[5]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