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2018-10-21赵振华
赵振华
摘 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得到长足的提高。混凝土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工程材料,混凝土的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近年来随着混凝土的应用,施工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浇筑;技术
1 前言
混凝土浇筑是现代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浇筑技术的高低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工作人员往往会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忽视一些技术要点,从而影响工程质量,给建筑留下安全隐患。在工程建设新时期,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建筑质量,我们不仅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还要不断提高混凝土的浇筑技术水平,利用一些先进的浇筑技术,把握浇筑要点,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准,减少建筑工程造价,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注意要点
2.1 混凝土的选择
针对不同结构物, 不同的强度要求。例如高层建筑, 相应混凝土强度等级要高点。对大型桥梁和隧道等重要结构物, 混凝土在相对情况下要选择高等级强度混凝土。对于低层建筑、装饰混凝土、室内地面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15~C30间即可。在混凝土选择时, 要着重考察商品硅供应商的业内口碑、产品质量,并做好相应的实验、检验等工作。
2.2 振捣和底部预置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 由于钢筋的配置情况有疏有密, 浇筑过程中, 混凝土与钢筋的完全解除是要保证的施工目的。如果混凝土和钢筋发生离析, 会造成混凝土开裂、崩开、钢筋锈蚀等令钢筋混凝土强度急剧下降。同时在振捣过程中也应该控制振捣强度和幅度, 振捣强度过大可能导致砂浆的离析, 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在浇筑墙体柱体等竖向承重结构物时,在结构物的底部应该预先置入50~100厚的与混凝土水灰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此项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成品结构物中产生麻面、开裂、蜂窝等质鼠缺陷。
2.3 浇筑成品的养护
普通商品硅的标准养护期是28 天。在浇筑过程中, 要严格把握周围环境, 空气温度、湿度等改变容易造成汇百疑土养护期不够, 结构物使用年限缩短。在北方等寒冷地区施工可通过棉被包裹、炭火炉加热、电热毯加热、加筑保温层等方式提高周围环境温度, 达到养护混凝土的目的。
2.4 施工缝与后浇带
现代社会各种大面积浇筑结构物变得越来越多, 施工单位由于原料限制、人员限制、施工机械限制等问题,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浇筑。但是在停工、开工过程中固结的混凝土会造成很大的生产问题。所以在生产过程中, 施工单位会预留施工缝, 来保证施工质量。在现代建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由于结构物的多样化, 各类拱、壳、薄壳等机构对施工要求较高, 在此类的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预留施工缝。后浇带的存在也是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时间等关系造成的结构物浇筑不合格。
3 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 做好混凝土原料选择工作
混凝土原料是建筑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在对建筑进行浇筑之前,首先要做好混凝土原料选择工作。在对混凝土原料进行选择的时候,一方面采购人员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供应商的口碑、产品质量做好试验工作,确保供应商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采购人员要根据相关设计文件的要求,明确混凝土原料的质量标准,根据不同结构的建筑物,选择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比如,对于室内地面混凝土或者低层建筑物,可以选择强度等级比较低一些的混凝土,而对于一些高层建筑物,就要选择强度较高的混凝土。
3.2 振捣以及底部预置施工技术要点
在建筑浇筑过程中,为了把其中的气泡排出,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使混凝土充分密实结合在一起,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避免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等现象,进而保证浇筑的效果。在振捣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振捣的强度和频率,因为如果强度和频率过大,就会造成砂浆离析,大大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而如果强度和频率过小,则不能使混凝土很好地密实在一起,达不到振捣的目的。另外,为了避免在建筑成品物件中出现蜂窝麻面甚至开裂等现象,在用混凝土浇筑墙体柱体这些竖直方向的承重结构时,需要用水泥砂浆预置在浇筑结构物的底部。
3.3 浇筑后养护工作实施要点
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如果空气炎热干燥,不及时对其进行养护工作,就可能致使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过快,造成混凝土脱水,降低混凝土的粘力和强度。由此可见,浇筑后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十分重要。在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养护时间来执行,一般来说,大面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是28 天; 另一方面,施工人员要把握好混凝土周围的温度、空气湿度等,比如,如果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进行施工,可以采取加筑保温层、棉被包裹、电热毯加热等方法来增加混凝土周围的环境温度,从而更好地达到养护混凝土的目的。
3.4 施工缝和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
首先,在施工缝方面。施工缝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因施工需要而在每个施工单位分区之间留设的一道缝,其实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道缝,而只是由于后来浇筑混凝土的时间超过了以前先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便在先浇筑混凝土和后浇筑混凝土之间造成了一个结合面。在浇筑过程中,由于受到施工机械设备、施工人员以及施工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一次性完成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任务,这时就施工人员就需要预留施工缝来确保工程质量。在预留施工缝的时候,一方面要保证预留了足够的宽度,另一方面要确保接缝处没有杂物,干净整洁。其次,在后浇带方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后浇带是为了防止现浇混凝土由于收缩不均或者受到温度影响而产生一些有害的裂缝,所以,便依据施工的相关要求,在建筑物的墙、基础底板或者梁等位置设定临时施工缝,暂时把结构分为若干个部分,在构建内部收缩后,再对临时施工缝进行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这样使构件更好地连接为一个整体。
4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技術是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好坏决定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安全,从混凝土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到最终的养护成型,涵盖内容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只有做好其中各项技术工作,才能从总体上来控制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保障。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究工作,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丹.浅析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新发展[J].商情,2013(31).
[2] 唐红霞.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3] 周伟权.论述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