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播种量对宽幅条播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
2018-10-22叶高潮
羊 彬 张 勇 杜 斌 陈 明 叶高潮
(上海海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江苏省盐城市 224153)
小麦宽幅条播种植技术是由中科院院士余松烈教授牵头研发而成[1],近几年在我国广泛推广的一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将传统的小行距密集条播(15~20 cm)改为等行距宽幅条播(22~26 cm),并将传统的籽粒密集呈线形条播改为籽粒分散式宽幅(8 cm)条播[2]。在宽幅条播条件下,小麦籽粒分布均匀,能有效改善小麦群体结构,缓解资源竞争压力;同时也能克服小麦根少、苗弱的缺点,使小麦个体生长健壮,穗型大、粒型饱满[3-4]。目前已有小麦宽幅条播种植技术在江苏省盐城市海丰地区进行试推广的报道,但有关该技术在海丰地区主栽品种“扬麦13”生产上的应用表现却报道较少。因此,笔者以“扬麦13”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宽幅条播小麦生育进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明确海丰地区宽幅条播条件下,“扬麦13”的播期与播种量的最佳技术组合,以期为该技术在海丰及周边地区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6—2017年设在光明米业海丰基地上海海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新华大队内进行。供试田块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小麦品种为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扬麦13”。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裂区设计:主区按播期(T)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T1(11月5日)和T2(11月15日);副区按每667 m2播种量(S)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 S1(6.0 kg)、S2(8.5 kg)、S3(11.0 kg)。不设重复。每小区面积4 680 m2。采用型号为2BFG-20的宽带播种开沟覆土装置进行播种,播幅3.6 m,行距22.5 cm,带宽8 cm。田间管理措施参照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龄进程与茎蘖动态
自出苗开始每小区定3个点(每点长1 m)进行跟踪调查,每周调查1次,考察叶龄和茎蘖情况。
1.3.2 产量构成因素
成熟期调查各样点的收获穗数,在每个样点中连续选取20穗,测定每穗实粒数。每小区单独实收计产,等麦粒晒干后测定千粒重。
1.3.3 穗型结构
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麦穗100穗,按籽粒数分为三类,分别是大穗型(每穗实粒数≥50粒)、中等穗型(30粒≤每穗实粒数<50粒)、小穗型(每穗实粒数<30粒),重复2次,计算不同穗型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田间出苗情况
由表1可知,在同一播期下,基本苗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田间出苗率差异不大。在同一播种量下,早播小麦的田间出苗率均大于晚播小麦,这个趋势在低播种量条件下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播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麦田间出苗率,小麦早播在群体形成上占有一定优势。
表1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小麦田间出苗情况比较
2.2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茎蘖成穗情况
由表2可知,在同一播期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每667 m2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分蘖成穗数、成穗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播种量的增加,虽提高了群体数量,但也增加了无效分蘖,后期分蘖衰退较多。在同一播种量下,早播小麦的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分蘖成穗数、成穗率均高于晚播小麦。总体而言,早播小麦生长快,个体健壮,分蘖能力较强,后期分蘖成穗数多。
表2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茎蘖成穗情况
2.3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
由表3可知,在同一播种量下,早播小麦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大于晚播小麦,处理T1平均值分别比处理T2高5.4%、6.0%、10.8%、10.2%,两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
在同一播期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呈上升趋势,但每穗实粒数呈下降趋势;结实率、千粒重与播种量关系不大;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早播小麦的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晚播小麦的产量呈增加趋势,说明早播小麦的产量在一定播种量范围内会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超过一定数值后产量反而会降低,而晚播小麦在一定播种量范围内,可通过适当增加播种量来增加产量。
表3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
2.4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穗型结构
由表4可知,在同一播种量下,早播小麦的大穗型比例明显多于晚播小麦,早播小麦的小穗型比例小于晚播小麦,中等穗型比例两种播期相近。在同一播期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早播小麦的大穗型比例呈下降趋势,小穗型比例呈上升趋势,说明播期较早、播种量适宜时,小麦易获得大穗型群体,而播期晚、播种量大,则小麦整体穗型结构偏小。
表4 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穗型结构(单位:%)
3 小结与讨论
3.1 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宽幅条播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
前人研究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高峰苗数呈下降趋势,而种植密度的提高有利于小麦总茎蘖数和穗数的增加[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基本苗数、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均增加,但当播种量超过一定数值后,基本苗数过大,无效分蘖数增多,群体竞争激烈,最终会导致成穗率降低。此外,11月15日播种的小麦高峰苗数、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均较11月5日播种的低,可见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的单株分蘖能力有所下降。
3.2 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对宽幅条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小麦产量会随播期推迟而降低[6-7];小麦种植应维持在适宜的播种量范围内,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产量降低[8]。本试验结果表明,早播小麦的产量明显高于晚播小麦,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而播期为11月5日时,随着播种量的提高,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在播期为11月15日时,随着播种量的提高,产量呈上升趋势。
有关研究认为,随着播期的推迟,宽幅带播小麦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降低,而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差异不明显[5];小麦有效穗数与播种量呈正相关,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与播种量呈负相关[9]。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均降低,群体穗型变小,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此外,在同一播期下,加大播种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会有所降低。
3.3 结 论
根据播期与播种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本试验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期11月5日、每667 m2播种量8.5 kg。播期推迟时应适当增加播种量,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