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的前世今生
2018-10-22稻父
稻父
稻米的起源
现在的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在古代连成一体,形成一块大陆板块,称为冈瓦纳古陆,后来因为地球转动及磁性作用,大陆板块开始断裂、破碎,并开始漂移,大洋洲移动到现在的位置,非洲大陆旋转过来,南亚次大陆向北推移,因而珠穆朗玛峰很年轻,且是由两块大陆版块顶托形成。
现在南亚次大陆每年还在向北移二公分,山峰还在升高,我们应该认识这块超大陆。栽培稻的野生种、杂草种类的地理分布和稻属内其它种的分布,都起源于这块超大陆。
由于古大陆的陆地部分断裂、漂移,才使稻属广泛分布于非洲的湿热带、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再根据稻种多样性的分布地区和稻谷炭化样本考证,稻的起源地区在尼泊尔——阿萨姆(印度),缅甸——中国云南、贵州,这么一个大的生态区域内,不是什么非洲起源中心或哪一国起源中心。
稻米的演变
稻属有两个栽培稻,远昔年代在冈瓦纳古陆有着共同的祖先,进化程序为:多年野生稻→一年生野生稻→一年生栽培稻。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各自经历着平行的发展过程。
一年生野生稻和一年生栽培稻自然杂交产生杂草种类,形成一个杂合群体。由于种植者喜爱、社会宗教传统和人口增加,使得一年生亚洲栽培稻广泛传布,形成三个生态地理种(籼型种、粳型种、爪哇种)。同时,受季候风影响,形成特殊栽培类型(陆稻、水稻、深水稻)。非洲一年生栽培稻缺乏传布,人口密度低,演变也较少。
稻的栽培历史,有的说印度早,有的说中国早,有的说非洲第一,但有一种趋势,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和农具是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在汉朝时开始移栽,以后也传到了东南亚,甚至非洲。东南亚种植稻的历史不超过四千年,今天的孟加拉国甚至没有引进铁犁,直播稻仍然很多。
水稻发展的必然性
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在大河流域附近诞生的。其中,埃及、古巴比伦的人们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亲河流域内广种小麦。可以说,这些辉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筑在麦田之中。可是,它们都没能逃过小麦农业衰落的命运。
在今天埃及的尼罗河两岸,只要看一看那些曾经繁荣的地区普遍沙漠化的景象,你就知道,这里早已失去了古埃及文明存在的条件。而在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昔日孕育了辉煌的两河文明的千里沃野,现今已变成一片寸草难生、板结得硬邦邦的盐碱地。而它们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当地的人们别无选择地采取了灌溉方法种植小麦。
小麦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
古文明于是在麦地中慢慢衰亡。
这时,水稻登上了历史舞台。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型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这种作物的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20倍左右的稻谷。这与此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小麦仅4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不需要像小麦那样有休耕期,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延长了农业生产衰落的周期。
于是,与小麦一同衰落的文明,在水稻农业中开始获得重生。
水稻在中国
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悠久,兴起大约是在北宋时候。虽然之前也有种植水稻的记载,但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开始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两千年里,中国的农业开发程度并不高,生产规模也不太大。因此当时黄河流域的生态情况良好,土地都还保持着较好的肥力。中國社会政治动荡基本上是由诸侯国争夺霸权引起的,很少出现农民起义或者民变这样的事情。但随着后来的国家统一,黄河流域农业生产规模的开发也即刻展开,于是小麦种植导致的土地贫瘠问题,开始成为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心腹之患。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直接危及农民的生存。人地矛盾演化成严重的社会政治矛盾,一个个显赫的王朝颓然倒下。经过一番动乱,新的王朝在恢复肥效的土地上重新崛起。直至到了唐朝,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终于走到了衰竭的一天,现在黄河流域干枯、断流就是最好的证明。
水稻的种植,在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比小麦要多出好几倍,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和环境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探秘五常大米
你虽然听说过五常大米,也知道它美味健康,但不一定知道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五常大米,以及它为什么受人追捧。
在超市里,挂有“五常大米”包装字样的米并不少见,至于里面装的都是什么米,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五常大米,是黑龙江省哈尔滨五常市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真正的五常大米,米粒半透明或透明,色泽青白有光泽,蒸煮时散发特有的诱人清香,饭粒表面有油光,口感绵软略黏、微甜、略有韧性,即使是冷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口感。
《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中,就有介绍五常大米: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水稻中决定营养成分的干物质积累丰富。脱壳后,米粒饱满坚硬,色泽青白透亮。通常情况下,五常大米需要经历138天漫长的生长期,节目里更赞美说这大概就是“中国最好的稻米”。
这一句平实的评价,使得原本就赞誉满天的五常大米,再度吸引了全国美食爱好者、健康追求者的目光。
要说五常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国时期(7世纪中叶),当时五常境内就开始有农民种水稻了。而广泛的种植生产,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清政府指派1000户亲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戍边开始,后清道光十五年(1835),吉林将军富俊征集部分朝鲜人开始在五常一带引河水种水稻,所收获的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封为贡米,专送京城,供皇室享用。
后来,五常大米便成为清朝后期历代皇帝的贡米,对饮食挑剔到极致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称“非此米不能进食”。这等赞誉,可见五常大米的口碑与食感都是极佳的。
新中国成立后,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当年的清廷贡米,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都吃得到的美味。
五常大米还有个重要的转折期。1993年,五常农村的一位农民田永太在田里无意发现了一个12棵穗的稻子,稻香扑鼻。于是来年春天,他便利用这12棵穗的稻子种了12垄水稻,秋风一吹,香气迎面而来。在百万分之一变异的几率中,田永太培育出了香米“稻花香二号”,也是后来五常市主打的品种,也使五常大米名声鹊起飘香海内外。
五常大米的特别之处
五常大米,是取自产地五常市的名字,因五常堡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故取儒教“三纲五常”之名。
五常市在哈尔滨市南部120公里处,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盆地之内,上接松嫩平原,东临日本海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尤其是水稻灌浆成熟的八月和九月,风和日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62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3天,使得水稻种的干物质积累多,大米营养丰富,口味独特。
另外,这里水源独特,天赐的龙凤山水系富矿性水源,天然泉水灌溉。
高山泉水汇成沼泽湿地,经过植物腐烂形成黑土地,土质肥沃、营养丰富,一万年的黑土层厚度达2米,土中含有机物质高达10%,并采用傳统的手工栽培技术,作物一年收一次,且少旱少涝。
五常大米全部按照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人工插秧施有机肥,人工生态除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培育土壤、防治病虫害,已获得安全的、原生态的水稻种植体系,促进良性循环。
而以上这些得天独厚、缺一不可的条件全部都加在一起,才成就了五常大米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让它无法被模仿、无法被复制,独占“中国最好稻米”的宝座。
大米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主食之一,它作为我们一日三餐的主角,在饭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五常大米显然是万千家庭最健康、最美味的选择。
“美酒胡不饮?饭香也醉人”。凡是真正细心品味过正宗五常大米的人,都不得不被这饭香陶醉,不得不有“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之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