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学点滴
2018-10-21朱立安
朱立安
摘 要: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性概念。加速度与其他物理知识的关联性强,作为学生,初学加速度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对它所有物理意义的理解,加速度的教学要提前谋划,恰当引入,講练结合,顺序提高,这就要求在加速度教学要遵从感知—理解—应用—再感知的路线;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用类比法引入加速度定义式,抓住重点、难点,突出讲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讲清楚a与v、△v、△t关系是加速度教学重要步骤
关键词: 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率;比值定义法;矢量性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4-0055-02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性概念。它反映了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它是将运动学与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加速度与其他物理知识的关联性强,涉及面广,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物理必修部分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部分的学习、掌握。它内涵丰富而且抽象不好理解,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也使加速度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但加速度是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绕不开的重要节点,运动因它而变速,它却因力而产生,这就使加速度教学涉及内容多且散,其物理意义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少一方面都可能给学生解题带来困惑,作为学生,初学加速度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对它所有物理意义的掌握和理解,加速度的教学是一个感知—理解—应用—再感知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这就要求在加速度教学时要提前谋划,恰当引入,讲练结合,顺序提高,最后水到渠成,这里仅就加速度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认识加速度的特点和相关物理意义:
1、加速度形式上可以认为是一种“速度”,是速度变化的“速度”
2、加速度也叫速度变化率
3、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不能理解成反映速度增加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减少的快慢同样用加速度反映。
4、加速度a是矢量,其方向总是与速度变化量△v方向一致,具体的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一致为加速,与初速度方向相反为减速。一般的,总是设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即“+”,则加速时加速度大于零(a>0);减速时加速度小于零(a<0);这里的 正负仅表示加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或相反,不代表正负数;比较加速度只比较大小不考虑方向。
5、加速度是速度相对时间的变化率,其表达式为a=△v△t,但加速度却与初速度v、速度变化量△v、时间变化量△t无关,和速度的表达式一样也是一种比值定义式。真正决定加速度大小的是物体受的力和物体本身质量特性。
6、加速度我们还可以从v—t图像的陡缓看出来,速度图像越陡加速度越大,速度图像越缓加速度越小面对如此多的特性,教师应做到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简单入手就是要首先从解决书上相关习题为突破,在理解基础上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把握;循序渐进就是要梯次提升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要求,顺理成章的解决加速度的教学问题。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用类比法引入加速度定义式
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比值定义法给出了速度的表达式v=,利用学生初中已有的速度知识,从今天的角度看,强调以下几点:
1、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v=△x△t,是用单位时间的位置变化量(即单位时间的位移)来表示的,叫位移相对时间的变化率
3、速度v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置变化量△x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教学中除了介绍加速度概念因实际需要而引入外,更多的要放在它的定义与速度定义的对比上。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的25页,通过火车、小轿车速度变化快慢不同,说明了加速度引入是解决这类物理现象的一种方法,即加速度是用来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 “速度”作用类比可知,加速度完全可以用a=△v△t形式表达,即加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的速度变化量来表示,从而学生自然会有以下几点认识:
1、形式上加速度就是“速度”。是速度变化的 “速度”
2、加速度a=△v△t,是用单位时间速度变化量来表示的,也叫速度相对时间变化率
3、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总是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4、无论加速还是减速,都可以用加速度反映其变化快慢
二、抓住重点、难点,突出讲解加速度的矢量性
对于加速度的矢量性,学生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提高过程,在教学时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用类比法比值定义出加速度a=△v△t,其中速度变化量△v为矢量,类似于速度定义式中的位移△x,所以加速度类似速度为矢量;而且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即△v的方向。 这一点可以参看课本的27页图1.5—2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其次,从图1.5—2还可以看出: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a方向与速度v0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少,加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v0的方向相反,进一步说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v0方向无关,但可以在加速或减速确定以后由初速度v0方向判断出加速度的方向。
再次,就是涉及用正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问题,这个内容可以放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学习中进一步去介绍。在学生对加速度的矢量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当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规律时,结合35页例题1、例题2的题情分析,可以有目的的讲解用正负号来表示加速度的方向的话题:一般的,我们总是假设初速度v0方向为正即“+”,与其相反方向为负即“—”;则加速a>0,减速a<0。注意这里的正负仅表示加速度a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这里是v0方向)相同还是相反,不是正负数。例题情形如下:
例题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达到多少?
分析:题中给出初速度vo=40km/h,是加速则a=0.6m/s2(大于0)
例题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分析:本题紧急刹车情形,由于一般默认vo方向为正,则加速度因方向与其相反a=—6m/s2,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求出vo=12m/s
也正是这个原因,比较加速度时,只比较大小,不考虑方向;课本36页第三题反映的也是这个性质:
习题3.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2.2-7所示。
(1) 它在1s末、4s末、7s末三个时刻的速度,哪个最大?哪個最小?
(2)它在1s末、4s末、7s末三个时刻的速度方向是否相同?
(3)它在1s末、4s末、7s末三个时刻的加速度,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它在1s末和7s末的加速度方向是否相同?
分析:7秒末的速度图像比较4秒末的速度图像陡加速度当然大,而恰恰7秒末的加速度小于零即a<0(为负),4秒末的加速度等于零即a=0,不能闹出所谓零和正数大于负数的笑话。典型习题讲解,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知识点。
讲例题,做习题,老师有意识的点拨,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可谓润物细无声,所以我感觉,加速度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是在学习中前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对加速度教学更要注重前因后果。
三、讲清楚a与v、△v、△t关系是加速度教学又一重要步骤
课本对加速度采用的是比值定义a=△v△t,同学好多误认为加速度与△成正比,与△t成反比。所以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变化量的关系一定要和学生讲清楚。可以举匀速直线运动为例说明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关系,空中匀速飞行的飞机,尽管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是零。比值定义法定义的加速度,只是用速度变化量与时间变化量的比值表示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相对时间的变化率,变化量的本身与加速度毫无关系。就像初中的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用电压与电流的比值表示一样R=UI,精确研究表明电阻大小与材料有关,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长度成正比。真正决定加速度的是物体受的外力和物体本身的质量,确切的数量关系是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内容,将在第四章中学习。
总之,加速度要采用系统、递进式教学。这种方式同样也是解决其他比较抽象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他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感觉到成功的体验,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有效保证,值得教师倡导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师用书》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4] 《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高中物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5] 《中学教材全解高1物理(上)》 作者 薛金星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匀变速直线运动》 作者 高峰
[7]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 吴德
[8] 《物理教学参考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卢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