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诗学视角下的戴望舒《雨巷》解读

2018-10-22李颖异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

摘 要:戴望舒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距离古典诗歌繁荣的时代未远,所以其诗歌创作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以他的《雨巷》为例,不管是其象征性的意象、还是其朦胧的意境以及优美婉约的风格,都有着传统诗学的影子,符合传统诗学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传统诗学;戴望舒;《雨巷》

作者简介:李颖异,女,蒙古族,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戴望舒,生于1906年,卒于1950年,原名戴梦欧,浙江人,是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杰出的诗人,因其《雨巷》这首诗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中国正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下,血腥残忍的“四·一二”大屠杀就此爆发,作者面对大革命的失败,其内心痛苦彷徨,面对现实社会的血腥残忍,理想的不断幻灭。心中充满了痛苦、迷茫的情绪,在此同时又产生朦胧的希望,该诗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雨巷》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下面从三个方面解读戴望舒《雨巷》与传统诗学的关系:

一、《雨巷》的象征性意象

意象,最早的源头要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p291)”这是对“象”的一个简单描述。具体说来:意象,其实就是作家的主观意识活动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描述,并带有作家独特的情感活动,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我们说,这种意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意象”简单说就是作者主观的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结合,并且加入作家的思想感情,具有特殊含义的形象。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一般有象征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两类。象征性意象具有反复使用、意义固定的特点,如流水意象,一般与时间有关;夕阳意象,一般与结束、晚期等有关,浮云指漂浮不定,秋风代表萧瑟冷落,等等。而描述性意象具有新鲜、不固定性的特点,多为使用白描手法。显然,《雨巷》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意味,如“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姑娘”和“颓圮的篱墙”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感,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深幽的美感。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屈原首创。屈原所写的楚辞中就大量地把“香草美人”作为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2](P3)”

因此,“寂寥的雨巷”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血腥、残忍、黑暗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大革命中给人朦胧的、若有若无的希望。诗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说,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古诗中关于丁香的诗有:南唐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3](p9)”、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3](p9)”、杜甫“丁香体柔弱[4](P726)”等诗句。可见丁香是美丽、纤弱、高洁、清幽的象征。在本诗中,“丁香”是诗人心中期待许久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当做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由此可见,戴望舒的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实际上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深影响。

二、《雨巷》的朦胧意境

文学作品通过意象表达出一定的意蕴和境界,再通过意象给我们构成一个生动可感的世界。在《雨巷》中作者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通过那狭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萧墙,以及那位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朦胧、幽深的意境。中国古典诗词一直以来重视诗歌的意境创造,尤其从唐代以后的诗论观中看,重视的不再是诗歌的教化和讽喻作用,而是诗歌的意境创作。具有朦胧意境的古代诗人不少,如西晋太康诗人阮籍的《咏怀诗》,被刘勰评为“阮旨遥深[5](p60)”,具有朦胧特点,再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类诗歌,朦胧多义,旨趣难求,一首《锦瑟》聚讼不已。

在王昌龄的诗歌专著《诗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诗有三境”说,即物镜、情境和意境。意境就是“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6]”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强调意象是诗歌创作中景物与情感的结合,景物与情感的完美融合达到的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又如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意境扩展延伸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追求的是象外的景象、景色之外的风景,而这正是诗歌创作当中所说的意境。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7](p66)”其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7](p66)”就是对诗歌中意境创作的最完美解释。正因为如此戴望舒的这首《雨巷》很容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若自己就是那位走在雨巷中的彳亍者和在雨巷中的那位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

三、《雨巷》的含蓄婉约风格

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其作品中展现。作家的日常个性通过创作实践产生创作个性,并通过创作个性才能转化为风格,其实也是作家创作的艺术独创性。而此诗中大量的运用了象征性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将古今艺术手法融为一体,使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戴望舒《雨巷》这首诗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是含蓄婉约。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把诗歌分为了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那戴望舒的这首诗可以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8](p40)”来解释这首诗的风格。含蓄是先秦儒家以来对诗歌的审美要求,也是比兴手法形成的艺术效果。戴望舒《雨巷》所表达的惆怅伤感的情绪,是通过寂寞悠长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来反复修辞,表达出来的含蓄深隐。而意象特征又赋予它婉约风格,具有朦胧、柔婉、细腻的特点。

古代文论中的风格论很发达。曹丕《典论·论文》中就谈到了“体”的问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9](p229)”曹丕的气之清浊就是《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谓气有刚柔,清浊与刚柔,是指文章两种不同的风格,曹丕说清浊有体,这里的“体”即指风格。陆机的《文赋》中也用了体的概念来表示文章的风格。风格的形成,与作家个人的性格、社会地位、经历和所受的教养的有关,也与诗人所处时代有关,因而每个作家必然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诗文风格。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才有庸俊,气有刚柔[10](p256)”“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10](p257)这是关于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的一个完整的论述。戴望舒《雨巷》的含蓄婉约风格,既有个性才气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更是诗人使用修辞手法和语言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

综上所述,从意象、意境和风格这三个方面来看戴望舒的《雨巷》,可以看出其与传统诗学的渊源关系,由此可以阐释现代诗歌的传统性问题。从而认识,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戴望舒《雨巷》是其中的一则显例。

注释:

[1]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汉)王逸注. 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07.

[3]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6.12.

[5]周振甫译著.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张伯伟撰.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08.

[7]游光中著. 历代散文名句鉴赏下[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0.01.

[8][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汉语格言分类词典》编写组编. 汉语格言分类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12.

[10]周振甫译著.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雨巷》(节选)
在天晴了的时候
秋天的梦
烦忧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感伤之美
读写:让学生行走在“雨巷”中——基于戴望舒《雨巷》的情境读写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梦中的雨巷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