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浅析
2018-10-21袁克金
马斌
摘 要:在一些大型房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浇筑及质量控制是混凝土工程中难度较高的板块之一。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发现,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出现各类裂缝是浇筑施工中最严重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考虑到混凝土结构裂缝势必会严重降低结构物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加之裂缝开展将为外部腐蚀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提供条件,进一步削弱了混凝土内部钢筋的承载能力,最终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寿命和承载性能。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出现的裂缝问题分析
1.1 混凝土干缩裂缝问题分析
在具体浇筑施工中,干缩裂缝的出现是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浇筑中,由于内外水分蒸发不同步,导致的混凝土结构出现较为严重的变形不同步问题。由于变形不同步,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较大的干缩应力,当干缩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将出现干缩裂缝。通常意义上说,外界湿度较低的情况下,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的可能性较高。本文研究对象地处我国福建省,福建省全年相对湿度较高,因此,干缩裂缝在该地区出现的几率较小,且病害程度也较轻微。
1.2 混凝土塑性变形收缩裂缝问题分析
所谓塑性裂缝就是指新浇筑的混凝土在尚未完全凝结前,还处于塑性变形状态的收缩变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引起的;由于水分不断蒸发,导致混凝土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内部混凝土干缩与外层混凝土干缩无法同步,在内部应力的作用下,导致混凝土结构外部出现较为明显的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一般位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其深度较小,在南方台风季节出现时,其出现的概率成倍增加,其主要形态为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内部不连贯;裂缝长度一般介于30cm~40cm之间,宽度不超过5mm。在工程实践中,对于预防收缩裂缝最显著的方法就是在混凝土结构表面覆盖潮湿的篷布或者不断在混凝土表面喷水,最大程度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减少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的出现概率。
1.3 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分析
在現代建筑中,水泥材料作为混凝土中最为主要的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建筑结构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热量,在拌合和浇筑阶段由于水化热无法充分释放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较多热量无法快速释放。长期的工程实践说明,一般的水泥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中均会产生至少300kJ/kg,而这些热量足以让隔绝状态下的混凝土内部升温至少30℃,加之南方炎热季节的影响,由于混凝土自身温度过高,在以上恶劣环境的耦合作用下,将导致混凝土内部核心温度快速升至高点。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吸收相同热量的前提下,其温度变化显著,尤其是内外温差明显时,混凝土温度变形则不可忽略,当混凝土变形受到约束后,内部在约束条件的作用下,将产生无法忽略的应力,应力达到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值时,温度裂缝形成。
1.4 混凝土沉降裂缝问题分析
混凝土在基础不均匀变形的影响下,将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变形,由于基础不均匀导致的纵向及横向弯曲变形将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应力,应力类型主要为拉应力和剪应力,上述应力无法抵消变形影响时,沉降裂缝顺势产生下。
2 针对混凝土浇筑裂缝问题制定的浇筑施工要点分析
2.1 合理设计和确定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配合比
在尽可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工程实践中,除了应该保证水泥材料的质量外,最为主要的就是合理控制和设计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解决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就是解决其优化配合比问题。在浇筑成型期间,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在制定相关配合比时,一般会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即:尽可能降低水泥等水化热较高的材料的使用量,尽可能降低水的用量,控制水化反应规模,尽可能提高粗骨料的使用比例,因此,为了尽可能降低水化热对混凝土浇筑的干扰和影响,应该合理控制和调配配合比,如选择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配置过程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等。此外,还能够增加混凝土材料的和易性,减少水的用量,提升混凝土的强度。
2.2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重点位置控制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工程,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一般选用较为主流的方法,即:分层浇筑施工法和逐步推进浇筑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基本浇筑方法中,采用分层浇筑施工则更加常见,其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也更为完整和全面。在浇筑前,先对模板内进行分层,制定前期浇筑计划,保证浇筑质量控制能力;在浇筑开始前,应该重视浇筑工作的连贯性,采用效率更高的浇筑工法,保证浇筑工程能够一次性完成,防止出现中途无故停顿的问题,将裂缝控制工作落实到浇筑实践中。此外,还应该尤其注意的是,选用水泥替代品应该考虑其对混凝土强度及防渗性方面的影响,考虑到在浇筑中,水泥用量较低。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必须延长混凝土搅拌时间,在常规的搅拌阶段,施工人员应该增加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搅拌时间,从而确保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在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该委派专人对浇筑质量进行核验,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方可进行第二层的浇筑工作;此外,在进行第二层浇筑阶段,应该待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不能等到初凝结束后再开始浇筑;各层间施工时间间隔应该合理控制,不宜过长,初凝时间为最低控制时间。
2.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养护措施分析
为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质量,保温法主要用来针对施工结束后对拟浇筑建筑结构进行外部保温的基本措施,混凝土材料在浇筑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化热,水化热值与混凝土中水泥含量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水化热问题,其释放的热量必将影响混凝土内部温度,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强度。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混凝土浇筑完以后的温度耗散,延长混凝土温度降低时间,影响混凝土凝结质量。在具体温度动态调控中,施工人员应该保证混凝土结构温度始终维持在20℃左右,并一直维持四周以上,最大程度防止出现混凝土开裂问题。水分的快速散失也会影响建筑的结构强度,因此,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之中,保湿法处理一般是将所浇筑的结构放置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之中,防治水化放热使得建筑表面水分散失过快从而是结构的表面出现裂痕,影响结构的使用强度。
3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混凝土结构应用范围和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因此,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质量控制意义深远。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施工中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制定针对性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辉宿.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2014(11).
[2] 李博超.论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2015(5):136.
[3] 何跃雷.关于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22):333.
袁克金
摘 要: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建筑工程技术不断出现,这扩大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系的应用规模,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类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其水泥水热化的比例较大,如果不能根据水泥的性质展开科学性的施工方案,将不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要素诸多,比如温度影响、施工技术影响等,如果不能进行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分析,将不利于建筑物结构变形状况的控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性应对措施,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切实提高建筑物工程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特点
1 温度变化与混凝土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温度的变化与混凝土结构稳定性的联系密切,如果温度过高,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裂缝。水泥遇到水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气,如果热气聚集在结构内部,就会导致建筑物结构自身温度的升高,不能实现与外界气温的平衡,容易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痕。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量的水参与到水泥的硬化过程,其他水分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的热量,这影响到混凝土的收缩状况。建筑工程刚施工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非常高,这会影响到混凝土的收缩状况。除此之外,不同的施工模式及减水剂种类也会影响到建筑物内部结构的温度。外界的施工温度与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处于寒冷的冬季气候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效率会受到影响,在浇筑施工中,由于结构内部的温度高于外部温度,其气化水汽的速度较快,不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必须健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体系,这需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针对施工地点展开检查,进行温度状况的测量,保持施工地点地面的清洁。这需要深入分析施工浇筑的结构状况,遵循合理的水泥沙比例配备方案,进行混凝土凝固时间的分析,进行各类施工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确保结构内部热量的完全散发,确保混凝土的正常性冷却。在浇筑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浇筑施工时间的控制,遵循科学性的施工规范,切实提升建筑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2.1 施工准备
通过对施工准备体系的优化,有利于促进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的正常性开展,这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施工工具、材料,进行水泥品种的科学性选择,实现混凝土的优化配置,可以使用的水泥包括粉煤灰水泥、硅盐酸水泥等,在水泥的选择过程中,需要保障水泥的质量,严格遵循相关的材料使用标准,以提升建筑物工程的抗压性、稳定性、抗拉性。骨料是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在骨料应用过程中,需要选择表面没有弱包裹层的,这种骨料具备良好的膨胀及配比系数,其岩石弹模比较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碎石、中砂等材料,控制其含量。在混凝土配比方案制定中,可以使用粉煤灰作为材料,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水,有利于实现各个施工步骤的协调性运作。
2.2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
在浇筑施工实践中,需要将施工人员进行分区,以确保施工工作的协调性发展。在施工浇筑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展开监督,按照施工技术的相关规范,进行不同施工程序的控制,这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振捣施工中,需要确保节奏的顺畅性,施工动作必须协调而连贯,使材料更加的均匀,这需要提升混凝土的整体密度,从而增强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在施工實践中,浇筑环节与冷却环节不能同步进行,待所有的浇筑程序完毕后,才能展开混凝土冷却流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方案,降低水化热,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在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其水化热系数状况,进行水化热较低水平材料的选择,比如矿渣水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一定量的粉煤灰,以提升混凝土的表面强度。
2.3 合适的施工方案的选择
通过对科学性施工方案的选择,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运作质量,这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施工状况,进行合理性浇筑方法的选择,避免建筑物结构出现裂痕,使其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标准要求。这需要进行混凝土铺设厚度的控制,施工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进行混凝土和易性的确定。在混凝土泵送环节中,需要控制混凝土的厚度,一般需要大于600毫米,这也需要控制非泵送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其厚度一般需要小于400毫米。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其单方水泥的用量比较少,可以添加一定量的粉煤灰,实现混凝土搅拌时间的延长,进行混凝土搅拌时间的控制。这需要引起相关施工人员的重视,实现不同材料的配比及优化,进行不同应用材料的配置,安排专人进行粉煤灰或者相关添加剂的使用。在浇筑过程中,需要遵循逐层浇筑的原则,控制好不同浇筑环节的时间及质量,这需要做好浇筑前的测试准备工作。在施工振捣环节中,施工者需要提升自身技术的规范性,减少混凝土内的气泡,这需要进行反复性振捣,进行不同振捣程序的协调性发展,进行三层振捣方案的应用,确保坡面的整体性覆盖。
2.4 浇筑施工养护方案
浇筑完毕后,及时展开施工养护工作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施工技术人员的重视,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冷却凝固过程展开分析,进行全过程的监测,有效解决冷凝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工程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这需要引起相关浇筑施工者的重视,优化建筑物养护方案,做好混凝土表面的压实工作。这需要根据工程实际状况,进行混凝土表面的定期性洒水,如果处于冬季气候时,需要进行塑料薄膜的覆盖,提升混凝土的整体保温效果。如果处于高温气候时,需要撕开混凝土表面的保温材料,实现混凝土的有效性散热。
3 结束语
众所周知,混凝土浇筑环节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非常重要的施工环节,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效果。为了适应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优化建筑施工技术方案,根据实际施工环境,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的协调性发展,提升建筑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确保建筑物整体质量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物整体性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苏景兰.浅析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科学技术创新,2016(26):229.
[2] 陈冬林.浅议建筑工程砼浇筑技术[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2)119.
[3] 陈招娣.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7(12):85+89.
[4] 巫福钦.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206.
[5] 孝伟.研究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2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