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与伪狂犬混合感染的诊断分析
2018-10-21马爱华张三军
马爱华 张三军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影响驻马店地区养猪生产的一个常发病,该病损害猪只机体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文中概述了驻马店某猪场发生PRRS与伪狂犬混合感染的诊断过程,并针对该猪场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养猪生产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野毒gE抗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8.10.075
0 引言
2013-2017年通过对驻马店猪场PRRS病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地区猪场PRRS的发病态势趋于缓和,感染后猪只的病死率也有所降低,但仍是造成猪场损失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对猪场PR野毒gE抗体检测发现,猪群PRV野毒感染率为68.38%,PRV野毒感染率高,猪群感染压力大,每年都给该地区养猪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现将某规模猪场PRRS与PR混合感染的诊断分析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种猪存栏912头,2018年1月份有从外地引进种公猪的经历。3月初首先从妊娠后期母猪开始出现流产现象,然后向其他妊娠母猪扩散,其中母猪流产70多窝。3月中旬逐渐扩散到其它猪群,其中保育猪、育肥猪死亡180多头,母猪死亡12头[1]。
2 临床症状
母猪主要表现为低烧、呼吸粗、呈腹式呼吸、减食、精神沉郁、流产、流产胎儿胎衣表面可见出血斑。初生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眼睑水肿,多数仔猪眼观可见乳头,特别是后侧两对乳头有发紫或蓝紫变化,有的出现四肢划水、眼球震颤等神经症状。育肥猪体温一般40℃以上,呼吸困难、咳嗽、喘息明显,甚至连续多次咳嗽,猪耳部、四肢末端、会阴部、臀部等处皮肤可见棕红色淤血或出血斑,部分猪可见浆液性或浓液性鼻液及眼分泌物增多,特别眼结膜表现炎性潮红,第三眼睑突出,眼睑有水肿情况,个别猪死前有神经症状。保育猪临床症状与育肥猪接近,但发病较急、病程短,死亡率更高[2]。
3 病理变化
育肥猪气管黏性分泌物增多,肺脏水肿、间质增宽,呈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出血点或斑;气管、支气管内壁增厚,有炎性渗出物;扁桃体有溃疡、坏死,横切扁桃体呈虎斑色;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多处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肾脏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保育猪与育肥猪病变近似[3]。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料涂片染色镜检
无菌采集病死猪的部分肺脏、肝脏组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见可疑细菌。
4.2 病原学检测
无菌采集病死猪的肺脏、脾脏、淋巴结部分组织,放入U型离心管,加钢珠,经M200组织搗匀仪处理,反复冻融组织捣匀仪处理后的样品,然后8000 r/min离心10min以上,取处理好的样品送PCR室,采用荧光PCR/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猪PRRS病原阳性、猪PR病原阳性。
5 分析
该猪场这次疫情的发生与该场饲养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差,基础免疫工作不到位,平时没有开展PRRS和PR的监测,不能确保猪群健康情况有着较大关系。特别是2018年1月份有从外省引进种公猪的经历,引进的种公猪虽然进行了隔离观察,但是未作任何检测,很容易造成PRRS新毒株、PR野毒的引进。公猪PR野毒感染后,可在精液中持续存在12 d,使用含毒精液人工授精后,可引起母猪感染,造成妊娠失败。近一段时间来,我国多个猪场发生的伪狂犬病与引进带毒公猪或带毒精液有关,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对于种猪引进这一关口猪场一定要重视,坚决杜绝阳性带毒猪的引进,所以进场前需经实验室检测,确定健康再引种。不要从不同场引进种猪,进场后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必要时可使用本场母猪粪便饲喂所引进的种猪,使之逐渐适应猪场微生物环境。
该猪场种猪和其它猪群使用两个不同毒株的PRRS活疫苗,疫苗株间及与野毒间的基因重组提供了条件,虽然使用了PRRS疫苗,但仍然爆发了PRRS。实践证明,即使采取了免疫预防措施,仍可能感染疾病。由于目前PRRS疫苗毒株存在多样性以及不同疫苗毒株间、疫苗毒与野毒株间的基因重组性的存在,所以猪场对于PRRS的控制和预防要综合考虑,疫苗的使用要考虑本场情况、本地区PRRS流行情况。近几年流行的优势毒株NADC30毒株,使用普通的PRRS疫苗只能提供有限的交叉保护。因此,目前在驻马店一些规模猪场不使用PRRS疫苗免疫,而是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做好基础免疫和免疫抗体的监测体系,对PRRS的控制达到稳定状态,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猪场要根据实际情况,以科学为依据,策略性的使用疫苗,树立科学的防控观念。
对该猪场PR野毒感染情况进行了抽检,其中经产母猪感染率为72.36%,育肥猪67.14%,种公猪最低为28.14%。由此可见,该猪场PRV野毒感染率高,感染压力大。如果PRVgE野毒抗体阳性率在20%~ 30%,可实施“部分清群”;大于30%,该猪群不具备净化条件。因此该猪场对于伪狂犬病的控制不具有净化条件,建议种猪群每年普免4次,母猪在产前加强1次,育肥猪群出栏前建议免疫3次,并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在做好猪场PR的免疫的同时,还应做好PR免疫效果的评估工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时刻维持猪只的高免疫抗体,减少免疫空白期,确保带毒不发病。
2011年以后我国免疫猪群PR发病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情况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乳猪、保育猪出现高死亡率和较明显的神经症状,育肥猪甚至母猪出现了典型症状,使用过疫苗的猪群也有暴发PR-隋况。众多实验室对分离毒株的基因序列和致病性以及现有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行毒株为变异毒株,增强致病性,同时还导致抗原性变异。目前,有疫苗厂家生产的2000株PR活疫苗含有变异毒株,所以对于使用Bartha-k61株、HB-98株疫苗效果不好,仍有发病情况的猪场建议尝试使用2000株PR疫苗。
参考文献
[1]任卫科,池晶晶,李秀丽,等.伪狂犬病毒主要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8):3-4
[2]南文金,黄健强,胡鸿惠,等,猪伪狂犬、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链球菌混合感染诊断[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7):102-104
[3]何成铸.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其病毒变异株的危害控制[J].今日养猪业,20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