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包虫病的防治
2018-10-21魏玲
魏玲
摘要:牛包虫病是农牧地区流行和发生比较普遍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种疾病会给人类身体健康和牛养殖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是牛养殖主产区,该地区主要以放牧养殖为主。由于养殖模式不合理,农牧民群众有饲养犬科类动物的习惯,同时也不能对犬科类动物和牛群进行有效的驱虫治疗,常常导致犬科类动物传播该种疾病,危害牛群健康和人类身体安全。文中主要结合实际案例就一起牛包虫病的发生和防治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科学防治意识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牛包虫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8.10.074
0 引言
牛包虫病又被称为多头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常发生于冬春季节。多头蚴侵入牛机体后,以包囊状生长,在包囊内充满了透明液体,包囊内生长出很多投头节。犬科类动物是该种寄生虫的最终宿主。农牧地区有饲养犬科类动物看管牛群的习惯,当犬科类动物进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脑部组织和饲料后,通过消化道寄生进入到犬科动物体内,进一步生长发育,最后孕节片和虫卵通过病犬排便排出体外。虫卵和孕节片进入自然界后,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在合适的条件下侵袭易感动物。因此,做好牛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对确保畜牧健康生长,人类身体健康安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发病案例
2017年3月13日,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一养殖户反映,他养殖的牦牛群中出现以典型神经症状为主的患病牛,养殖户报告当地兽医站时,养殖场发病时间已经超过3d,有3只病死牛死亡。接到养殖户求助后,兽医立即赶往该养殖场,到达养殖场后发现该养殖场的32只1岁以内的牛全部发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在圈舍内转圈运动。该养殖户采用放牧养殖,同时在养殖场内部还饲养了2条大型犬,用于看管养殖场。这2头大型犬在牛舍内放养。和饲养管理人员交谈得知,整个牛群和两条犬从未进行驱虫处理,疫苗免疫程序不完善,免疫接种不科学。结合整个发病经过以及养殖场的饲养条件,兽医怀疑是某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疫病。在确诊之后,兽医采用手术方式,对患病牛进行了治疗。患病牛通过手术治疗,愈后良好,未继续发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较短,常常不能引起养殖户注意。等到牛群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后,整个牛群已经普遍发病。患病牛精神不良,被毛杂乱无光泽,躁动不安。同时还表现为身体逐渐消瘦贫血,采食量逐渐减少。幼虫在大脑中移动,会严重损害脑组织,导致脑脊髓膜出现炎症病变,引起神经症状,患病牛在牛舍内不断跳动,身体痉挛,发病一段时间后,在没有任何征兆前提下倒地死亡。患病时间较长的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癫痫发作,ld发生数次,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3 病理学变化
解剖3头病死牛,l头急性型死亡的病死牛可以看见存在腦膜炎和脑炎病变,能够发现多头蚴在脑膜中移动留下的弯曲瘢痕。剩余2头病死牛可以在大脑、脊髓的不同部位发现一个到数个大小不等的囊状包囊,包囊有两层膜组成,包囊外观透明,内部存在大量液体,同时还能看到很多米粒大小的白色多头蚴。在脑部病变或虫体相互连接的颅骨处,骨质松软变薄,甚至出现穿孔。由于包囊较大,导致头部皮肤表面隆起。病灶周围脑组织或者较远的部位出现炎症变化,有时还可以看见萎缩性变化和钙化的多头蚴。采集病死牛包囊中的小白点,制成切片后,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虫体头节生长有四个圆形的吸盘,顶突上存在大量小钩,呈现双层排列[1]。最终确诊为牛脑包虫病。
4 防治
4.1 手术治疗
本次诊治过程中,手术前共死亡患病牛7头,手术治疗无效死亡3头。本次诊治过程中,患病牛发病较为严重,采用常规药物,不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采用手术手段对患病牛进行针对性治疗。手术之前将患病牛保定,使患病部位朝上,寻找到包囊之后,明确手术切口。用消毒过的剪刀,对手术部位进行减毛。用2%的碘酒进行消毒,再用75%的乙醇进行脱碘消毒。在手术部位做U字型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分离之后用止血钳固定,切口长度宽度维持在2cm。用开孔设备在骨质上开一个小口,使脑膜充分暴露。发现包囊之后,用注射器针头避开血管,刺入脑膜,当有囊液从针孔中流出后,连上注射器,抽动活塞,吸取囊液,然后向其中注入2mL碘酊[2]。手术操作完毕后,止血纱布擦拭手术部位,撒入青霉素药粉,将骨膜拉平,然后使用常规缝合法,将皮肤缝合,在创伤部位涂上黄胺软膏,最后用碘酒消毒。手术结束后,不能立即将患病牛放开,应该继续固定一段时间后,将患病牛安置在安静的场所内。手术结束后,使用甘露醇250 mL,一次静脉注射,降低颅内压力。使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生理盐水250 mL,青霉素20万国际单位,混合后连续使用3d,预防感染。手术治疗7d后,有3头患病牛因为术后感染死亡,剩余患病牛基本恢复健康。
4.2 预防
患病牛恢复健康后,整个牛群口服吡喹酮,每公斤体重使用50mg,连续使用3d,两条大型犬口服吡喹酮,按照体重每公斤使用15 mg,连续使用3d。在整个驱虫过程中,要做好粪便清理工作,粪便焚烧深埋。并做好牛舍彻底清扫消毒工作,将两条犬固定在一个部位饲养,避免牛和犬混合饲养。指导养殖户每个季度定期对牛群进行1次驱虫,驱虫期间,要做好粪便清理工作,禁止向犬科类动物投喂未煮熟的牛脑组织、脊髓和肝脏。
5 结束语
牦牛包虫病发病初期选择药物治疗能够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但脑部包囊增大之后,常规药物难以作用于细胞内部,许多药物治疗效果变差。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很多情况下,患病牛通过手术摘除包囊之后,颅腔内部的压力会发生改变,手术部位血液外渗,很容易形成脑组织水肿,严重时刺激到脑神经细胞,反射性的引起脑炎症状和延脑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所以会导致有些患病牛在手术之后,体温迅速升高,表现出异常兴奋状态,在牛群中来回冲撞,不断的排尿。停止几分钟之后,兴奋症状反复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氯丙嗪300mg,50%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10%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0mL,维生素C2g,止血敏20mL,一次静脉注射,如果症状未得到缓解,使用硫酸镁400g,大黄酊30mL,水3000mL灌服。同时肌肉注射氯丙嗪250mg。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能够有效阻止血管外渗,降低颅内压,促进脑组织快速修复[3]。
参考文献
[1]顾世娟,潘英华,赵凤翔.牛主要绦虫幼虫病的危害及其防治[J].农村百事通,2017(12):40-41.
[2]牟静,杨应东,韦雷飞,等.动物脑多头蚴病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2):96-99.
[3]卢景郁,汤喜林,丁晓鹏,等,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与预防技术[J].现代畜牧兽医,2007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