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现代公民的必要性:以现实经验为视角

2018-10-23上官畅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上官畅

摘 要:民主化浪潮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经验视角下不同国家之间协调或不协调的发展突出地显示出民主制度与公民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民主制度建设对公民具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中,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文化结构、传统政治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公民直到今天,如何培养与民主制度协调发展的现代公民,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主制度;原发型国家;后发型国家;现代公民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58-02

制度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領域中一个永恒而深邃的命题。理论上无论多么先进和民主的制度,都要适应于人的需要,这个道理可以用以解释为什么适应于西方的民主制度拿到其他国家去就会不服水土,这个道理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可以在具备不同的政治土壤的国家中产生。世界的民主化运动让很多国家面临着民主化的浪潮,当一个国家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引入了较为先进的民主制度,却又不足以在国家体制的内部达到融合的时候,该国家又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由此,以现实经验为视角,可以看出培养现代公民的必要性,即在民主制度引入的过程中培养出与民主制度协调发展的人,是十分必要而有着现实意义的。

一、原发型国家中民主制度与人的同步发展

托克维尔曾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展示出一个民主制度与社会基础高度协调的社会。在美国,人们普遍具有公共精神;拥有对权利的最发自内心的尊重;在乡镇自治的制度下直接行使自我的管理、实现个人利益与乡镇利益的一致结合……面对这一情景,托克维尔不得不感叹:美国的制度建立在美国的民情之上,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如果这样的民主制度也能移植到另一个社会中,该社会中的人民也能将民主意识渗入习惯中去,深入思想中去,那么这个社会也可以是建立起民主的制度,并得以长久的发展。

其实,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社会仅仅是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原发型国家中的一个缩影。从这类型国家的民主历程上看,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也认为,有限人群的初步的公民意识和态度的出现,推动了某种程度(或限度)的民主制度的建立,而在有限的民主制度下生活的经历,又培育了更成熟和更大范围的公民意识和态度,反过来推动了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确,在英美、北欧和部分英国移民的国家,它们在民主化的过程中,民主制度与公民意识大体上获得了同步的发展、扩张和成熟。典型的过程是:民众中先有部分人产生了公民意识,他们争得了有限的民主;然后在有限的民主制度下,一方面在享受民主权利的社会集团内部公民意识逐步发育成熟,另一方面在民主结构和享受民主权利的集团政治行为的影响下,促使没有公民权利或没有充分公民权利的社会集团也产生了民主意识,他们继而又争得了更大范围的民主。

由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原发型国家民主制度建立过程中可看出,这类国家的民主制度是与该社会基础的民主意识、民主参与同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自然而渐进的过程。因此,公民的培养是重要的,它决定了社会基础是否适应于民主制度发展的需要。

二、后发型国家中民主制度与人的不协调发展

当民主制度的建立不考虑社会基础的因素,这样的国家又该面临什么样的情景呢?一些后发型国家的现实状况说明了这个问题。

由于民主文化的土壤瘠薄,民主资源先天匮乏,后发型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往往不是自然和自发的过程。如在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强大影响和本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首先在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中出现了公民意识,他们受到急于现代化的心理驱动,以及民主化潮流的裹挟,领导和影响他们的国家在民主文化相对滞后的条件下,不经过循序渐进的若干阶段,就直接建立起完整形态的民主制度。这样就会出现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超前于公民参与的愿望和能力的情况,这样一来,要么这种民主制度能够勉强生存下来,借助于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的教育功能,公民意识得到滋养而不断发育成熟,要么民主在较低的支持率下运行,在多数公民不认同民主价值或缺乏政治参与能力的情况下勉强维持,无疑带来了很多问题。亨廷顿在《第三波》中的数据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1828—1926年,33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一次回潮;1922—1942年,22个国家的民主制度被颠覆;1943—1962年,约40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1958—1975年,22个国家的民主制度被颠覆。

而根据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中的理解,民主文化是在公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民主制度,是公民对民主制度的态度。民主制度就是公民以独立的人格积极主动参与政治过程的制度,它将公民参与合法化、组织化、规范化,为其提供制度的架构。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了解公共事务和自己的利益所在,并在得知和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时,升华自己的公民道德。民主行为的制度化,逐渐使公民形成民主的习惯,学会如何和平合法地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学会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达成一种恰当的平衡。在民主的竞争中,公民逐渐习惯以理性的方式、宽容和妥协的态度对待政治问题,掌握讨价还价和处理复杂关系的技巧。这才是现代公民意识的生成。

因此,民主制度的巩固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后发型国家这样一个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自我生成民主政治的环境中,启蒙公民们的民主意识、引导公民们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公民们的参与能力就成为民主制度能否建立与巩固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现代公民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现代公民,其实是培养与民主制度建设发展相适应、民主制度建设需要的公民。在李普塞特总结归纳出经济、教育等方面与民主秩序条件之间的关系、阿尔蒙德、维巴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出公民个体心理、政治意识等方面对民主制度产生的影响之后,本文列举了一些培养现代公民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可以有针对性地塑造公民各方面的特质,从而适应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

一是大力加强学校教育,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公民意识。詹姆斯·布鲁斯在关于南美的著作中写道:“教育如不能使人成为好公民,至少能使他们更易于成为好公民。”李普塞特在利用几个国家不同教育指数证明教育对民主的作用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不能说高等教育水平是民主的充分条件,现有资料表明,它接近于必要的条件。”无论是在传统还是在现代社会之中,学校都是公民个体走向社会的专门化学校和训练的场所,是传播政治知识和技巧的专门机构,也是我们认知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最系统的训练营。学校环境营造出一个广阔社会的缩影,通过向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培养学生们的公民主体意识。因此加强学校教育,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随着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公民认知他所身处的国家与社会能力也必将有所提高,在认知中逐步习得政治生活的规范和方法,从而民主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主动知政议政参政意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将有所提高。此外,学校环境中提倡着互助、有爱、信任的社会交往精神。学生们在学校生活和各个活动安排中会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爱,习得信任、互助合作的做事态度,这对公民们的人生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公共精神的培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二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引导,塑造人们的现代政治观念。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传播政治理念、展现多元价值观念的平台,也是塑造公民们的价值准则,形成共同政治意识的有效工具。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以一种新型政治参与的方式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种直接便利的方法,迅速让公民们感知政治参与所带来的好处,培养人们政治行为。如当今蓬勃兴起的互联网,以其自身的特性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参与政策调查,投票参与的平台,众多政府的官员们通过在网络直接接受网民们的提问,对众多政策问题进行解释和回答,听取公民们广泛的建议和需求,从而为民主社会中公民政治理念的形成、对政府行为合法性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必須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无论是传统政治体制还是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对法律的尊重是不同社会时期的公民必须习得的规范和精神,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习得法律的运作原则更具有了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国家的宪法法律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有一个正当充分的理由将领土范围内的居民聚合在一个制度化的社会中生活,即法律成为现代国家合法性的依据。在这个依据之下,法律保证公民可以正常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习得政治法律的规范。当公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集中表达个体和群体的权益诉求,有权使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们在充分听取各阶层公民权益诉求之后,和公民一起共同寻求调和不同利益诉求的方法,公民们也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直接参与和制定社会管理制度等。其次公民只有懂法,才能区别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司法部门解决,哪些问题应当通过政府部门解决。当处于社会生活中的公民们遇到他人对自身权益的侵害,需要合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时候,法律便是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处于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公民,习得法律的规定,自觉遵守法律,有利于民主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是引导公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实践的活动。在西方国家,公民们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乡镇自治中的职务体验、对州和国家的领导人竞选进行投票、自由组织社团进行利益表达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等等。通过在政策的参与制定中,寻求不同利益诉求调和的方法,公民们养成了良好的政治参与习惯,公民们自身权利意识也得到加强,懂得了在自觉维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踊跃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培育了公民们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一方式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最有效方法。当前,在我国一些地区,有意识地让公民们接触和了解各级基层政府机构,参与基层机构的民主活动等行为也成为培养与民主制度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公民的方法与选择。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李普塞特.政治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