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8-10-21吴枝林
吴枝林
所谓数感是指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种理解,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式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的相对大小,能运用数进行沟通与交流,能用数来解决问题,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它是一项基本的数学素养,《新课程标准》把其作为了数学学习的内容,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一直以来,教师看重的都是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学生解题能力的强弱。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感的培养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孩子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一面国旗、二个单杠、三条石凳、四个垃圾筒、五幢楼、六朵花、七只小鸟、八棵树、九个女孩子、十个男孩子……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数完了再让学生说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又例如,当学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后,就应画画,利用身边的物体比划比划,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的距离,到商场去摸摸、掂掂,感受500克、1千克的分量;在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用手头的物品来画画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乐趣,同时又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在数学探究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中逐渐形成数感。
例如,在学习有关“长方形的周长”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授课的时候,我创设了以下探究情境:“新年将至,老师想送给每位家长一张明信片,但是,在超市里买的明信片老师总感觉不好看,所以,就想在每张卡片的边上围上一圈彩带,这样看起来比较美观,请问,谁能帮助老师计算一下每张卡片需要多长的彩带呢?”这样的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和应用,进而,使学生的数感在不断探究中得到培养。
三、在游戏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好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组织一定的游戏活动,要将课堂形象化,要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感受数学,进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选择了“找朋友”的游戏,首先,给出学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对我给出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如,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对所列出的三角形进行归类,这样的找朋友活动不仅可以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长久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数感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表达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在活动课中,老师提出10万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计时员和汇报员。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许多种表示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一本数学书有68张,100万张相当于14708本书的厚度,一本书的厚度1厘米,那就是大约147米,我们的操场跑道长150米,可以绕一圈,我们一层楼房的高度是大约3米,那么叠在一起就有大约49层楼房的高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不禁赞叹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别人进行了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的数感就在讨论和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在运用中强化数感
前苏聯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学生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中不难发现这样的语句: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这些都是培养数感的需要,学生只有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进一步强化了数感的形成。
数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需要我们教师花较长时间去培养的,也需要教师花时间去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还需要学生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数学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郧西县景阳乡王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