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21张襄静
张襄静
【摘 要】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5月于本院进行分娩的产后出血患者78例,由计算机随机抽选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应用健康教育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止血成功率。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显著,不仅能提高患者止血成功率,还可引导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医护。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产后出血;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指的是分娩后24小时内,产妇阴道出血量>500mL,或分娩后2小时内阴道出血量>400mL的情况,出血严重时,产妇极易出现感染、贫血、失血性休克等后果,进而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当前,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及时改善产妇产后出血症状,有效减少出血量,但由于缺乏产后出血知识、错误生活习惯,护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需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产妇开展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干预[1]。该课题选取78例产后出血患者,分析健康教育干预在其护理后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实验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5月于本院进行分娩的产后出血患者78例,由计算机随机抽选分组,实验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年龄22—40岁,年龄均值(27.98±2.41)岁。两组患者在生产次数、分娩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无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①抢救干预: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打开静脉通道,为患者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给予吸氧治疗;②宫缩乏力干预: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子宫进行按摩,促进子宫收缩,并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宫缩剂、麦角新碱0.2—0.4mg、肌肉注射催产素10U,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禁用,同时护理人员需采用无菌纱布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填塞宫腔,降低感染率;③软产道损伤干预:在縫合修复产道时,护理人员需及时清除血块和血肿,之后完成缝合止血;④凝血功能障碍干预:结合医嘱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缩短止血时间;⑤胎盘因素干预:将胎盘及时取出,检查胎盘的完整性,必要时需刮宫[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内容:①构建健康教育干预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组长)、4名护理人员,由小组成员制定健康教育干预内容,由组长合理分配成员工作内容;②健康教育: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询问患者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文化学历等,并对患者进行1对1的健康宣教,即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耐心回答患者疑惑和问题,并告知患者产后出血成因、生活注意事项等,并及时为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举例强化患者对产后出血知识、预防措施的了解,同时需要构建QQ群、微信平台,在群里及时为患者解答疑惑,并提供针对性指导,另外还需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生活帮助;③饮食和预防感染干预:指导患者勤换内衣裤,定期清洁会阴部,且住院期间不可进行性生活和盆浴,强化患者个人卫生习惯,因分娩体力大量消耗,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丰富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禁止患者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后止血成功率。
1.3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止血成功率输入SPSS20.0软件,百分率(%)表示定数资料,检验用卡方,P<0.05是统计学差异成立的标志。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后止血成功率分别为100.00%、89.74%,两组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不断实施和推进,分娩产妇例数呈现出逐年增长现象,产后出血发生率也随之增长,产后出血严重时,极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不利于产后康复,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帮助患者止血,虽然可以有计划为患者提供止血操作,但由于患者缺乏产后出血、预防措施、危险因素等知识,止血效果并不理想,最终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为产后出血患者提供系统、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干预,即常规护理后,构建健康教育干预小组,给予患者饮食干预、感染预防干预、告知产后出血知识、心理干预等,以此引导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医护,缩短止血时间[3]。研究发现,经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9.74%(P<0.05)。
总之,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显著,不仅能及时止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还可促进患者产后恢复,在产后出血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羽. 健康教育指导对产后出血产妇心理及满意度的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8):206-207.
[2]胡晓红. 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6, 13(19):95-97.
[3]王丹霞. 健康教育应用于产后出血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28(9):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