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服务器技术在服务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22陈者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4期
关键词:虚拟化技术信息化

陈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完善,尤其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降低其使用成本,提高计算机服务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医院医疗管理工作中,推动信息化管理也是重要的挑战之一,而服务器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管理中应用进行分析,对于提高资源管理整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虚拟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服务器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4.062

[中图分类号]TN91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4-0-02

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各行各业都出现新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人们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在互联网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对当前服务器管理水平也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的虚拟化技术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已经形成以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虚拟化技术,对提高服务器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十分有利。

1 虚拟服务器技术基本概述

1.1 虚拟服务器技术的作用

将虚拟服务器技术应用在服务器管理中,主要利用虚拟化技术创建虚拟处理器以及存储空间,可以获得硬件管理层,从而不断扩展传统服务器功能。虚拟服务器技术是一项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对提升服务器运行水平也有重要意义。虚拟服务器技术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源整合。对多个硬件设备进行有效整合,获得一台高性能的逻辑设备,借此来满足特殊客户端的性能需求。②资源拆分。对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硬件设备进行拆分,从而获取多个逻辑设备,然后将这些逻辑资源转让给客户端使用,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③资源迁移。在保证逻辑设备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将闲置资源从一台逻辑设备转移到另一台逻辑设备上,甚至可以将资源转移到远程计算机中。

1.2 虚拟服务器技术的应用优势

虚拟服务器技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在服务器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优势。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虚拟服务器系统中,平台的所有应用系统都可以在同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并且利用资源整合、资源拆分以及资源迁移可以将资源进行合理地、科学地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②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虚拟服务器有效缩短了安装以及维护工作的流程,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对机房扩建、购置新服务器以及散热处理等方面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③降低系统维护难度。虚拟服务器在升级与更新过程中仍然可以提供应用服务,能够有效控制测试成本,并且降低了系统维护的难度,对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3 虚拟服务器技术的特点

将虚拟服务器技术应用在服务器管理中可以有效提高服務器管理水平,对推动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虚拟服务器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利用虚拟化平台能够对处理器、磁盘空间、内存空间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可以将服务器管理中原有的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完整地转移到虚拟机中,并且能够对原有的服务器管理中的硬件资源进行统一汇总,将其汇总在逻辑资源池中,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各个虚拟机的不同的业务需求与优先级别,对逻辑资源池内的资源进行合理地、科学地配置。而在虚拟的逻辑资源池内,系统资源会被优先分配到需要资源的主机上,并且虚拟机还可以在任何一台服务器上正常运行,实现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无缝迁移,确保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与开发,与此同时,配置资源时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资源分配,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②虚拟服务器技术的适应能力更强。虚拟服务器技术强大的适应能力是确保其能够在服务器管理中有效应用的重要特点之一。因为其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不管IT环境如何变化与更新,虚拟服务器技术的功能几乎不会受到影响。并且虚拟服务技术可以对服务器的工作负荷进行分析整合,然后使用现有的硬件配置提升整个服务器的性能,确保服务器性能最佳,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服务器的电源、冷却以及管理成本。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服务器的响应速度,虚拟服务器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创建无缝集成现有存储环境的虚拟基础结构,提高服务器的管理效率。与此同时,虚拟服务器技术可以对服务器工作的负荷位置进行优化,并提供稳定可靠的虚拟基础架构,方便工作人员了解逻辑资源池内的服务器运行状况,方便对服务器管理系统及时升级与优化。

2 现有服务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更新换代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服务器管理方式与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丰富多样的应用需求。现阶段,服务器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服务器本身的灵活性较低

传统的服务器本身灵活性较低,并且也不具备测试与备用机制,从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器管理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在传统的服务器系统中,源系统是服务器管理系统升级、测试以及维护的重要基础,一旦源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并且为了对新的应用系统进行测试,还要在原有的系统内创建一个临时环境,这会严重影响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另外,服务器的数量不能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加而增加,会限制服务器系统的运行效率。

2.2 资源利用率较低

原有的服务器管理系统必须不断新建服务器才能保证满足应用系统的运行需求,从而会导致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不能将一些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服务器内的剩余资源调配到资源利用率较高的服务器内,从而会导致很多资源被闲置造成浪费。另外,为了确保中央处理器的资源请求在业务峰值期内也能够得到快速回应,必须对资源进行较高配置,从而会导致很多系统资源被浪费。

2.3 不具备双机系统,灾难恢复困难

在服务器中运行的信息以及系统等都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人工操作不当、病毒侵入以及硬件故障等),这些因素会使服务器管理出现故障,从而导致一些信息数据损坏或者遗失。虽然大多数服务器都有数据备份系统,但是这些数据备份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也会受到一些故障影响。只有双机系统才能确保系统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系统的故障恢复也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服务器管理大多采用的是单机系统,其持续性与可靠性都相对较低。

3 虚拟服务器技术在服务器管理中的应用

虚拟服务器技术在服务器管理中的应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只要能够顺利整合原有服务器管理运行系统中的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应用,并给出具体的书库迁移方案,就可以将虚拟服务器技术应用在原有的服务器管理中。虚拟服务器技术在服务器管理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关研究人员的设计与研究,才能确保虚拟服务器技术能够在服务器管理中发挥作用。

在应用虚拟服务器技术时,主要从硬件设计、虚拟服务器构建、资源迁移以及分布式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具体如下。①硬件设计。对虚拟服务器技术系统的硬件设备进行设计时,因为系统运行对硬件配置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选择内存为1 G以上、硬盘位16 G以上的配置即可,使用的网卡为千兆网卡,而中央处理器为双核1.5 GHz以上即可。但这种设计仅限于一般情况,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求对虚拟服务器技术系统的硬件配置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硬件配置能够满足服务器管理需求。②构建虚拟服务器。虚拟服务器直接被安装在裸机内,其服务器为XenServer 6.1,可以将物理计算机系统转化成虚拟映像文件,再使用System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对XenServer的主机与虚拟机进行统一管理与监控。③资源迁移。在服务器资源進行迁移时,要注意在不影响虚拟服务器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使用新版本的XenServer的XenMotion技术对资源进行迁移,才能保证将资源顺利迁移到虚拟服务器中。④分布式资源配置。对资源进行分布式配置主要为了保证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化,为了保证现有资源可以满足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可以使用分布式资源调度程序,即DRS程序,借此实现资源的实时、动态分配,确保对资源的合理科学调度与安排,从而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

4 结 语

在服务器管理系统中,每台虚拟机都是在同一个物理服务器中运行的,虚拟机与独立服务器的区别不大,因此不管有多少应用,虚拟机都能够直接创建新的虚拟服务器借此满足各个应用的使用需求。另外,服务器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在不影响服务器正常运行状态的情况下,对虚拟机进行服务器转移,即将虚拟机从一个服务器内转移到另一台服务器中。并且在服务器管理中对虚拟服务器技术进行应用,还能够对控制机房的服务器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之,随着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家宇.浅谈虚拟服务器技术在服务器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9).

[2]韦常升.浅谈服务器管理中虚拟服务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

[3]于永伟,许小猛.浅谈虚拟服务器技术在服务器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迷,2016(3).

[4]鲁玉坤.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用与研究浅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5(51).

[5]杨芬秀.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优势与应用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6(1).

猜你喜欢

虚拟化技术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虚拟化技术在中职学校校园网服务器中的应用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应用研究
基于SOP架构的一种轻量级虚拟化防火墙的实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