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2018-10-23单建华
单建华 ,孙 菡 ,罗 新
1常州市德安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2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多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约占精神科患者的50%[1-2]。伴随医疗服务的逐渐完善和自身健康观念的提高,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是减轻症状和减少病情复发,还需增强患者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使身体尽可能调整到良好状态[3-4]。引导式教育训练主要是指医护人员通过引发、指导、教育等综合训练措施提高患者自主运动意识,凭借其娱乐性和节律性增强患者的兴趣,并积极参与[5]。近年来,笔者将引导式教育训练运用于36例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精神科住院1年以上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19~72岁,平均(49.25±10.78)岁;病程 1~22 年,平均(12.67±8.05)年。观察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 20~74 岁,平均(50.12±11.43)岁;病程 1~23年,平均(12.93±8.16)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纳入:1)均通过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确诊者[2];2)年龄>18 岁者;3)意识清晰者;4)可进行一定的语言交流者;5)符合知情同意原则,且签属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1)伴随严重躯体并发症者;2)伴随脑器质性疾病者;3)对乙醇和药物依赖者;4)难以配合此研究者。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干预,患者自愿参加康复科提供的健康活动和训练,医护人员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传和疑问解答,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
1.4.2 观察组
1.4.2.1 认知及感知训练 护理人员将患者较为熟悉的物品摆放于患者面前,引导患者仔细、积极思考,描述出此物品的名称、用途以及其能够联想到的相关事物,从而有效提高患者认知能力。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感官功能刺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爱好,鼓励和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可通过看电视、练太极拳、打牌、玩游戏等方式有效提升患者生活情趣。通过定期组织活动比赛的方式,给予表现突出者奖励,从而有效刺激患者感官功能,提升患者自信心。
1.4.2.2 社交生活技能训练 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与人沟通的方式、礼仪以及表达技巧,并且采用模拟演练的方法让每位患者掌握正确与人相处的方法,并且观察患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尽可能让患者之间和谐、友好相处,增强感情。护理人员根据节日习俗为患者设计过节过程,让患者主动说出节日的具体日期、在自家时如何过节、过往与那些人一同过节,让患者们一同重温过节的美好时刻。
1.4.2.3 体能训练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情况为其制定肢体功能锻炼方式,由护理人员进行规范语言引导,然后嘱咐患者实施锻炼,主要锻炼活动为自主吃饭、整理床单铺、穿衣以及上下楼梯等。患者每日进行广播操锻炼,并且通过踢毽子、慢跑及跳绳等方式科学制定体能训练计划,训练频率为2次/周,总共训练8次。
1.4.2.4 情景导向训练 护理人员首先引导患者到达各自的训练位置,然后向其介绍周围环境情况,如所在场地的名称、当天日期、气温等,并且介绍在场护理人员及训练病友,然后让患者复述上述具体事项。此外可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组织患者外出游玩,让患者充分感受自然以及外界事物。
1.4.2.5 心理引导调节训练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正确放松心态的方式,让患者在情绪较为紧张、焦虑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具体如下:开始时嘱咐患者吸气10秒,并且让全身肌肉紧张,再缓慢放松肌肉,放松肌肉的顺序为双手-双脚-下肢-头部-躯体,进而感受全身放松和紧张的过程,如此反复进行9次左右,从而使患者精神状态完全放松。在上述调节自我情绪期间可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放松。此外,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可通过自我想象的方式刺激神经,达到自我安慰和鼓励的作用。
1.5 观察指标
1.5.1 精神病性症状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2组护理前后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激活性、缺乏活力、敌对猜疑5个维度,共18项内容,分数越高则精神病性症状越严重[6]。
1.5.2 社会功能 采用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对2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进行评价,从生理-心理-社会需求角度进行反映,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和交往3个维度,分数越高则社会功能越好[7]。
1.5.3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8]。采用引导式教育训练干预,2次/周,2小时/次,持续干预6个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病性症状评分 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激活性、缺乏活力、敌对猜疑和BPRS总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社会功能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技能、动性和交往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评分 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总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干预前后精神病性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干预前后精神病性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焦虑抑郁 思维障碍 激活性 缺乏活力 敌对猜疑 BPRS总分对照组 36 干预前 8.01±6.25 9.56±4.41 5.67±3.11 8.18±3.58 6.36±6.25 37.24±12.11干预后 5.99±2.21 6.78±2.47 3.75±1.45 6.97±2.42 4.56±1.83 26.25±6.22观察组 36 干预前 7.63±4.35 9.60±3.85 5.69±3.22 8.12±3.41 6.15±6.35 36.98±12.73干预后 5.01±1.74 5.25±2.17 3.12±1.17 5.78±2.45 3.24±1.15 19.72±6.17
表2 2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日常生活能力 社会技能 动性和交往对照组 36 干预前 30.12±4.37 25.31±4.98 32.17±9.47干预后 50.15±5.26 30.12±7.04 40.46±10.06观察组 36 干预前 30.09±4.52 25.26±5.11 32.27±9.46干预后 69.89±10.67 41.88±8.79 57.82±13.74
表3 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3 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 总分对照组 36 干预前 55.38±7.45 54.89±8.25 55.72±7.18 56.26±8.37 171.78±18.47干预后 56.82±8.45 56.86±7.62 57.35±8.17 58.61±8.49 173.46±15.83观察组 36 干预前 56.26±6.38 55.13±6.52 55.92±7.38 55.86±7.79 173.92±17.68干预后 66.78±8.25 67.98±6.58 67.76±7.14 69.51±7.36 199.74±20.16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兴奋、妄想、幻觉等症状,青壮年是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9-10]。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显著提高,不仅对自身造成损伤,并且也会对家人及社会造成影响。目前对此类患者主要需运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虽有显著疗效,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较为复杂,患者在病情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又会担心受到其他人的歧视,所以在与他人交流时会产生多疑、敏感等情况[11-12]。所以为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消除不良心理情绪,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促进患者融入集体生活,有效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消除不良心理情绪[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各社会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改善。原因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接受长期药物治疗,并且需进行系统精神康复锻炼,以提升其积极、正性力量。而引导式健康教育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其能够自愿、轻松接受相关知识教育,提升自身认知能力,充分了解疾病状况、治疗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而通过社交生活技能训练可有效提升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早日回归社会[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原因主要为该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认知感知训练可有效促进提升患者认知功能提升,从而增强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让患者与其他病友交流,有效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度。此外,心理引导调节训练可有效帮助患者调节自身心理状况,避免因为不良心理应激而造成的负性情绪,逐渐消除患者错误思维,重建健康心理行为模式,进而尽可能避免其与家庭和社会的冲突,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训练运用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减轻精神病性症状,增强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