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桥梁过江方案研究
2018-10-22冯菁
冯 菁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63)
1 概况
武汉市轨道交通 11 号线白沙洲段,线路由汉阳的地下站四新站出来后,向东继续沿四新大道前行,于国博中心设站与 6 号线实现换乘后,从白沙洲长江大桥与杨泗港长江大桥间由汉阳过江进入武昌岸,之后线路向北偏转,沿武金堤路走行,穿越杨泗港大桥后,在江国路路口处设张家湾站,在江安路设江安路站(图 1)。
2 11 号线越江方案
武汉市轨道交通 11 号线为市域快线,连通汉阳和武昌,需跨越(或穿越)长江。越江通道的选择决定了 11号线在汉阳、武昌两岸的接线,也决定了二期工程线路在白沙洲段的走向。要稳定三期先期开工工程的起始线路以及做好两岸用地控制,有必要预先对越江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2.1 越江通道选择
根据线网规划,11 号线在汉阳岸主要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四新片区,四新片区规划面积 46 km2,为城市新建区。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主要有 6 号线、11 号线、12 号线、10 号线、3 号线服务于四新片区,6 号线、10 号线、3 号线为南北向,11 号线、12 号线为东西向。11 号线在武昌岸主要服务于白沙洲地区,白沙洲地区用地规划大部分为居住用地,现状主要为一些居住用地及多家小型厂房,沿长江岸边南北向分布有武金堤公路,该道路为防洪大堤(图 2)。
图1 11 号线线路走向示意图
图2 11 号、12 号线线网示意图
根据 11 号线在长江两岸的服务区域分布以及11号线、12 号线同为越江线路,且在两岸均经过四新副中心及白沙洲地区,确定 11 号线、12 号线共用越江通道,越江通道选择在杨泗港大桥与白沙洲大桥之间(图 3)。
图3 杨泗港、白沙洲大桥、白沙洲地区规划示意图
2.2 越江桥位方案
考虑杨泗港桥、白沙洲桥的桥跨布置以及通航等方面的相关规定,选择了 4 个桥位方案,见图 4。4 个桥位方案分析如下。
2.2.1 河道条件
(1)桥位 1、桥位 2 均横穿白沙洲,且近年来白沙洲有一定幅度的冲淤变化;
(2)桥位 3、桥位 4 同样穿越江中不稳定心滩。局部河势条件不稳定,河床近期平面变化主要表现在年际年内洲滩的消长,深槽随来水来沙条件上提下移,深泓纵剖面年际间变化特点是冲淤交替。汉阳侧以拦江堤、鹦鹉堤,武昌侧以武金堤路为准,控制河宽约 2 000 m,河道平面相对稳定。
图4 桥位方案示意图(单位:m)
2.2.2 相邻过河建筑物间距
对于水上过河建筑物选址,GB 50139-2014《内河通航标准》第 5.1.1 条规定:“相邻两座水上建筑物的轴线间距,对Ⅰ至Ⅴ级航道不得小于船队长度加船队下水 5 分钟航程之和。”参照附近河段内已建桥梁计算间距一般在 2.3 km 左右,桥位 2、桥位 4 均不满足该间距要求。
2.2.3 港口布局
GB 50139-2014《内河通航标准》规定:“桥址应远离滩险、弯道、汇流口或港口作业区和锚地,其安全距离对桥址的上游,不得小于顶推船队长度的 4 倍或拖带船队、拖排船队的 3 倍;对桥址的下游,不得小于顶推船队长度的 2 倍或拖带船队、拖排船队的 1.5 倍。”从港口布局分析来看,拟选桥位所处河段主要是沌口港区,桥位 1 和桥位 3 为现有桥梁并行布置,均基本满足桥址应远离港口作业区和锚地的要求;桥位 2、桥位 4 范围内有部分码头设施,对港口布局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提出桥位建议方案如下:
(1)通过合理布置桥跨,部分方案采取搬迁码头、锚地等措施,4 个桥位方案都是基本可行的;
(2)4 个桥位方案虽都不能满足 GB 50139-2014《内河通航标准》第 5.1.1 条关于 2 座相邻水上过河建筑物的轴线间距的要求,但桥位 1、桥位 3 通过与既有桥梁并行且通航孔相互对应,桥位 2、桥位 4 采用 1 孔跨过通航水域的措施,可以满足通航要求。
2.3 两岸接线方案
2.3.1 桥位 1、桥位 2(图 5)两岸接线方案
(1)桥位 1 方案。在武昌岸,受万科金城、长江鑫都等房地产高层影响,11 号线只能沿武金堤东侧规划道路敷设。由于武金堤为防洪大堤,根据堤防相关规定,规划道路距离武金堤较近,影响堤防安全,同时 12号线受房地产高层影响没有通道。在汉阳岸,11 号线站点与 6 号线站点距离较远,换乘不便利,11 号线从桥位方案 1 到四新大道,绕行较远。12 号线与三环线共通道,设站及客流吸引效果较差。
(2)桥位 2 方案。在武昌岸,为与武金堤保持距离,11 号线南北向穿越地块,地块现状主要为小型厂房,无大的控制建筑;12 号线穿越一个地块,该地块目前为小型厂房和空地,已与规划沟通进行初步控制。在汉阳岸,11 号线线位较顺直,站点设于国博中心处,与 6 号线换乘较便利;12 号线线路较为顺直。
2.3.2 桥位 3、桥位 4(图 6)两岸接线方案
(1)桥位 3 方案。在武昌岸,11 号线接线条件较好,沿堤后街、规划路或夹套河路敷设线路方案均有条件实现,其中沿规划路、夹套河路敷设线路穿越地块较多,切割地块较大,环境影响较大;12 号线穿越住宅小区及规划地块,对现状及规划影响较大。在汉阳岸,11 号、12 号线均需沿四新北路走行一段后再分开,两高架线并行,规划道路红线仅 40 m,设站困难;11 号线与12 号线分开后需斜穿大片地块接入四新大道,对用地影响较大,景观较差;12 号线在转入和转出四新北路时需穿越既有高层小区,工程实施难度大。
(2)桥位 4 方案。在武昌岸,11 号线接线条件一般,沿堤后街、规划路或夹套河路线路敷设,与杨泗港大桥斜交角度较小,桥梁需设置大跨度;沿堤后街敷设,线路需跨越杨泗港大桥的上下层匝道及主桥,立墩困难。12 号线线位临近既有高层建筑且需下穿规划的江楚大道高架桥,工程实施困难。在汉阳岸,11 号线需斜穿国博中心北侧地块,该地块已出让,11 号线穿越困难,设站困难。由于杨泗港接线桥梁工程较长,12 号线与之并行,立交复杂,工程实施困难。
图5 桥位 1、桥位 2 示意图
图6 桥位 3、桥位 4 示意图
2.3.3 综合分析比较
表1 给出了 4 个桥位方案综合比较分析结果。由表 1可见,桥位 2 方案具有跨长江主桥造价较省、两岸接线条件好、站点设置较好、换乘较便利等优点,本文推荐桥位 2 方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衔接汉阳和武昌两岸的市域快线,需兼顾各个因素对越江通道敷设方式进行研究,以得出跨长江最优的可行性方案。本文通过对武汉市轨道 11号线越江方案的研究,提出了越江推荐方案,为稳定既有线路、合理确定近期线路路径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相关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表1 桥位方案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