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预习案 打造高效课堂
2018-10-21马晓红
马晓红
良好的学习习惯足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乃至成长,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也不例外。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预习是发现难点的关键,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听或写,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不能把握重难点,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有效预习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查看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新知识,避免了學生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前预习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但以往的预习都是让学生自己在教材上通过做预习笔记、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等来完成的。但教师既然是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我想首先应该从引导高效预习开始。而高效预习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有一份有效的预习案。
预习案不同与学案也不同于教案它是学生独立学习新知的助手,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能力和程度的考卷,要关注学习策略引导。每一份预习案的形成,都要从教材、学生、教师三方面审视,以发展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出发点。体现在预习案中,就是能够引导孩子、启迪孩子自主学习。预习案的编写,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学定教”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预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那么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预习案呢?
“预习案”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预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前预习。根据学习目标,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进而完成预习案,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预习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预习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以学定教”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预习案,把学生的“不等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预习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学生在“预习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预习案”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杨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