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的少女
2018-10-23刘一群
文/刘一群
2018年早春,笔者在阿姆斯特丹得知,海牙的莫里茨皇家美术馆即将展开一项对维米尔经典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深度科学考察工作。这幅家喻户晓的杰作由荷兰黄金时代油画大师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对其上一次的考察和修复还是在1994年,时隔24年,这次全新的考察被命名为“聚光灯下的少女”。令人兴奋的是莫里茨美术馆在展厅里搭建了一个完全透明的工作室,全程对外公开这次检测工作。这么好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于是笔者特意来到海牙探访这位全世界知名的“少女”,深挖这幅画的前世今生和未解之谜。
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44.5cm×39cm 布面油画 1665年
其实,笔者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作是在2014年的夏天,那时莫里茨美术馆刚刚结束为期两年的闭馆扩建,重新开放的美术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且大多数的人都是为“她”而来。来到美术馆的15号展厅,当笔者看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那一瞬间,只是觉得很美,很美很美,平时学的美术史知识全都烟消云散,此时只是单纯的视觉欣赏和无限的遐想。
与第一次不同,这次笔者是来寻找答案的,并且特意挑选在研究即将结束的那个星期六(3月10日)来到美术馆,不仅因为这时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公布出来,还因为当天有一场关于研究的讲座。接下来先说说这项研究工作的特别之处:
荷兰海牙 莫里茨皇家美术馆
一、为参观者搭建的透明工作室
为了使博物馆参观者有机会亲眼目睹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考察工作,莫里茨美术馆在其古典优雅的 “金色之厅”(Golden Room)中搭建了一间带玻璃围墙的全透明工作室。在为时两周的考察期间,这幅画被24小时不间断地检测。届时,莫里茨美术馆的绘画修复专家和首席研究员阿比·万迪维尔通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和诠释工作室每日研究的进展情况。
莫里茨皇家美术馆15号展厅
二、关于考察团队的资质
这项考察工作由莫里茨博物馆发起,并由一支国际公认的专家团队合作完成。团队的工作人员来自荷兰保护艺术与科学研究所(NICAS),研究所由包括荷兰国家博物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和荷兰文化遗产署(RCE)等在内的单位联合组成。此外,合作机构还包含了壳牌阿姆斯特丹技术中心 (STCA)、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安特卫普大学、华盛顿国家画廊和浩视欧洲(Hirox Europe)等,如此强大的阵容让这幅画备受瞩目。
三、项目的研究方向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创作于遥远的17世纪,时间的距离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少女神秘的目光,画家维米尔的用色和对光卓越的使用吸引着每一位观赏者的目光。研究人员也一样为这幅画着迷,当然让他们更着迷的是一些关于维米尔的创作过程和他使用材料的未解之谜。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尝试解开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将使用最新的科技来研究画布、颜料、油和其他维米尔用来创作这幅名作的材料。
局部细节
四、从未如此接近“她”
对于参观者来说,“聚光灯下的少女”项目将是一次亲眼见证这幅世界名画接受科学考察的机会;而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最先进的检测仪器和科学的分析将解开有关这幅画的诸多猜测。由于考察工作的进行,这幅画在展厅的某些角度可能很难观赏,为此博物馆通过奥西技术展出一幅3D打印的复制品供参观者拍照。从3月12号开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回归她原来的展览位置—15号展厅。研究小组则继续他们数据分析的工作,最终的研究结果将会在研究工作全部结束之后公布。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原作正面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原作背面
在金色之厅,笔者看到了这间透明的工作室,研究员阿比就在里面办公,透过玻璃隔离可以看到仪器检测的一举一动,这种感觉仿佛窥探到一个惊天大秘密。玻璃隔离的外面还设有平板电脑,详细解释了考察方法和研究发现,参观者可以通过触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阅读。整间展厅的设计让笔者觉得自己好像正在参与这幅名画的研究工作,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展厅里目睹了研究的进程之后,“聚光灯下的少女”讲座更是揭秘了很多关于这幅画不为人知的细节。这场讲座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美术馆的策展人莱亚(Lea van der Vinde)讲述这幅画的收藏过程,以及曾经的布展情况,重点则是她回答了两个很多人都有的问题。
首先,这位少女是谁?其实,《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并不是一幅写实的肖像画(Potrait),而是带有想象意味的人像画—Tronie。Tronie一词为荷兰语,意为头、脸、神色表情,中文里接近的词汇应为“人像画”。我们熟悉的肖像画(Portrait)常常会交待被画者的身份、有些有直接或间接题上的姓名,有的则是以家徽国旗、背景地点,首饰服装或其他物件来补充;而Tronie则通常没有留下模特的名字,人像后面也常没有场景,后方多是深不可测的深色,强调的是人物脸上细腻的肌肉变化和情感流露,这些特点都体现在这幅画作中。此外,Tronie作品常带有画家个人的艺术创作,描绘某种风格或特征。在这幅画中则是一位穿着异域风情裙装的少女,戴着东方头巾和不可思议之大的珍珠耳环。当然这位少女无处寻觅,我们既不知道她的姓名出身,也不知道她与维米尔的关系,虽有猜测认为她是维米尔的女儿玛利亚,但并无学术考证。这种感觉与“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让人难以琢磨,但也正是因为对她的想象和猜测,才让这位少女在我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接下来,莱亚解释了这位“少女”究竟美在哪。维米尔画了很多的女人像画,其他的画像或有相同的侧身回眸,或戴相似的珍珠耳环作为装饰,但唯有这一幅成为了经典之作。莱亚将这位少女和维米尔其他的女人像画作对比,生动地解释了“她”的美的独到之处。比如《少妇肖像》中相同的姿势却没有“她”的神韵,珍珠也没有夺目的光泽;另一幅《戴红帽子的女孩》有着相同的微张的嘴唇和圆润的脸庞,但眼神却被珍珠夺去了光彩。
维米尔是用光的大师,这点完美地体现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柔软的脸颊和她温润嘴唇上点点闪烁的亮光。她双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闪烁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头稍稍向左倾侧,惊鸿一瞥仿佛摄取了观画者的灵魂,让观者迷失在万千思绪之中。画中使用平凡、单纯的色彩和有限的色调范围,少女身穿一件朴实无华的棕黄色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和垂下的柠檬色头巾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当然,还有那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在黑暗的背景中点亮了少女的脸庞。
讲座的第二部分由美术馆的首席研究员阿比·万迪维尔主讲,作为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她讲述了项目研究的方法和部分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在展厅的检测中,研究团队使用非侵入式成像技术,探索“少女”表面和下方的图层,这种技术可以避免直接接触画作。成像揭示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并不是二维平面的,她绝对是个3D作品,由不同的层面组成。材料按顺序应用,逐层叠加,由下自上分别为:帆布,底层,颜料层,釉面和清漆。
(二)为了研究的深入性,研究人员还使用尖锐的手术刀,在显微镜下取下了非常微小的颜料样本,用于分析其材料组成和不同层次的叠加,当然这些样本都选自于现有的损伤边缘或在绘画上不显眼的地方。
从这些微小的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比如通过分析少女面部轮廓部分的颜料样本可以分析出,维米尔避免了用精确的线条来定义女孩的轮廓,他在创作初期使用深色颜料为背景色,然后将其保留下来作为轮廓线在少女的脸庞显现出来,背景的颜料层和她脸上的颜料层互相不接触,这样少女的面部轮廓就显得清晰且格外柔和。
(三)研究人员还透过X光技术检测到,画面左上角有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维米尔签名。维米尔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使用了几个不同的签名,在这幅画中他用了 “IVMeer”的字样,字母IVM连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格,这个签名的位置和风格与其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少妇肖像》相似。
位于金色大厅的全透明工作室
工作现场
仪器操作
研究团队
(四)画面的裂纹情况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负责,研究人员使用颜色和表层扫描仪从超高分辨率的微观水平面收集了关于裂纹的信息。一台投影机将精准的垂直线和水平线投射到画面上,并由位于两侧的两台摄像机进行拍摄,两台摄影机拍摄到的线条的偏差被计算机分析并诠释出画作表层的信息。扫描仪还可以检测光泽差异,颜色以及形状,这对画作背景的考察尤其重要。通过检测得知,这幅画最初的背景是深绿色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和光泽已经发生了变化,使它看起来灰暗和斑驳。浩视混合3D数字显微镜捕捉画面3D表层的图像,由此裂纹以峰和谷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检测得知,画中少女年轻的脸庞其实已经斑驳开裂,当然这些肉眼都是看不到的,不耽误大家对这幅画的喜爱。
此次去探访这位神秘的“少女”让笔者感触很深,这些感触来源于对这幅名作的喜爱,对维米尔的崇拜,当然还有莫里茨博物馆这项创新举动带来的欣喜,简言之,总结如下:
同名小说
同名电影
此次考察活动将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维米尔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是学术界的新进展,也关系着每一位喜欢这幅画的艺术家和普通人。对这幅画的喜爱曾经激发了很多受欢迎的再创作作品,比如英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和彼得·韦伯执导的同名爱情电影等。期待这次的研究能够带来更多的故事和再创造的灵感!
与许多以藏品(Collection)为中心的博物馆相比,莫里茨是一个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博物馆(Visitor-centered),非常注重与参观者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但体现在博物馆的服务上,更深层地体现在博物馆的布展上,而这次莫里茨博物馆更是将平日里隐藏在幕后的研究过程展示在所有人面前,用看似深奥的遥不可及的科研工作,充满趣味地讲述着博物馆里有关艺术和科学的故事。
维米尔与荷兰的另两位大师—黄金时代的伦勃朗和后印象派的凡高一样受世人的爱戴,但是不同于创造巨幅油画《夜巡》的伦勃朗,维米尔都是小幅的且贴近荷兰风俗的作品,这类创作通常被称作“荷兰小画派”;而与留下800多幅油画的凡高相比,维米尔又不是一位高产的画家,艺术史上对他记载的资料少之又少,学术界对他的研究成果也是屈指可数。那么维米尔受人喜爱的理由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他对生活持有的,“荷兰小画派”特有的艺术视角—那种安静的生活中美好的小场景。对生活与生俱来的热爱如今仍根植在荷兰人的心中,而维米尔作为画家,又是荷兰风俗流传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