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儿家长的焦虑降降温让培训机构减减势
2018-10-22
家长需调整自身心态
每到幼升小的时候,身边的家长讨论最多的,就是要不要利用暑期报幼小衔接班。这个问题透露出家长们的焦虑。家长们这种焦虑情绪是普遍的,而且近些年来越来越焦虑了。
幼儿家长在焦虑什么
与中小学生家长的育儿焦虑主要集中于孩子的成绩起伏、升学压力、青春期教育不同,学龄前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可谓千差万别。但总体来说,无非有这几类:一是成长焦虑。孩子在幼儿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具有典型性,但并不整齐划一。比如一岁半幼儿,有些已经能完整地叙述和表达,但有些却可能连基本的词语也说不完整;4岁孩子,有些已经能熟练用筷子吃饭,而有些可能到了5岁还不能熟练使用。这些现象都是非常普遍且正常的,但幼儿家长觉得问题特别严重。他们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善?是不是存在发育障碍?为此,他们焦虑到寝食难安。
二是抢跑焦虑。不可否认,目前仍普遍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为了能在优质资源争夺中抢占先机,家长都在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孩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甚至“人优我特”。各类校外特长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大肆宣传。被各种资讯冲击和牵引的家长盲目地带着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在各类辅导班、特长班之间辛苦奔波,以期能够在竞争择校、名校面试中加分。另外,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每位家长都倍感生存压力。由此,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突破。同时,以80后为主力军的“双独”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抗风险能力弱,普遍有“输不起”的心理,更有甚者,将自己未能达成的人生目标加在孩子身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众多幼儿家长背上了沉重的压力。
三是攀比焦虑。思思和小文是好朋友,思思性格外向能歌善舞,思思妈妈更是因势利导送孩子上了口才班、主持班。因此,思思俨然成了幼儿园舞台上的小明星、“台柱子”。而小文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对于表演类活动没有多少兴趣,也并不擅长,更多时候她喜欢静静做手工、看书。每当两个孩子在一起,看到思思像耀眼的小太阳,小文妈妈就暗暗着急。
多元文化發展时代,很多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特长培养和潜能开发,于是各类“超常儿童”频频登场。像小文妈妈这类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此出彩、如此优秀,而自己孩子却身无长技貌似平庸,焦虑感也随之袭来。
四是阶段性焦虑。在成长的一些特殊时期,孩子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阶段性问题,如孩子刚上幼儿园,因身心方面的种种不适应而造成的入园焦虑,让家长心急如焚;再如孩子进入小学前的幼小衔接准备期,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担心孩子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家长更是忧心忡忡。
幼儿家长的焦虑从哪儿来
无论是抢跑还是攀比,无论是摇摆还是盲从,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都离不开内外两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外在因素是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而内在原因则主要是家长普遍缺乏科学育儿理念,无法科学界定孩子成长的水平,不能正确面对成长与成才的关系,容易受外界言论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
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较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家庭教育基本靠家风传承和约定俗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各种早期教育思想迅速进入,以及近些年来各方资讯日益发达,各种育儿理念一时间呈井喷式涌向家长,其中不乏本身存在争议和不成体系的错误或失当理论。缺少科学育儿知识储备的幼儿家长,将这些杂乱的观点和理论一并吸纳,运用于自己的育儿过程中,并将孩子的各种表现与一些理论作对比。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发展不尽如人意,便会上纲上线放大后果。同时,对于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对孩子的过度期望,更持续加重和放大了这种育儿焦虑,为人父母者更加迷茫和无所适从。
如何缓解幼儿家长的焦虑
家长的种种焦虑情绪往往会造成育儿方式的失当,也会将焦虑不经意间投射在孩子身上,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桎梏和压力。因此,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使父母成为孩子成长的导师和良伴,在孩子的教育中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科学育儿的关键。这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机构,应把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长育儿指导。幼儿园应持续不断地向家长宣传早期教育政策,因势利导引领家长树立育儿新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宣传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熟悉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树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作为家长,缓解育儿焦虑,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自信。年青一代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急于寻求对各类育儿知识的学习。但这种学习更多停留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少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因此,幼儿家长应通过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配合幼儿园的家长工作,认识儿童,解读儿童,读懂儿童。对各类育儿理论形成自己的甄别和判断,树立育儿自信。
其次,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每个生命个体的萌发和成长都有其周期和过程,父母首先应理解并认同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关注孩子的兴趣指向和性格变化,重视有效陪伴与游戏价值。与其“拔苗助长”,不如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空间和丰富的玩具材料,支持孩子在游戏和生活实践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完成学习。
再其次,重视在各类活动中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及时肯定孩子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满足孩子自我学习和自我肯定的需求。针对孩子特殊阶段出现的问题,要耐心陪伴和鼓励,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而不是一味地强求和过度要求。面对其他孩子的突出表现,不要盲目攀比。家长需要认同孩子的独特,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真正全身心参与到孩子成长过程之中,体会和感受孩子成长和发展创造的惊喜。
最后,要学会摆正心态、自我调适。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背负生活负担和工作压力的家长,有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失当。这种状态不但会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尽量不要将生活和工作中的情绪带入到和孩子的相处之中,要智慧地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全社会也应重视营造幼儿健康成长的氛围,同时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一方面加大对国家早期教育政策及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科学实施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杜绝对于片面、错误教育理念的跟风宣传,避免人云亦云、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消减错误观念带给家长群体的焦虑和困扰。同时,对校外培训机构迎合大众的招生手段加大查处力度,积极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稳定、规范的教育生态环境。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权敏琴/文)
培训机构应有法律约束
学前培训机构也须严禁“小学化教育”
幼儿园也“空巢”了。据媒体报道,虽然北京各小学7月才发放入学通知书,但事实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幼儿园,为上小学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还出现了“空巢”现象。幼儿园“空巢”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升入小学后,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于是在大班阶段就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幼小衔接班”。
教育部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是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完善孩子的个体认知,不应该提前进行小学化的教育,让孩子学拼音、识字、算术等。与幼儿园去小学化对应,我国教育部门还明确要求小学零起点教学,不能提前教学。
但是,由于去小学化的规定,只针对幼儿园,对于早教培训机构不适用,因此,幼儿园去小学化,和小学零起点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在有的幼儿园门口,就有早教机构幼儿奥数培训班的招生广告,幼儿园内不得上任何小学化的内容,一上就违规,可早教机构却可大大方方地上。这让家长觉得幼儿园去小学化就是形式主义,同时担心有的孩子到校外去上培训班,今后自己的孩子上小学落后跟不上怎么办?而当有不少孩子都去培训机构接受小学知识教育时,小学零起点教学也成为一句空话。
为回应家长的质疑,有的幼儿园私底下开展小学化教育,并让家长配合应对教育部门的检查,而如果幼儿园坚决不上小学化的内容,家长就让孩子不上幼儿园,而去上早教机构的幼升小衔接学前班。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而且有蔓延扩大的趋势。
针对这一问题,不是教育家长不能抢跑,而是必须以立法的方式,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当前教育部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规定,只是行政规章,对早教培训机构没有任何约束作用。只有立法,把早教机构的培训内容也纳入统一治理,才能让所有孩子有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所有幼儿园、早教机构都无法获得小学化教育,这会缓解家长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的焦虑情绪,即便有个别家长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那也只是个体的选择,不会成为整体的风气。
我國四部门今年启动了整顿教育培训机构的专项工作,明确教育培训机构不能进行提前教学、超纲教学,这表明我国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超前教学对教育秩序的影响。但是,这次专项整顿工作,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机构,也就是说,学前教育阶段的培训机构进行超前教学,不在治理之列。整顿的结果是,一些培训机构纷纷转战早教培训市场,针对幼儿开展提前教学。虽然早教机构的名目五花八门,但内核完全一样,就是提前上小学的知识。
当超前教学向学前教育前移,这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有人说,由于存在幼升小择校热,学前教育去小学化,是不现实的。毋庸置疑,义务教育不均衡导致家长择校,与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两个方面,我国各地当然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来缓解择校需求和焦虑,但也必须依法治教,规范幼儿园的办园和早教培训机构的经营。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纷纷选择上早教机构的培训班,是缺乏禁止学前教育进行超前教学的法律所致。我国应该完善教育立法。
事实上,我国应该有一部全面禁止超前教育的法律,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超前教学都纳入统一治理。目前,对超前教学,只是进行行政治理,这难以起到治理的效果,只有立法才能进行系统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