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再思考

2018-10-23孙艺娟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

孙艺娟

摘 要: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系统的论述,指出在生产力上升发展的推动作用下,社会形态的更迭是历史的必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而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封建国家之所以能够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和劳动者的觉醒为其过渡奠定了基础。现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调节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使其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平稳发展,但它仍然逃脱不掉被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命运。

关键词:“两个决不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45-02

马克思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忍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即“两个决不会”的论断。“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思想,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是其奋勇前进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依然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对其进行研究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思想

(一)“两个决不会”科学思想的提出

“两个决不会”科学论断不是个人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有一定科学依据和方法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基本的考察方法:“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1]。把生产的经济条件的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形式区别开来,意在指出社会变革不能以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为判断根据,它只是生产的经济条件的反映,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生产的物质经济条件才是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而社会变革也不能以社会意识为依据,其只是人们的主观反映,正确与否需要加以考证,因此,马克思指出社会变革属于生产的经济条件的物质变革,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此,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转化为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原则运用于考察社会变革,得出了“两个决不会” 的科学论断。

(二)“两个决不会”科学思想的内容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阐明了社会形态的更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变化的产物。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符合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相对不发展,两者的矛盾随之产生,进而阻碍社会进步甚至成为其桎梏,这时旧的生产关系为了达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必须调整自身以促成社会的进步。由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历了由符合到不符合再到符合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社会变革也就是在这一转换调整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一方面,如果一种生产关系或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充足的能量来承载并足以促进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时,这便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尚未尖锐,那么该种社会形态是不會灭亡的;反之,带来的则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迭。另一方面,新的更高水平的生产关系,只有它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成熟时才会出现。总之,在生产关系不足以容纳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两者发生冲突时,新的物质存在条件已经发展成熟时,社会变革产生。

因此,“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表明社会革命的发生不是人主观意志作用的结果,而是社会运动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马克思指出“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也即人类社会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说明,新的生产关系是在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物质存在条件在原有社会形态中已经成熟,是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超越。但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由封建主义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依次更迭,那么此时是否意味着新的物质存在条件已经成熟?然而中、俄两国的历史足以证明。

(一)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成果显著

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指出,俄国“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2],同时中、俄两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论断的可能性。资本主义要求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打破了各国间孤立封闭的状态,使世界逐渐变为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为落后国家享用先进的文明成果以及吸收有益成分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可能,也为其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渡奠定了基础。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而是打开国门力图从世界市场中汲取养分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样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在共享世界资本主义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日益丰富成熟。因此,“卡夫丁峡谷”的跨越,是在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

(二)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劳动者的力量彰显

新的生产关系在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成熟后方能出现,而物质条件最突出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水平,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是因为旧的社会形态中劳动者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3]。在历史变革的进程中,无产阶级起到了革命性、关键性作用。中、俄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局势,人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奋起反击,最终打破了现存的生活状态。因此,无产阶级的力量加快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变革的进程,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在社会变革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因此,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劳动者作用的积极发挥,生产力中最革命性因素的凸显,预示着物质存在条件的日臻成熟。

三、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

(一)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尚未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

中俄两国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经济还未高度发达,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成功过渡,而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存在条件远远高于先前,但却还未实现过渡,其原因值得深究。

反观当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现实状况下,却没有引来社会的变革,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调整。马克思所考察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其历史局限性,当时的现实是资本家处于绝对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他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劳动者进行无情的剥削和残酷的压榨,给工人的报酬仅能允许维持其生命的再生产,劳动者也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当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时,人们会做出一定的努力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再完全以资本家的利益为核心而置劳动者的利益于不顾,不再过分强调资本家的绝对利益,而是给予劳动者以更多的关照,使矛盾冲突稍显缓和。另一方面,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注意力逐渐实现了向劳动者的部分倾斜,逐渐实现了人性化和科学化管理。资本家不再过度地强调劳动强度、时间、效率,而是在考虑劳动者的感受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人的生存生活规律的劳动制度。因此,劳资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在现阶段平稳地发展和运行。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统治阶级仍然是资产阶级,社会管理仍然体现其意志、利益和需求,但是资产阶级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将部分利益进行了转让,不仅能够满足无产阶级物质利益层面的需要,还尽可能地满足其精神利益层面的需要,这样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在人们能够充分满足和享受当下生活的情况下,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被逐步消解,也大大减弱了阶级矛盾发展到尖锐得不可调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保证社会的稳定运行,以出台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为外衣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使人民更直观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更真切地感受到统治阶级的“为人民服务”,进而促使人民服从它的统治和领导。因此,在当今的資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迷惑下,其斗争意识不断弱化。

(二)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命运

统治阶级为社会的平稳运行做出了很大努力,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利民惠民制度政策的出台、金融危机来袭时经济政策的制定等都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由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再完全自由放任,这也就表明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一定程度上是其向新社会形态转化和过渡的体现,虽然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也必然会引来社会的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可能不再会是武力的或是动荡的社会革命,而是渐进式的和平过渡。因此,现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现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举措,缓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其能够切身体会和享受现在的高质量生活,进而弱化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在生产力充分发达的今天继续存活和延续,但这些努力恰恰又蕴含着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因此,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推进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科学地指出了其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现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平稳运行,是因为通过资本家一定程度的妥协退让,使生产关系仍然能够承载现有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依然摆脱不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预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

猜你喜欢

生产力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
国家本质刍议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