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探究
2018-10-21冉建平
冉建平
摘 要: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设计、组织、呈现与传递往往都依赖于“问题”这一中介。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老师有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关键。我们要有意识的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的有所提高。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策略
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设计、组织、呈现与传递往往都依赖于“问题”这一中介。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必须从问题开始。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老师有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关键。
1.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那份天真、童趣,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的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问题,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颗种子选手的生长提供充足瓣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长根、发芽、开花。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心理学认为,内需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需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的新课开始前,可以让学生考考老师,由学生任意列举出一些数,让老师判断能否被3整除,老师当然是答得又对又正确,好奇心迫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这样的气氛中,既增强了学生对我的信赖,又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寻找、探索知识规律。教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3.注重引导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提问的技能,可以在数学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还可以观察提问,比较提问也可猜测提问,联想提问等。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4.及时评价学生所提的问题和观点,让学生善问
要让学生立于善于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客观、科学,发展性的评价。教学中要多用“问得好”、“了不起”、“真聪明”等赏识性的语言表扬学生,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知道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筋,思维比较超前,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说明他学习主动,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不着边际,也不扼杀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而是从另一个方面给予鼓励如:你今天真勇敢,老师真高兴,希望明天你的手会举得更高,以此来激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信心。
总之,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好问的天性,这正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的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传忠.重视数量关系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1(26).
[2]陈晶.提升问题表征水平逐步建构数量关系[J].福建教育,2013(44).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