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
2018-10-21杨金月裴琳刘国旺
杨金月 裴琳 刘国旺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热情。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在生物课堂上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质量,就要求老师设计有效问题,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问题的设计
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效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求教师要透彻地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目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分析每个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找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其次,要看到教学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学生,设计问题前,要将学生放在最近发展区内,应了解他们已有知识面和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要从思维的规律出发,要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出发,注意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再者,教师必须不断地继续学习,了解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更新知识来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设计出各种类型的有效问题。
一、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激发点出发,设计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
思维具有可导性,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生活实践诗歌、故事、民谚等方面找到激发点,创设出新情境设计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冬天自然条件下的北方室外为什么不能种地了?播种前为什么要耕地?为什么要浸种?这些问题对于农家子弟为主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过这些问题设计,很快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又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设计问题:在这句诗句中,你能说出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哪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吗?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设计问题:你能说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你能改变其中的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语文、生物和地理等学科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出发,设计一些多角度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可以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回忆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例如:在复习“植物的相关问题时,展示一盆六大器官齐全的植物,提问:你都能想起哪些有关植物的内容?启发学生将多方面知识联系起来。他们会想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植物体的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知识,从而使学生建构出了对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系列知识的识记。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從而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例如:在学习“小麦的不同发育期与需水量的关系 ” 时, 我提出这样一组问题:⑴小麦一生分为哪几个时期?⑵这几个时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⑶小麦的需水总量与各生长发育期是什么关系? ⑷请你先猜测一下哪个时期每天需水量最大?再计算四个时期的每天需水量,看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⑸将每天需水量以直方图形式表现出来,你发现小麦的每天需水量与各生长发育期又是什么关系? 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
四、从培养学生求同存异思维出发,设计比较分析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和求同存异思维,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教师可适当联系加以比较而设计问题,从而使学生认清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利于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我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让学生与前面学习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又如,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料与产物是如何进入植物体与如何运走的,让学生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设计这样一组比较和分析问题,由于知识间的迁移作用,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做到了温故知新。
五、从直观角度出发,利用直观教具设计问题
直观具有鲜明形象的特点,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注意与思考,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有很大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视频、实物、标本、模型、实验探究和演示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时,我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制作一个动物细胞模型,并提问:你制作的动物细胞模型各部分相当于动物细胞的哪些结构?动物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又如: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时,利用观察实物——鸡蛋,对照教材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鸡蛋的结构与功能,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会很容易解决问题。
六、利用生物教材内容特点,设计承上启下的问题
有时候某些问题的提出,不是要让学生立刻准确回答问题,而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下一节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对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新的学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学习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例用这节的“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填图后,设计问题:如果只看染色体上的基因,假设基因组成为“AA”的父亲能卷舌,基因组成为“aa”的母亲不能卷舌,子代的基因组成为“Aa”是否卷舌?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能卷一半……老师总结说:“这与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有关,想要知道谁说的对,待下回分解。”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想要学习基因显性和隐性的学习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各类有效问题的提出,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还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