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地震裂度区武都西隧道大变形处治施工技术

2018-10-21李旭阳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13期

李旭阳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大量高速公路、铁路开工建设,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也使得桥梁、隧道工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隧道所穿越地层、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多变,施工也受到各种地质灾害及自身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使得隧道开挖变形坍塌事故频繁出现,对项目施工安全、质量以及工程进度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结合陇南地区高地震裂度区武都西隧道穿过F5大变形段多种处理方案的归纳总结,为同类地质施工参考。

关键词:高地震;大变形;处治

1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根据钻探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地层由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粉质粘土(Q2-3)和中-上志留统-白龙江群(S2+3bL)组成,白龙江群上部(S2+3bL2)岩性为灰岩夹千枚岩、板岩、泥灰岩,白龙江群下部(S2+3bL1)岩性为千枚岩夹灰岩、片岩组成,千枚岩由泥岩、泥灰岩变质而成,整体呈现千枚岩、板岩、灰岩、呈互层及夹层状。

F5断层描述:隧址区构造发育主要有大院-殿沟里断层,为志留系内部逆冲断层,志留系上图硅质条带白云质灰岩逆冲在志留系碳质千枚岩上,属武都山字形构造体系白龙江深大断裂次生断裂。倾向北,倾角50~70°,下盘为白龙江群下部千枚岩、碳质千枚岩,岩体破碎,强度低,上盘为白龙江群第二段白云质灰岩,中薄层灰岩。千枚岩互层。左线ZK86+940~ZK86+250(690米),右线YK86+900~YK86+439(461米)。

2 F5断层主要支护参数

成县至武都高速公路武都西隧道F5断层左线ZK86+940~ZK86+250(690米),右线YK86+900~YK86+439(461米)原设计均为SⅣc衬砌结构形式,主要支护参数如下:预留变形量8cm;超前Φ22砂浆锚杆,长4.5m,环向间距40cm;喷射混凝土为早强C25混凝土;系统锚杆为Φ22砂浆锚杆,长3m;锁脚锚杆为Φ22砂浆锚杆,长3m,每榀8根;钢架为16cm×16cm格栅钢架,间距100cm;二次衬砌为C25砼40cm。

3 施工过程初支变形开裂情况

3.1 左线变形开裂情况

2012年4月25日隧道左线掌子面掘进至ZK86+828时距洞口方向ZK86+837~+834段上台阶初期支护拱顶处发生开裂变形,变形发生后立即对掌子面封闭并暂停施工,撤离所有人员及机械,并进行监测,至28日开裂变形继续延伸至距掌子面55米处,初期支护严重变形,喷射混凝土剥落,格栅钢架扭曲变形,内鼓侵限,其中ZK86+825附近5榀钢架剪断,支护结构受到扭曲剪切破坏。

3.2 右线变形开裂情况

2012年4月15日隧道右线掌子面掘进至YK86+803位置时YK86+865~+813段初期支护发生环向开裂,裂缝宽度约2cm,喷射混凝土脱落,格栅钢架扭曲变形,支护结构受到剪切破坏。

2012年7月21日隧道右线YK86+736处受左线掌子面爆破振动影响,右侧拱腰钢格栅变形,受隧道围岩皱褶隆挤压力影响,变形延伸至YK86+725,累计变形长度达11米,需换拱处理;7月24日,YK86+736处右侧拱腰位置出现长约1米、高约2米的空腔;8月4日对YK86+736~+725处准备换拱作业时+736拱腰位置发生坍塌,坍塌渣土数量约150m3左右。

4 初期支护变形开裂采取的支护措施

在隧道發生变形开裂后,立即暂停掌子面掘进并对其封闭,同时加强监控量测,遇变形严重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固处理,经监测、沉降及收敛趋于正常;对下台阶及仰拱组织施工,快速使仰拱封闭成环,减少围岩收敛变形,同时对变形处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避免出现进一步坍塌变形。

对左右线隧道穿越F5断层高应力区抵抗钢架开裂变形,经项目办、设计院、驻地办有关领导现场确认将原设计SⅣc衬砌的支护结构调整为SⅤb衬砌结构。变更后的衬砌结构主要参数为:预留变形量12cm;超前φ42×4mm小导管,长4.5m,环向间距35cm;喷射混凝土为早强C25混凝土;系统锚杆为R27中空锚杆,长3.5m;锁脚锚管为φ50×5mm,长4m,每榀8根;钢架为I20a钢拱架,间距75cm;二次衬砌为C25砼50cm。

4.1 对部分变形严重段落采取的主要措施

(1)隧道左线ZK86+883~+828(55米)及右线YK86+865~+813(52米)初期支护变形开裂处治措施:

(2)对初期支护变形段径向全部采用φ50×5mm钢花管注浆,长度3.5米,纵向间距75cm,环向1m,部分因成孔困难的,采取R27自进式锚杆进行注浆加固;对上台阶、下台阶锁脚采用φ42×4mm锁脚钢管加强处理,长度4m,每榀8根。

(3)对上述段落进行断面测量,标记出侵限位置进行换拱施工,按照SⅤb支护参数同时进行加强处理,超前支护采用φ42×4mm小导管,长4.5m,环向间距35cm;钢架为I22b钢拱架,间距50cm,锁脚采用φ50×5mm钢花管每处4根,长度4米,每榀16根,喷射混凝土采用C30进行施工;对局部有空腔位置的进行泵送混凝土回填处理。

(4)换拱完成的段落及时施作仰拱使其尽早封闭成环,仰拱距掌子面距离保持在2.5m~3.5m以内,二次衬砌紧跟仰拱施工,将12米衬砌调整为6米每循环施工。

4.2 隧道右线YK86+736~+725(11米)初期支护变形开裂处治措施

(1)对初期支护变形段径向全部采用φ50×5mm钢花管注浆,长度3.5米,纵向间距75cm,环向1m,部分因成孔困难的,采取R32自进式锚杆进行注浆加固;对上台阶、下台阶锁脚采用φ42×4mm锁脚钢管加强处理,长度4m,每榀8根。

(2)对上述段落进行断面测量,标记出侵限位置进行换拱施工,采用双层支护形式,采用双层支护形式,第一层由H175型钢间距75cm进行支护,锁脚采用φ50×5mm钢花管,每处4根,长度4米;第二层采用I20a工字钢,间距75cm进行支护,锁脚同样采用φ50×5mm钢花管,每处4根,长度4米,喷射混凝土采用C30进行施工;

(3)换拱完成的段落及时施作仰拱使其尽早封闭成环,仰拱距掌子面距离保持在2.5m~3.5m以内,二次衬砌紧跟仰拱施工,将12米衬砌调整为6米每循环施工。

5 F5断层施工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不同段落的施工顺序,同时结合围岩监控量测实际情况,多次邀请全国重点交通大学教授、省内外隧道专家、项目办、设计院、监理等单位领导现场踏勘,先后采取如下变形处治措施:

5.1 变形处治措施一

隧道左线ZK86+828~ +778(50米)及YK86+813-YK86+679(134米)段按以下施工措施进行掘进:

将预留变形量由12cm调整为60cm,采用双层支护形式,第一层由I20a钢拱架间距50cm进行支护,锁脚采用φ50×5mm钢花管,每处4根,长度4米;第二层采用I28a工字钢,间距3米进行支护,锁脚同样采用φ50×5mm钢花管,每处4根,长度4米;衬砌混凝土采用高强C30混凝土,衬砌钢筋采用Φ25钢筋进行加强施工。

通过双层支护后进行比较,监控量测值明显趋于稳定,但随者掌子面掘进,变形值还进一步加大,掌子面暂停施工时,监测点趋于正常,通过监测,该段落最大沉降476mm,收敛754mm,立即暂停掌子面施工,加快仰拱及二衬施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对掌子面施工另行采取措施。

5.2 变形处治措施二

对隧道左线ZK86+778~ZK86+748段(30米)进行试验段,主要初期支护措施如下:

将预留变形量由12cm调整为50cm,采用单层支护形式,钢支撑采用H175型钢,纵向间距70cm,全断面进行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30cm,超前支护采用φ42×4mm小导管,长度4.5m,并进行注浆,注浆压力大于3MPa;初期支护系统锚杆采用R32自进形式注浆锚杆,长度6m,注浆压力大于3MPa;拱脚采用φ42×4mm锁脚钢管,长4m,每处4根,锁脚钢管与钢拱架竖向夹角控制在30度以内。

通过该支护后进行比较,监控量测值变形速率有所减弱,但变形仍然进行,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部分H175拱架变形,支护结构失稳,部分初期支护结构侵入衬砌净空,施工过程中该段变形明显,且迟迟不能达到稳定,在进行边墙和仰拱开挖施工过程中常伴有一个阶段性突变,日变形速率达41mm/d,累计最大拱顶下沉量为662mm,累计最大水平收敛量达850mm,说明该中支护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5.3 变形处治措施三

对隧道左线ZK86+748-ZK86+728段(20米)采用双层支护试验段,具体支护形式如下:

将预留变形量由12cm调整为40cm,采用双层支护形式,采用双层支护形式,第一层由H175型钢间距75cm进行支护,锁脚采用φ50×5mm钢花管,每处4根,长度4米;第二层采用I20a工字钢,间距75cm进行支护,锁脚同样采用φ50×5mm钢花管,每处4根,长度4米;衬砌混凝土采用高强C30混凝土,衬砌钢筋采用Φ25钢筋进行加强施工。

围岩监测情况:该段量测结果在完成第一层初期支护8天后,累计沉降量214mm,累计收敛量为277mm时,施工第二层支护后变形明显趋于稳定。该段量测结果在第二层初期支护完成后的最大日沉降量为32mm,最大日收敛量为21mm,累计最大沉降162mm,最大收敛量142mm。下台阶及仰拱开挖后,累计最大沉沉降376mm,累计最大收敛量419mm,仰拱施工完成后,按照此支护形式掌子面掘进后,量测值符合规范要求。根据该断层围岩产状,结合已实施的变形处治措施一、二总结,为稳妥加快施工进度,在后续施工中仍采用该双层支护方案,隧道左线ZK86+728~ZK86+250段(478米)及隧道右线YK86+679~YK86+439段(240米)累计718米按照此支护形式进行施工。

以上三种变形处治施工措施,经实施效果的综合比对分析,采用变形处治措施三(双层拱架支护)施工,初期支护结构变形小,变形速率稳定,钢拱架不会发生较大扭曲变形,第二层初支喷射砼尽管也有局部脱落,但应力释放到一定的程度时,尽快施作仰拱及衬砌,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6 高地震裂度区穿越F5断层原因分析

6.1 F5断层破碎带开裂、变形、塌方地质原因

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甚至多次发生塌方均发生在F5断层所处的强风化碳质千枚岩地址构造内。地质整体呈层状的碎裂结构,节理相对层理更发育。地应力存在偏压的松弛应力,初期支护拱顶及拱脚变形较大。变形段地质的有利因素为无地下水,板岩层理相对较厚;不理因素为地温较高,对施工及砼强度的形成有影响,开挖后地应力持续增加。

6.2 F5断层支护措施不足

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隧道穿过断层及破碎带,处薄层岩体小曲褶、错动发育,由于该种地质结构松散,颗粒间无胶结或胶结差,开挖后引起坍塌的主要因素。按设计SⅤb支护承载力仍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不能抵抗围岩压力和避免钢拱架的被剪断现象。震后对该地质围岩钻探不足、深度不足,未对特殊围岩或地层采用特殊加固措施。

6.3 施工组织及管理不到位

隧道施工未能严格按照“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紧封闭”组织施工。对该类地质围岩认识不足,施工组织及管理不当,对初期支护变形段落未快速采取有效临时措施,导致变形进一步过大,初期支护失稳,部分段落出现塌方,对该类围岩没有及时总结归纳,也是导致该段落变形、开裂,甚至塌方的的原因。

7 结束语

隧道施工过程不同于其他结构施工有着清晰的力学特征,而是需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围岩条件,根据现有的施工能力,严密分析、科学判断、动态跟控,在逐步积累的技术措施和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地质预报技术和量测技术,把握围岩和支护动态,从而安全、快速的施工。

参考文献:

[1] 吴国江.大断面软岩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11(3):109~110.

[2] 宋振华.偏压地形隧道开挖顺序及支护结构优化研究[N],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1398~1402.

[3] 黃欣.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5):60~66.

[4] 柴颖鹏.高压水平旋喷桩在隧道塌方治理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3(8):92~95.

[5] 丁传全.王克海.王国炜等.隧道支护施工方法[M].铁路工程管理与实务,2014(3):86~87.

[6] 赵中华.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及塌方预防施工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1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